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2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2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1.
Quantltatively determining the sources of dune sand uis one of the problems necessarily and urgently to be solved in aeolian landforms and desertification research. Based on the granulometric data of sand materials from the Hulun Buir Sandy Land, the paper employs the stepwise discriminant analysis technique (SDA) for two groups to select the principal factors determin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urface loose sediments. The extent of similarity between two statistical populations can be described quantitatively by three factors such as the number of principal variables, Mahalanobis distance D^2 and confidence level α for F-test. Results reveal that: 1) Aeolian dune sand in the region mainly derives from Hailar Formation (Q3), while fluvial sand and palaeosol also supply partially source sand for dunes; and 2) in the vicinity of Cuogang Town and west of the broad valley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Hailar River, fluvial sand can naturally become principal supplier for dune sand.  相似文献   
12.
不同演替阶段油蒿群落土壤水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蒿群落是毛乌素沙地最主要的群落类型之一,在维持当地生态系统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土壤水分是影响油蒿群落演替的重要环境因子,为深入分析不同油蒿演替阶段土壤水分特征,使用EC-5土壤水分传感器连续监测整个生长季内先锋物种阶段(流动沙地)、稀疏阶段(半固定沙地)和建成阶段(固定沙地)油蒿群落土壤水分动态。结果表明,3种样地土壤水分均存在时间和空间上差异,流动沙地各层土壤含水量均显著高于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土壤含水量受降水影响较大, 降水量是影响土壤水分补给深度的重要因素,小于10 mm的降水主要被表层土壤吸收,10~20 mm的降水对土壤水分的补给深度超过30 cm、不及60 cm, 30~40 mm的降水补给深度大于60 cm、不及100 cm;30 cm及其上层土壤水分波动剧烈,60 cm处土壤水分主要受大于30 mm降水事件影响,波动较小,100 cm和160 cm处土壤水分几乎不受降水的影响,土壤含水量较稳定;降水补给深度及植被根系需水的层次差异是导致3种样地土壤水分时间和空间上异质性的重要因素;土壤温度主要受大气温度影响,与土壤水分相关性不显著,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3.
毛乌素沙地流动沙丘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为探讨半干旱区流动沙丘土壤水分对降雨的响应,采用AV-3665R型雨量传感器、ECH2O-5土壤水分传感器同步监测毛乌素沙地东北缘流动沙丘2013年降雨及0~200 cm深度土壤体积含水量动态,分析土壤水分含量变化特征、降雨入渗特征及降雨对土壤水的补给作用。结果表明:5-11月累积降雨399.4 mm,显著(p<0.01)影响0~200 cm深度土壤水分含量; 且0~200 cm深度土壤体积含水量较低(6.49%±1.12%)时53.8 mm降雨、较高(10.22%±1.96%)时24.2 mm降雨湿润锋能够到达200 cm; 试验期间399.4 mm累积降雨对土壤水有一定补给作用,其中45.7±14.1 mm降雨蓄存在0~200 cm深度土壤中,占同期降雨的(11.4%±3.5%,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蓄存水大部分将渗漏到200 cm以下补给深层土壤水。  相似文献   
14.
沙漠化土地等级划分问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韩广  杨文斌 《中国沙漠》1997,17(3):237-242
沙漠化土地的等级划分问题是防沙治沙工程规划设计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已有的研究工作及利用遥感技术对我国主要沙漠化地区的地表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以风沙地貌作为主导指征,植被和土壤作为辅助指征,依据它们所反映出的阶段性特征,制定了沙漠化土地等级划分方案。  相似文献   
15.
低覆盖度植被的防风固沙效果一直是防沙治沙工程中的关键问题。在风速为10 m·s-1和15 m·s-1的风洞实验条件下,模拟研究了覆盖度为20%的行带式分布和随机分布的乔木固沙林的风速流场和防风效果。结果表明:①在水平空间上,随机分布和行带式模式都形成了风影区和风速加速区相互组合的复杂水平流场结构,其中,随机分布要比行带式模式的流场结构更加复杂。②在垂直空间上,林冠下近地面(1.2 cm以下)风速都有微弱的增加,1.6~20 cm高度行带式模式内风速均有所减小,而随机分布模式风速变化无明显规律。③随机分布模式中两株植株相互组合时,不仅在植株两侧出现风速加速区,同时在两植株间出现风速加速区,出现 “狭管增速效应”。  相似文献   
16.
乌兰布和沙漠灌溉农田深层渗漏特征与水量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干旱区分布着大面积的灌溉农田,改造沙漠(包括戈壁)为灌溉农田仍为治沙的重要途径,深层渗漏是地表水温过程及优化灌溉制度的重要参数。针对乌兰布和沙漠熟化的灌溉农田,保留50 cm的耕作层熟化土壤,分别客换50~150 cm砂土、壤土和黏土,配置成为3种土壤类型样地,实时监测了当地农民对农田的实际灌溉量与灌水量、土壤含水率及深层渗漏量。结果表明:(1)2017年4月17日的单次灌水量118.64 mm后,砂土、壤土、黏土样地150 cm深层出现渗漏的时间分别为灌溉后的13、72、257 h。(2)单次灌水量118.64 mm的15 d后,砂土、壤土、黏土样地150 cm深层渗漏量分别为110.87、12.2、0.8 mm。(3)2017年生长季内(4月1日至10月30日)5次灌溉水总量为641.53 mm时,渗漏水总量为砂土449.60 mm、壤土270.60 mm;土壤的蓄水量变化为砂土-48.79 mm、壤土-35.32 mm。(4)砂土、壤土和黏土的渗漏水量差异是影响灌溉水量和频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湖泊底泥中微囊藻DNA的分子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改进裂解温度和延长裂解时间并增加苯酚/氯仿洗脱次数的DNA提取方法获得南京玄武湖底泥中的DNA,通过PCR法来扩增微囊藻的16SrRNA基因.结果表明在所有采样点中均得到微囊藻基因组DNA,并且纯度较高,OD260/OD280均高于1.54,最高值达到1.89.PCR的扩增结果显示所有样点的DNA都得到212 bp大小的微囊藻16SrRNA基因片断,表明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从底泥中提取微囊藻的DNA,从而为研究底泥微囊藻生理生态及其越冬、上浮、形成水华的机理提供更有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库姆塔格沙漠,地跨新疆、甘肃2省区;东起敦煌鸣沙山、西临罗布泊、南依阿尔金山、北抵阿奇克谷地;面积超过2万km^2。境内气候极端干旱,地貌类型复杂、沙丘类型多样,是"羽毛状沙丘"在我国的唯一分布区。受自然条件和技术装备等制约,一直是我国八大沙漠中综合科考的最后空白。2006年,"库姆塔格沙漠综合科学考察"被列为首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历时4年,取得了丰硕成果,填补了多项沙漠科考和研究空白。主要包括:(1)首次发现、命名并定义了"沙砾碛"这一库姆塔格独特的地貌类型;初步探明了该沙漠独有的"羽毛状"沙丘的形态学特征及形成过程;(2)基本探明了库姆塔格沙漠地表沉积物的矿物组成及2个主要物源端元,揭示了晚新生代沉积物特征和地层序列;(3)初步确定了库姆塔格沙漠地区古风成砂的形成时代,并阐明了该沙漠的成因和演化过程;(4)初步查清了库姆塔格沙漠地区现代水系分布及水文特征,绘制完成中更新世晚期、汉、唐、清、民国、现代6个时期的水系演变图;(5)首次确认了库姆塔格沙漠土壤类型及其发育过程和区域分布特征;(6)首次建立了全方位、全天候、全覆盖的库姆塔格沙漠气象观测场,实现了基于卫星传输的气象数据实时采集,初步摸清了羽毛状沙丘形成的动力条件及周边气候演变趋势;(7)基本查清了库姆塔格沙漠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和分布区域,特别是发现了沙生柽柳、白花柽柳、侧花沙蓬等6种植物的分布新区;(8)系统调查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双峰野骆驼种群及其生境,对野骆驼的行为生态学进行定位观测研究;(9)完成了沙漠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经济功能分区,提出了"大敦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为拯救敦煌绿洲、保护敦煌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分布广泛,介绍了海底热液硫化物开采情况,阐述了目前硫化物矿区的申请和资源评价状况。综合研究表明,认识海底矿产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提高对海底多金属矿集区的预测能力,可为我国在"区域"内的资源勘探提供支撑。加强海底热水矿床的三维结构分析,开展圈矿与矿床储量综合评价技术研究,建立海底热液硫化物资源地质模型,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20.
韩广  张桂芳  杨文斌 《地理学报》2004,14(2):177-186
以呼伦贝尔沙地砂物质的粒度分析资料为基础,利用两组间的逐步判别分析(SDA) 来筛选决定不同沉积物间差异的主导因子,根据主导因子的个数、Mahalanobis距离D2、通过统计学检验的信度琢等3个因素,来定量地确定两个总体间的相似性大小。分析结果表明:呼伦贝尔沙地的风成沙丘砂主要来源于海拉尔组砂(Q3),但河流冲积砂和古土壤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嵯岗镇附近及其以西的海拉尔河下游宽阔河谷中,自然条件下河流冲积砂也可以成为风成沙丘砂的主要沙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