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0篇
地球物理   2篇
海洋学   7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31.
利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对文蛤精子的超微结构及精子入卵过程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显示,文蛤精子为典型的原生型,由头部、中段和尾部三部分组成,全长45—50μm。头部呈狭茧形,长约3.0μm,由顶体和细胞核组成,顶体呈倒"V"字形,前端有短柱状的凸起;细胞核为稍弯曲的圆柱形,内含高度浓缩的染色质,无核前窝,有核后窝。中段较短,仅0.6—0.7μm,由线粒体围绕中心粒复合体构成,5个圆球形的线粒体呈单层梅花状排列,内部为双层膜折叠成的片层状结构;中心粒复合体由近端中心粒和远端中心粒组成,而远端中心粒延伸出尾鞭的轴丝。尾部为细丝状鞭毛,长约42—45μm,内部的轴丝呈典型的"9+2"结构,外周有波浪状质膜包被。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文蛤精子的入卵过程,大致将其分为顶体反应期、穿卵期和卵膜修复期。受精后2min,精子发生顶体反应,顶体泡破裂释放溶解酶使卵膜变得疏松,亚顶体腔中伸出的顶体丝先穿透卵膜;受精后4—6min,在精、卵的共同作用下,精子头部和中段逐渐穿过卵膜进入卵内,在卵膜上形成一个直径约1.5μm的孔道,而精子尾部则留于卵外;受精后8—10min,精子尾部脱落,受精形成的孔道被卵膜的微绒毛修复。另外对多种双壳贝类精子超微结构和线粒体入卵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2.
泥蚶(Tegillarca granosa)主要经济性状遗传参数的估算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采用巢式设计和人工控制授精方法构建了19个半同胞和41个全同胞泥蚶家系,研究了泥蚶各发育阶段生长性状遗传力及性状间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结果表明,泥蚶家系间各个阶段生长性状均存在一定变异,总体表现生长早期家系间变异较大,发育至后期家系间变异明显降低。在遗传力参数上,表现为体尺性状遗传力大于体重性状,如11月龄壳长、壳高、壳宽遗传力分别为0.298、0.313和0.257,而湿重遗传力仅为0.138;在体尺性状中,则表现为壳长、壳高的遗传力高于壳宽,如4月龄壳长、壳高遗传力分别达到0.378和0.357,而壳宽为0.312。各性状之间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发育阶段各性状表型相关系数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而在遗传相关上,早期稚贝遗传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发育至后期遗传相关系数变小。  相似文献   
33.
泥蚶同工酶谱在不同组织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用聚丙烯酰胺电泳法对泥蚶5种组织中的19种同工酶进行检测分析,发现除其中4种酶未显示任何有活性的区带,两种酶只显示极微弱且不稳定的区带外,其他种酶类在各个组织中都显示出清晰稳定的图谱,且这些酶在分布和活性上均表现出高度的组织特异性,说明泥蚶组织中已存在相当丰富和完整的酶系统,基本具备了与高等动物相类似的机体代谢方式,而且这些酶基因的表达存在着组织分布上的自我调控机制.同时与其他贝类和高等动物相比,泥蚶的同工酶基因的表达既表现出了与其分类地位相一致的特征,又反应出在分类阶元上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34.
温度及体重对娩鱼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及体重对鲵鱼Miichthys miiuy幼鱼的呼吸、排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和体重对鲵鱼幼鱼耗氧率、排氨率有显著影响(P〈0.05),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并呈指数相关,相关方程为:Ro=0.168e^0.035 5T (R^2=0.96071);鲵鱼幼鱼耗氧率和排氨率随体重的增加而下降并呈幂函数相关,相关方程分别为:Ro=0.613 9W^-0.403 1(R^2=0.994 3),RN=25.055W^-0.287 7(R^2=0.9978)。O/N比也随着温度升高和体重增加而升高,不同温度下鲵鱼幼鱼平均O/N比值为21.963,呼吸Q10平均是1.415,排泄Q10平均是1.419;不同规格鲵鱼幼鱼平均O/N比值为21.855。10—30℃鲵鱼幼鱼主要以蛋白质为能源,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其次。随着温度的升高,鲵鱼幼鱼的蛋白质代谢比率降低,而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比率增大。  相似文献   
35.
利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对宽壳全海笋(Barnea dilatata)稚贝呼吸、排泄的影响以及宽壳全海笋对温度、盐度、pH、氨氮、底质等环境因子的适应性。结果表明,温度对宽壳全海笋稚贝的耗氧率、排氨率有显著影响,在14~34℃范围内,耗氧率和排氨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排氨率与温度相关方程:y=0.01e0.4379x,R2=0.9948,耗氧率与温度相关方程:y=0.0896lnx 0.0912,R2=0.9558。O∶N(摩尔比)随着温度的升高总体呈下降趋势,稚贝呼吸Q10(温度系数)平均值是2.53,排泄Q10平均值是3.1。宽壳全海笋稚贝的适宜温度和盐度范围分别为15~30℃和15~25;pH的适宜范围为7.0~9.0;氨氮的96h半致死浓度为30.3mg/L,安全浓度为3.03mg/L。不同壳长的宽壳全海笋稚贝对不同厚度泥底质的适应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6.
大西洋浪蛤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于2002年1月至2003年1月 ,在浙江温州对引种养殖的大西洋浪蛤(Spisulasolidissima)的性腺发育、生殖周期、肥满度、胚胎发育、幼虫发育及变态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大西洋浪蛤性腺发育过程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休止期5个阶段。在浙南沿海的大西洋浪蛤繁殖期在4月下旬至6月上旬 (水温19.5~25℃ ) ,可大量产卵二次 ;肥满度最高出现在5月份,为10.37 % ,最低出现在2月份 ,为4.66 %。个体产卵量为14.1×104~111.1×104粒 ,卵沉性 ,卵径50~60μm ;受精卵在水温19.5~23℃ ,经16~20h孵化成D形幼虫 ;初孵D形幼虫平均大小为75μm×62μm ,浮游幼虫经12~13d培养进入壳顶后期 ,15~16d进入附着变态期 ,壳长为260~290μm ,发育变态为稚贝。  相似文献   
37.
采用Hemacolor染料对泥蚶(Tegillarca granosa)、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鲫鱼(Carassiusauranus)、牛蛙(Rana catesbeiana)、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等5种水产动物血细胞涂片进行染色,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两种方法对5...  相似文献   
38.
采用荧光定量PCR法,研究了缢蛏体内7种组织中金属硫蛋白(MT)mRNA的组织特异性表达,以及不同浓度梯度重金属Cd2+对缢蛏内脏团中MT mRNA的诱导效应。结果表明,在自然状态下,MT mRNA在缢蛏内脏团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在不同浓度重金属Cd2+胁迫条件下,缢蛏内脏团中MT mRNA的诱导表达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即随着Cd2+浓度的增加,MT mRNA的最大表达量明显升高,而随着时间的变化,MT基因的表达呈现脉冲式波动,具有较强的时间依赖性。在3h和48h缢蛏内脏团中MT基因表达量与重金属Cd2+浓度之间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说明缢蛏内脏团中MT mRNA表达变化可以作为指示环境重金属Cd2+污染的一个生物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9.
采用SSPHunter软件在泥蚶(Tegillarca granosa)磁珠富集文库和454转录组文库中搜索核心序列长度12bp以上的2—6核苷酸重复序列,根据富集文库所得基因组SSR侧翼序列设计47对引物,可成功扩增17对且均为多态性引物,多态率100%,平均等位基因数(Na)、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分别为6.8、0.468、0.785、0.733。11344条EST序列中得到1683个SSR位点,检出率14.83%,平均每3.85kb出现1个位点。根据部分EST序列设计120对引物,62对可扩增出目的片段,其中29个位点具有多态性,多态率为46.77%,平均Na、Ho、He、PIC分别为4.2、0.372、0.554、0.500,均低于基因组SSR。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46个多态性SSR位点的核心序列长度与其Na、Ho、He、PIC极显著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632、0.387、0.657、0.6640  相似文献   
40.
为了给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受精机理提供细胞学依据,利用透射电镜对栉江珧精子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显示,栉江珧成熟精子为典型的原生型,包括头部、中段与尾部三部分。头部为卵圆形,由顶体和细胞核组成。顶体纵切面为倒“V”字形,顶体腔内电子密度不均匀,近顶体外膜有一电子密度较高的弧状带,其余部分电子密度较低。核内有高度浓缩的染色质,其中有不规则的电子密度较低的核泡存在。无核后窝,有核前窝和植入窝。中段由2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及周围5个呈辐射状排列的线粒体组成。线粒体近卵圆形,由内外膜组成。尾部鞭毛由轴丝和质膜组成。结果表明栉江珧精子超微结构与典型的双壳贝类精子结构类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栉江珧的生殖进化及受精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