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62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73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37篇
海洋学   46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71.
2009年起,研究组开展了电线积冰野外观测试验及道路结冰规律的观测研究,将电线积冰观测研究从传统的积冰气象条件和积冰厚度观测提升到了积冰气象条件、积冰厚度加积冰天气云降水微物理综合观测研究的新高度,揭示了积冰发生的微物理机制,研究积冰增长率及其影响因子,建立的积冰增长模型较好地模拟了积冰增长过程。对沥青、水泥、土壤三种下垫面温度进行了观测研究,观测高速公路和桥梁不同路基深度的温度变化,并对桥面比路面更易结冰的现象从能量平衡方面做了理论解释。本文以作者团队取得的成果为主线,不求大而全,学习梳理相关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主要包括积冰发生频次的时空分布、积冰天气微物理特征、积冰增长率及其影响因子、积冰气象条件、积冰增长模型构建、道路结冰及积冰数值预报等几个方面,并对电线积冰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2.
减弱热带气旋附近的倾斜涡度发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根据1998年北半球夏季6、7、8月逐月500hPa高度场实测资料,利用具有双重筛选功能的二维空间谱分析方法,分别获得了能大致反映1998年北半球6、7、8月500hPa高度场分布特征的3组空间波集,每组包含15个空间波。分别利用这3组空间谱函数,从Galerkin途径出发,获得了1998年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异常的一个物理机制:在前期典型ElNi?o型海温异常,以及5月后ElNio型海温异常减弱,Lania型海温异常分布建立的这些外部异常热力强迫作用下,导致大气环流出现不同的非线性内部动力过程,6月大气环流演变中波波相互作用和波流相互作用较弱,7、8月的大气环流演变中尽管波波相互作用明显,但波流相互作用仍然很弱。波流相互作用的持续偏弱,导致了1998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持续偏南,夏季强降雨带持续稳定于长江流域。  相似文献   
73.
三山岛金矿主矿体以破碎蚀变岩型矿化为特征,近年发现有含金石英大脉。含金石英大脉的地质特征与玲珑式金矿含金石英脉类似,但与处于同一矿床的破碎蚀变岩型矿化有一定差异。含金石英大脉以充填为特征,而破碎蚀变岩型矿化以交代为特征。  相似文献   
74.
台风登陆前后异常变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台风登陆前后异常变化及机理研究”经过5年(2009—2013年)的研究完成研究任务。项目系统性地开展了16个台风的外场观测试验,在浅水区的海气拖曳系数、边界层高度变化等方面获得新的观测结果;发展了针对登陆台风的多源资料融合方法,例如台风雷达风场反演和同化技术取得进展;揭示了不同尺度系统活动导致台风路径突变、登陆台风复苏、双眼壁的形成等的物理机制;改进了涡旋初始化和积云对流参数化技术,提出了新的云辐射参数化方案,建立了台风海-陆-气耦合模式,台风数值预报关键技术的研发取得明显进展,文中介绍该项目所取得的代表性成果,对台风登陆前后异常变化的科学问题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5.
焉振  王元战  肖忠  孙熙平 《岩土力学》2016,37(Z2):735-744
在波浪循环荷载作用下饱和软黏土地基出现孔隙水压力升高,并导致不排水强度弱化,严重影响防波堤的承载性能。考虑静偏应力影响,基于最大孔隙水压力发展模型和正常固结软黏土不排水强度公式,推导出软黏土不排水强度随循环荷载作用次数和应力水平变化的动态折减规律。结合软黏土不排水强度动态折减规律和M-C屈服准则,在有限元软件ABAQUS上实现软黏土不排水强度循环弱化分析的数值开发和动力运算过程。运用该动力有限元方法对天津港防波堤地基软黏土的动、静三轴试验进行数值模拟运算。结果表明,最大孔隙水压力发展曲线以及循环荷载作用后不排水强度的数值预测结果与动三轴试验结果吻合良好。另外,动力有限元方法(DFEM)能够表示土体强度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具体弱化过程。  相似文献   
76.
环境风速垂直切变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0—2006年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年鉴》和NCEP再分析日资料,对环境风垂直切变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强度变化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首先比较了不同高度层之间、不同水平区域平均的全风速垂直切变和纬向风速垂直切变对TC强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全风速切变对TC强度变化的抑制作用显著大于纬向风速垂直切变;以200~800 km的圆环区域平均计算的风速垂直切变与TC强度变化的负相关最显著;中高层的风速垂直切变与TC强度变化的相关优于中低层。其次,全风速切变大于8 m/s后抑制TC增强,且这种抑制作用存在6~60 h的滞后。全风速垂直切变大时,滞后时间较短:当全风速切变为8~9 m/s(9~10 m/s)时,TC强度在未来60(48) h开始减弱;当全风速切变大于10 m/s时,TC在6 h内开始减弱。最后,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建立TC强度变化的预报模型PLS-STIPSV。结果表明,加入风速垂直切变因子后对TC强度预报有所改进,并通过分析标准化回归系数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的统计结果。   相似文献   
77.
普查2005年5月1日至2008年9月30日FY-2C每隔30 min一次的红外云图,根据修正的MCC(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es)标准,统计分析中国东北地区出现的MCC变化。结果表明:4 a共出现了22个MCC,其中19个出现在7-8月;东北地区MCC生成源地有明显的地域特点,MCC的生成与大兴安岭的地形密切相关,而辽宁和吉林东部极少生成MCC。中国东北地区MCC平均生命史为9.3 h,比美洲及中国南方地区都短,而≤-52℃和≤-32℃冷云罩面积明显大于以上两个区域;东北地区具有明显的夜发性特征,近85 %的MCC生成于午后到傍晚,15-24时是MCC对流最旺盛的时段。  相似文献   
78.
倒T型导管墙桩基防波堤稳定性简化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元战  张连丽  商丹  肖忠 《岩土力学》2012,33(6):1839-1844
倒T型导管墙桩基防波堤是一种重力式和桩基式混合而成的新型防波堤,具有复杂的承载机制和破坏模式。建立倒T型导管墙桩基防波堤稳定性分析的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模型,分析极限状态下结构的位移场分布,得出其失稳模式为绕底板下且偏离桩基轴线一定距离的某点发生转动失稳。结合有限元法和极限平衡法,建立该新型防波堤的抗滑稳定性、抗倾稳定性计算的简化方法。与有限元计算结果的比较表明,建立的简化计算方法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79.
西北太平洋变性台风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钟颖旻  徐明  王元 《气象学报》2009,67(5):697-707
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1961-2000年共40 a热带气旋年鉴资料,对发生在西北太平洋上的变性台风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和研究.研究发现,发生于西北太平洋上的变性台风的年频数呈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主要特征是20世纪60年代偏多,70至80年代显著减少,90年代初又略有回升,至90年代下半期每年发生变性的台风个数均极少;年际变化趋势呈现出逐年减少的特征,与西北太平洋上生成的总台风频数的变化趋势一致;西北太平洋上的变性台风多发生于夏、秋两季,特别集中于夏季与秋季的转换时期(变性比例分别达到40%及46%);秋季较夏季台风发生变性的位置整体偏东;台风变性前移动路径主要集中于朝鲜半岛以南及日本海附近,变性后路径多北上偏东;西北太平洋各月变性台风在变性后6小时内平均强度均减弱,变性后12小时内平均强度仍继续减弱,变性后强度加强的气旋的最低平均气压仅在6、7月份较变性前最明显.进一步通过对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的500 hPa高度场的EOF分析,发现夏、秋两季,纬向环流指数与台风变性频数呈显著负相关;中高纬度500hPa距平高度场在夏半年为正距平区,对应着高压,宜于冷空气入侵向高纬地区北上的台风,促进台风发生变性.  相似文献   
80.
应用中国《台风年鉴》资料、欧洲中心40年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NOAA的逐月海温资料,研究了西北太平洋(5°—30°N,110°E—180°)风速垂直切变异常对热带气旋(TC)活动年际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西北太平洋所有TC、风暴以上级别的TC(TSTY,即达到热带风暴级别及以上的所有TC)和所有台风(WTY,包括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年频数与西北太平洋风速垂直切变都显著负相关。西北太平洋风速垂直切变大小对生成源地在南海(5°—30°N,110°—120°E)TC和西北太平洋西部海域(5°—30°N,120°—150°E)TC的影响较小,而对西北太平洋东部海域(5°—30°N,150°E—180°)生成的TC影响最大:即西北太平洋风速垂直切变负异常年,有利于西北太平洋东部海域TC生成发展,使得负异常年较正异常年TC频数偏多和源地平均位置偏东;并且风速垂直切变的变化对TC频数和生成源地影响的显著性,随着TC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对TSTY生成环境场的进一步分析表明,西北太平洋风速垂直切变偏小年,季风槽偏强位置偏东,它的东端位于宽阔的太平洋洋面,与弱风速垂直切变区相配合,暖的海温加上低层强烈的正涡度和强烈辐合,且相应的高层有强的气流辐散区,这些环境场都有利于TSTY在主要源地尤其是西北太平洋东部海域生成,这是风速垂直切变偏小年TSTY偏多和生成源地偏东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