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39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从青藏高原积雪以及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海温等方面对广安2006年特大伏旱的气候成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冬春青藏高原积雪,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海温等对广安伏旱预测有重要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2.
中国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郑文升  蒋华雄  艾红如  罗静  王晓芳 《地理研究》2015,34(11):2049-2060
基于差异系数、泰尔指数、基尼系数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1997-2012年中国342个地级单元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的总体差异与空间格局,结合相关研究文献比较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空间格局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差异,分析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区域差异的原因,并提出未来政策应对的方向性建议。研究表明:① 中国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区域总体差异较大,但近年来呈现波动缩小的趋势;② 中国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空间关联格局变化较大,主要原因是高值集聚的HH类型和低值集聚的LL类型在空间的分布发生较大变化;③ 区域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较高地区在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集聚明显,东部地区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与京津地区。相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中国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的差距已经开始缩小,发展水平空间格局也存在显著差别。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供给的区域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国家区域政策热点分布的变化、人口的大规模流动、资源供给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以及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收入弹性刺激等。  相似文献   
53.
为了研究汶川地震和鲜水河断裂带上的地震之间是否有触发作用及区域构造加载作用在这些地震发生过程中对应力场的影响.我们以汶川地震和鲜水河断裂带所在区域上的共7次地震为研究对象,区域构造加载作用由GPS速度边界近似,用分裂节点技术模拟上地壳地震的发生,并采用三维黏弹性有限元方法,模拟库仑应力的演化.研究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上的地震震前积累的库仑应力的17%~38%来自区域构造加载的持续作用,其他的地震形变引起的库仑应力的积累约占49%~67%,故地震触发作用明显(除1948年理塘地震和1973年炉霍地震外);而汶川地震震前1893—1981年发生的地震释放了该区部分库仑应力,不可能对汶川地震有触发作用.汶川地震的库仑应力积累可能主要来自区域构造加载作用,地震发生以后几乎释放了所在区域的所有库仑应力,形成新的格局.  相似文献   
54.
利用逐时的风云静止卫星黑体亮温(TBB)资料和国家级地面站降水观测资料,根据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逐时云顶覆盖范围是否包含突发性暴雨事件,识别出2010—2018年5—8月与中国西南山区突发性暴雨事件相关的中尺度对流系统(AHR-MCS),并得到其统计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AHR-MCS在7月出现最频繁,存在四川盆...  相似文献   
55.
通过对1999年汛期发生在黄冈市的一次连续暴雨天气(6月26-30日)的环流形势和若干物理量的计算分析表明:这次连续暴雨是在50phPa副热带高压外围的强盛西南气流与低槽,中低层江淮切变线、低涡、低空急流等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的,而中尺度辐合系统、物理量场的变化对暴雨的发生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56.
汪小康  崔春光  刘柯  王晓芳 《气象》2024,50(4):393-406
基于国家级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采用百分位阈值的极端降水定义方法,统计研究了中国1951—2021年4—10月小时降水时空分布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主雨季极端降水阈值东南大、西北小,存在四个分别位于华南、环渤海、长江中下游和四川盆地的大值区,随着极端性增强,北方小时降水阈值的增大较南方更显著,大值中心北移。月尺度上,小时降水的最高频次月份由南向北从5月推迟至8月,华西地区最晚(9—10月),随着极端性增强,最高频次月份由6月、7月推迟到7月、8月,且地区差异减小。日变化特征上,全国范围内小时降水频次占比,呈现午后到夜间的谷峰主循环和后半夜到上午的次循环,且随着极端性增强,主循环振幅增大,次循环峰值减小。不同地理位置看,四川盆地的极端小时降水峰值时刻出现在凌晨,其他三个大值区则与全国平均较为一致,日变化振幅从南到北逐渐减小,西部最大。小时降水峰值时刻具有空间聚集的特征,夜间峰值主要集中在南方沿海和华北、东北,早晨—上午峰值集中在中部、东部、西南和西北部分地区,空间分布中出现的逐渐推迟和突变特征与海陆分布和大地形密切相关。小时降水峰值时刻空间占比与频次占比的日变化特征类似,均有上午峰值平缓、夜间峰值陡峭的特征,这是因为不同站点到达夜间峰值的时刻接近,而到达上午峰值的时刻不同;两者主要区别在随着极端性增强,频次占比夜间主峰值显著增大,而峰值时刻空间占比主峰值几乎不变,这是因为频次的变化主要是由同一些站点上的次数变化导致,而非不同站点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57.
常见花岗岩地貌有两大类型,花岗岩丘陵和峰林状花岗岩山地.花岗岩丘陵区的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均很强烈,形成很厚的红色风化壳,风化壳一般分三层,即上部红土层、中部网纹砂土层、下部碎石层.风化作用造成花岗岩呈层状剥蚀,等坡后退,其红土层每年蚀去厚度不超过2cm;另一种是球状剥落,形成"石蛋".地质灾害问题最危险的是"石蛋"滑落,即滚石灾害;而崩岗、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除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外,一般规模都较小,且崩滑物质被暴雨冲刷掉,能量消减,不易聚集.  相似文献   
58.
影响"05.06.25"长江流域暴雨的西南低涡特征   总被引:13,自引:11,他引:2  
利用NCEP逐日再分析值资料,分析了影响2005年6月25日长江流域暴雨过程的西南低涡结构特征及其移动发展机制。结果表明:25日移出川东影响长江中游的西南低涡是一个显著不对称的斜压系统,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强盛的西南低空急流;低涡移动过程中非地转平衡性很强,高层正涡度平流和低层暖平流的共同作用,是低涡移动过程中周围大气维持较大的非热成风涡度,从而造成低涡区域上空强上升运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