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8篇
地球物理   49篇
地质学   1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1.
安徽淮南煤田阜凤推覆体之下的伸展构造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报道了淮南煤田阜凤推覆体之下包括犁式断层面、反向正断层、滚动背斜和小型负花状构造在内的伸展构造。这些伸展构造很显然是扬子克拉通和华北克拉通在三叠纪碰撞时,大别山造山带前陆位置岩石圈弯曲导致地壳上部产生非弹性变形的结果。根据大别山造山带的形成及相邻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判断,淮南煤田阜凤推覆体之下的伸展构造是在印支期初露端倪,燕山早期(早侏罗世)定型,燕山中晚期(中—晚侏罗世)就位的。   相似文献   
12.
岩石圈塑性流动波的实验研究(Ⅰ)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实验采用了适当配比的塑化松香 ,模拟岩石圈延性层 ,研究边界驱动条件下塑性流动波的传播过程。实验表明 ,塑性流动波类似于粘性重力波 ,并有“快波”和“慢波”之分 ,二者分别由主波和辅波叠加而成。主波类似于孤立波或涌波。根据相似原理 ,“快波”主波的外推波速约为 0 .12~2 .5km/a ,在波速量级上大致相当或接近于岩石圈下层某些控制地震迁移的塑性流动波  相似文献   
13.
亚洲中东部岩浆岩网络状分布与塑性流动网络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绳祖  张宗淳 《地震地质》1997,19(3):44-247
亚洲中东部的岩浆岩分布具有明显的网络状特征,共轭相交的岩浆岩带构成了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不同的岩浆岩网络系统。岩浆岩网络受岩石圈下层塑性流动网络的控制,是塑性流动带剪切变形、摩擦热效应及带内介质弱化、轻化,以至促成地幔上隆和岩浆上涌的结果。根据“塑性流动-岩浆岩”网络,推测了不同地质时期大陆构造变形的驱动边界、驱动力方向和古构造应力场,并探讨了网络构造的演变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王绳祖 《中国地震》1990,6(3):11-19
本文运用多判据构造物理方法,根据构造、地层、物理环境和驱动背景等条件估计了北京地区(E115°—117.5°,N39°—41°)各潜在震源区的震源参数、震级和1989—1999年间的发震概率,从而为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及监测、研究工作的部署提供依据。多判据构造物理方法是一种确定论与概率论相结合的预测潜在震源区的定量方法。它以多判据原理为基础,认为强震的发生不仅必须满足准静态强度判据和总应变能判据,而且还必须满足突发失稳判据。文中简要地说明了它的基本原理和实施步骤,而北京地区算例的实际尝试则表明这一方法有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应用的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15.
地震前的波速变化是比较复杂的,利用波速变化预报地震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对同一地震不同台站所测波速变化是不同的。弄清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对地震预报是十分有意义的。利用含有断层的结构岩体(断层不贯穿岩体标本),在常温单轴压缩条件下,测量了试件不同部位的波速变化。测量纵波走时所用探头的谐振频率为1.6兆赫,测量误差△t<±1.5%。同一事件的声波参数用二道发射二道接收。实验装置如图1。测量结果见图  相似文献   
16.
为模拟地壳上地幔的温度压力条件,研究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国外已建立不同类型的三轴实验装置。其中以采用固体传压介质的三轴实验装置所能达到的温度和围压较高,而且结构简单。我们参考D. T. Griggs装置的基本原理,在组装和紧固方式、冷却系统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建立了高温高压岩石三轴实验装置(图版Ⅰ),第一次为我国地壳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了中、下部地壳的温度压力实验条件  相似文献   
17.
地表地质研究及中国航磁异常表明中国航磁大地构造具以下3种类型:沉积盖层区(深浅层结果反映正常构造层序)、构造盖层区(地表及浅层为外来推覆山系,与深部构成异常构造层序)和航磁异常地质历史时期各期沉积-构造事件叠加的记录。按郯庐断裂两侧华北、扬子地台区航磁-构造异常带的可比性,郯庐断裂总位移可达500km。中国大陆及邻近海域航磁-大地构造分区为:Ⅰ光蒙区、Ⅱ华北区、Ⅲ哈萨克斯坦区、Ⅳ塔里木区、Ⅴ青藏高原区、Ⅵ扬子区、Ⅶ华夏-台湾区。  相似文献   
18.
地壳、上地幔变形属性的判别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绳祖 《地震地质》1996,18(3):215-224
基于Maxwell和Kelvin流变模型,以延续时间与松弛期的比值,即松弛数,作为衡量指标,对地壳、上地幔不同层次的变形属性进行了判别。结果表明,除软流圈地幔主要为粘性流动外,其上各层的情况是:在漫长的地质过程中,不仅岩石圈地幔和下地壳属于粘性,上地壳也有可能处于粘性流动状态;在延续数十年的情况下,上地壳以及岩石圈地幔都可能呈弹性状态;延续时间介乎二者,通常上地壳为弹性,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为粘性或滞弹粘性。此外,还结合变形属性的判别,就岩石圈地幔的流动和板内的驱动力远程传递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迁安石英岩脆延性转变特征及定量判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0—700MPa围压、室温800℃温度条件下,对一组迁安石英岩变形破坏实验研究,提出了不同条件下地壳岩石两种可能的脆延性转变机制,并阐明了脆延性转变中岩石力学性质、强度特性和失稳型式的变化。文章指出,岩石脆延性转变的实质是岩石破裂前各种机制产生的非弹性变形组分迅速增加,造成破裂贯通点偏离线性变形段,使岩石表现出延性行为。因此,依据破裂贯通点偏离线弹性变形段的程度,就可以定量判别岩石的变形性质,确定岩石脆延性转变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三轴压缩下花岗岩试件内阶梯形错动面凸起部位破裂过程和失稳型式的实验。结果显示,当差应力量值(σ_1—σ_3)达到0.15—0.17(σ_1—σ_3)。(试件发生首次粘滑时的峰值应力)时,在阶梯形凸起的底部发生宏观破裂,其应力—位移关系呈线性变化,且破裂随应力量值的增加而继续扩展。在(σ_1-σ_3)≥0.3(σ_1-σ_3)c时,发生破裂贯通,凸起被剪断。断裂面上次级凹凸体发育。当(σ_1-σ_3)(?)(σ_1-σ_3)c时,原阶梯形错动面被铲平,其后沿该面发生了伴随大应力降和强烈振动的突发性失稳。上述结果表明,在断层滑动过程中,断层面上的凹凸体破裂直至被铲平的过程仅能导致微震、前震和声发射等事件的发生,而主震则系由平直断裂的粘滑引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