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21篇
地球物理   134篇
地质学   2篇
综合类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41.
川滇次级地块震源机制解类型与一致性参数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程万正  阮祥  张永久 《地震学报》2006,28(6):561-573
根据P波、S波的振幅并结合部分记录清晰的P波初动资料,求得1994——2005年川滇地区4个次级地块,即川青地块、雅江地块、川中地块和滇中地块2.5级以上有良好地震波记录的925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结合已取得的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资料,研究了上述4个次级地块的应力场特征及震源断层的错动类型. 其P轴优势方位分布:川青地块为EW方向,雅江地块、川中地块、滇中地块为ESE或SE方位. 根据大量震源机制解资料, 编程计算了各地块的平均应力张量, 即主应力sigma;1, sigma;2, sigma;3的方向. 定义了单个震源机制解的力轴与平均应力张量的差异, 或称震源机制解的一致性参数, 进而分析了川滇4个次级地块的值和震源断层错动类型的分布及随时间的变化. 通过次级地块大量区域小震震源机制解的测定,可以给出动态应力场和震源断层错动方式的变化信息.   相似文献   
42.
基于震源断层面的空间取向和滑动方向,写出力轴张量在地理坐标系中的表达式,进而给出计算平均力轴张量及主值的方法,即通过求解相应的本征方程得到。对使用多个震源机制解中T,B,P轴参数计算平均应力场的正确性,以许忠淮用滑动方向拟合法反演富蕴、唐山地区平均应力场数据进行计算和验证。选择具有地震构造意义地块或地震带内大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研究区域平均应力场。根据福建东南沿海地区47次主要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给出了该区应力张量的定量分析结果。该方法物理意义明确,使由大量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分析构造应力场的方法走向定量化,并为定量探索区域应力场的整体动态变化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3.
近二十年来四川地区地震和前兆观测台网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获得了丰富的各类连续观测资料,积累了一批宝贵的震例;在中短期地震预报方法和指标的研究,包括观测前兆,地震活动图象,地震波分析,综合预报和现场工作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在9次中强地震前作出了一定程度的中短期预报;同时也存在不足和诸项困难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44.
1996年12月21日四川省甘孜州西部发生了5.5级地震。该文对这次地震的震源参数、地震序列及震后早期趋势判断、地震宏观烈度、震灾评估、震前预测过程和政府决策等作了概括的报道。  相似文献   
45.
本文在综合整理川、滇各类地震资料清理成果的基础上,对地震频度、b值、活动条带、地应力、地倾斜、水氧、地下水和温泉、地电、地磁监测手段或方法得到的川、滇及邻区M≥6级地震前兆异常的时生参量进行了统计,分析了大地震前中期和短、临前兆异常出现的规律,得到了各类前兆异常指标Tc、Ts和△与震级的一般关系。并就地震前兆研究与应用问题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46.
阿坝州理县桃坪乡1984年2月初出现地下水异常。泉水中突现的白色沉淀物混入沟水,十多里河水变浑,同时当地群众感觉有地动。 1、地下水变化的宏观现象桃坪乡曾头寨旁的曾头沟左峰有三股泉水渗流,相距很近,最远距离约20公尺。中间一股流量较小,流出为清水,两边泉水流量较大,呈乳白色,泉口外出现白色沉淀物。当地群众说此处泉水多年来没有什么变化,只有筷子那么粗的流水,也没有见过白色沉淀物流出。现有的三股泉水中,东边一股泉水流量最  相似文献   
47.
研究了2001年2月四川省雅江县发生的MS5.0前震、MS6.0主震及序列地震的震源机制、波谱参数及应力降的变化过程与震区地震活动.根据雅江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结合余震空间分布图象分析,选雅江5.0级的节面Ⅰ为推测的地震断层,走向NNE;选雅江6.0级地震的节面Ⅱ为推测的地震断层,走向WNW,分析前震与主震的断层面走向是斜交的.雅江6.0级地震发生前震区应力降水平有所增加,这一现象与震区地震活动的增加是一致的.雅江地震序列的衰减起伏过程, 前、余震波谱变化, 以及震源力学错动机制等均呈现复杂特征.   相似文献   
48.
介绍了断层气CO2测定方法及川西地区断层气CO2观测点的选建和观测情况。初步观测结果显示,在1999年9月11月四川绵竹两次5.0级地震及2001年2月四川雅江5.0级地震和6.0级地震前,川北和冕宁测点的断层气CO2有很好的短期地震前兆异常显示,观测结果还表明,直接埋设在断层破碎带上的观测点可能比埋在第四纪松散堆积层中的观测点能更好地检测到来自地壳内部的断层气CO2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49.
南北地震带地震转移图像与趋势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万正 《地震》2005,25(1):1-7
初步分析了中国中部南北地震带历史大震活动在不同时间尺度的整体转移图像。 南北地震带近500年来地震活动东侧强于西侧地区; 本世纪以来大震(M≥7.1)活动的主体地区呈现自北向南的整体转移过程; 本活跃期以来强震(M≥6.0)的集中区明显西移。 据此, 对该带大震趋势及危险地区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50.
张致伟  周龙泉  程万正  阮祥  梁明剑 《地球科学》2015,40(10):1710-1722
为研究2013年4月20日芦山Mw6.6地震的发震构造及孕震机理, 基于4月20日—6月1日地震序列中114次M≥3.0余震震源机制解, 深入分析了余震震源机制及震源区应力场的时空分布特征, 获得的主要认识如下: (1)芦山M≥3.0余震以逆冲型为主, 走滑型次之, 正断型最少, 震源机制P轴方位一致性较好, 以近NWW-SEE为优势方向, 倾角分布在0~30°, 表明余震活动主要受龙门山断裂所在的区域应力场控制; (2)芦山余震区压应力S1方位存在明显的局部空间分区差异, 以主震震中为界, 余震区南边S1方向总体呈NWW方向, 而余震区北边S1方向表现出由NW经EW向NE的逆时针旋转, 可能反映了余震区北边发震断层错动以逆冲为主兼有一定的走滑分量; (3)压应力S1方位随时间的变化不明显, 呈近NWW方向, 但其倾角逐渐变水平, 应力张量方差逐渐变大, 震源机制错动类型始终以逆冲为主, 随时间变的相对紊乱, 反映了震源区应力场随时间的调整变化特性; (4)深度剖面结果显示压应力方位与发震断层走向的夹角在80°~120°, 即近乎垂直, 震源断层面向NW倾斜, 芦山余震活动受控于近垂直发震断裂的挤压作用, 属于典型的逆冲断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