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9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128篇
测绘学   88篇
大气科学   57篇
地球物理   254篇
地质学   330篇
海洋学   123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69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61.
洪亮  楚森森  彭双云  许泉立 《遥感学报》2020,24(12):1464-1475
遥感影像多尺度分割是面向对象影像分析方法(OBIA)的关键步骤,分割质量直接影响OBIA的分类精度,目前多尺度分割方法都很难让分割结果同时达到全局和局部最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新的顾及全局和局部最优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多尺度分割优化算法。该算法主要包括:(1)采用局部方差准则获得多尺度分割的全局最优分割尺度。(2)对全局最优分割尺度中的过分割和欠分割对象进行优化处理,获得局部最优分割结果。(3)将局部最优化分割结果与全局最优分割结果进行融合,获得最终的多尺度优化分割结果。本文采用2个QuickBird遥感影像进行实验,验证该算法的有效性,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从视觉效果来看,优化后的分割结果具有更准确的分割边界,大尺度的地物保持较好的区域性,小尺度的地物保持了更多细节。(2)从定量评价指标(RR、RI和ARI)分析:在实验1中,该算法比全局最优分割尺度的RR\RI\ARI分别提高了2.1%,2.4%,30.2%,比基于K均值优化算法分别提高了8.3%,0.1%,8.1%,比融合边界优化算法分别提高了0.7%,0.4%,17.6%;在实验2中,该算法比全局最优分割尺度的RR\RI\ARI分别提高了4.5%,2.7%,29.3%,比基于K均值优化算法分别提高了17%,0.8%,8.4%,比融合边界优化算法分别提高了1.7%,2.5%,17.2%。(3)相对典型分割算法,该算法的优化结果达到了局部和全局最优;相对其他多尺度分割优化算法,该算法同时减少了欠分割和过分割对象。  相似文献   
962.
本文以地理教育领域的权威刊物《高教地理学杂志》(Journal of Geography in Higher Education)1999-2018年刊登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运用ENDNOTE、EXCEL、VOSVIEWER等软件梳理了国际高等地理教育领域研究者的国家与地区分布、研究机构、核心作者和研究热点等方面的数据。结果表明:在国际高等地理教育领域,发文量最多的国家为英国、美国,以发达国家为主;较高产的机构为切斯特大学、普利茅茨大学;最具有学术影响力的作者来自英国;主要的研究热点包括地理信息系统、高校地理课程设置、野外实践和地理教育中的性别因素等。  相似文献   
963.
移动GIS的体系结构与关键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移动GIS的概念,提出了一个由表示层、逻辑层和数据层所构成的分布式体系结构,介绍了移动接入技术、移动访问技术、移动定位技术、嵌入式技术和语音技术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964.
DAPI荧光染色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浮游细菌及原生生物的定量研究,但对底栖生物的定量效能尚缺必要的研究。比较了冷冻和冷藏两种保藏方式以及保存时间对DAPI荧光计数底栖细菌、蓝细菌、硅藻、不同粒级自养小鞭毛虫(PNF)和异养小鞭毛虫(HNF)的影响。对黄海冷水团三个站位表层2cm底栖样品进行的4℃冷藏与?20℃冷冻避光保存的比较研究表明,两种保藏方式下两个站位的所有研究对象均无显著差异,但另一站位的PNF(2~5μm和5~10μm)的冷藏保存显著优于冷冻保存。对选取的另外两个站位(0~2cm和2~5cm分层)的样品经1个月和4个月冷藏保存后的分析表明,对于底栖细菌、蓝细菌、PNF(5~10 μm)、PNF(10 μm)、HNF(10 μm)和硅藻在保存1个月和4个月后的计数没有显著差异,而对于PNF(2~5 μm)、HNF(2~5 μm)、HNF(5~10 μm)保存4个月的数量明显低于保存1个月的样品,如其中一个站位的0~2cm分层的PNF(2~5 μm)丰度减少了47.4%,2~5cm分层的丰度减少了59.6%,HNF(2~5 μm)和HNF(5~10 μm)经4个月后丰度降为0。本研究表明,对底栖细菌、蓝细菌以及原生生物的定量计数可因样品、保藏方式及保存时间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因此对于底栖样品短期内宜采用避光、冷藏保存,并在带回实验室后尽快分析。  相似文献   
965.
2007年秋季搭栽开放航次时黄海、东海、南海3个海域共10个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组成、丰度和生物量,以及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3个海域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以黄海最高,为(2 132±946)个/10 cm2,东海次之,为(1 954±2 047)个/10 cm2,而南海仅(156±56)个/10 cm2;平均生物量(干质量)依次为(2 193±1 148)μg/10 cm2、(1 865±1 555)μg/10 cm2和(212±22)μg/10 cm2.3个海区分选出的14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中,丰度上均以自由生线虫占绝对优势,分别占总量的85%、89%、85%.在生物量上,黄海以自由生线虫贡献最多(33%),多毛类居次;东海二者比例相近(约为37%),而南海则以多毛类占绝对优势(56%).在小型底栖动物的垂直分布上,3个海区差异较大:分布于沉积物表层0~2 cm的小型底栖动物在黄海高迭90%,东海仅46%,在南海为63%.统计分析表明,本研究站位小型底栖动物丰度与沉积物中的叶绿素及脱锾叶绿酸含量和底温呈显著正相关,与水深呈显著负相关.该结果与本航次之后在广东湛江和海南以东的南海海域开展的908调查结果形成了鲜明对照,后者的小型底栖动物及线虫丰度与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水深呈显著负相关,表明近海受人类干扰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66.
针对宁波市地面沉降发展现状及风险评价需求,结合2017—2020年的InSAR遥感监测数据与沉降点监测数据,对近年地面沉降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包括地面高程、沉降易发程度、地面累计沉降量、沉降速率、城市人口密度、建设用地占比重等6个评价因子为主的地面沉降风险评价体系。其中沉降易发程度为综合考虑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人为活动影响后的综合性评价因子。地面沉降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宁波市地面沉降无高易发区,中、低易发区主要与区内全新世软土层厚大、历史上大量开采地下水、局部高强度城市建设以及沿海围垦工程等因素有关。最后,划分了地面沉降中风险区、低风险区、风险防控带,并提出了相应的地面沉降风险区管控建议。  相似文献   
967.
基于DEM的三峡区间洪水淹没范围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栅格型数字高程模型,采用VC 6.0和MapObjects进行三峡区间的洪水淹没模拟,包括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的预处理、矢量与栅格数据的一体化管理、无源淹没和有源淹没分析模拟。应用结果表明:洪水淹没区范围可以准确计算,洪水淹没过程的动态可以清楚地图示,这为灾情评估和防洪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68.
钻孔咬合桩在设计计算中,有两种主要计算方式,一为忽略素桩,仅计算荤桩的支护稳定性能,二为将荤桩与素桩等效为地下连续墙进行支护结构稳定性计算。为研究钻孔咬合桩的设计计算方法的合理性,使用弹性地基梁法与有限元法分别计算荤桩、等效为地连墙的位移,用correl函数将所得数据与实际监测数据进行相关系数计算,同时,将计算所得数据与实际监测值的位移差进行分析,最后得出适合钻孔咬合桩的设计计算方法。即应先使用弹性地基梁法仅计算荤桩;再使用有限元法,将咬合桩等效为地下连续墙进行建模分析,对设计图的变形进行二次评估验算。  相似文献   
969.
介绍了宁波气象保障业务知识库的设计背景及实现技术,详细介绍了知识库设计流程、基本功能和应用场景。系统整合宁波气象保障业务材料,通过提炼与分类,利用图片、文档、视频等多种知识载体搭建了一个包含网页端和手机端的知识共享与交流的平台。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知识的有效管理、促进知识流动与应用,有利于促进协作与沟通,从而提高宁波气象保障业务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970.
由于KBR相位中心、星敏感器安装矩阵在卫星入轨后可能发生变化,这将导致GRACE-FO卫星星间指向存在常偏。为了修正该常偏,需要对卫星姿轨控系统上注星间指向定标参数。推导星间指向定标和星间指向精度评估的相关算法,提出基于在轨路径的星间指向定标流程和实现策略,并基于地面路径对GRACE-FO卫星自发射以来的星间指向性能进行评估。星间指向角的标准差和RMS表明,GRACE-FO星间指向满足KBR正常工作所需的俯仰(pitch)和偏航(yaw)方向1 mrad、横滚(roll)方向10 mrad星间指向要求;卫星姿轨控系统的磁力矩器和姿控推力器能够配合完成姿控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