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1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57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81.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结构识别及影响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国磊  罗静  曾菊新  田野  董莹 《地理科学》2018,38(9):1422-1429
以全国1 057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对象,探究民族村寨空间结构及相关影响机理。研究表明: 民族村寨空间分布上呈凝聚型分布,且空间分异较为明显;核密度格局以湘黔桂交界为单核集聚中心的等级分布特征,呈“山”字形坐落态势; 民族村寨系统分形特征显著,自组织演化中围绕武夷山、峨眉山、长白山等不同山脉地带展开,分形结构复杂;民族村寨正空间相关,冷热点区呈东西两极分化现象;地形起伏及地貌多样的中高海拔山地、主要水系及河流上游等是民族村寨内生发展基础;距离中心城市较远、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民族文化及民族分布等促进了民族村寨的留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82.
火山岩顶、底地层中的微古化石组合研究表明:塔河油田火山岩的形成时代为二叠纪。岩石学、岩相学、地球物理测井与地震学综合研究结果显示,火山岩主要为英安岩和玄武岩。存在两次火山喷发旋回,形成下部玄武岩、上部英安岩或单一英安岩的垂向火山喷发序列。玄武岩呈带状分布于研究区西部和南部古地貌低洼区,以上平下凸的透镜状河谷充填式地震反射为特点;英安岩分布于北部及东北部地区,以下平上凸的丘形反射形态为特征。可划分出火山爆发相、火山溢流相和火山沉积相3个岩相带。火山爆发相位于火山喷发中心地带,研究区以火山熔岩溢流相为主,火山沉积相布范围局限,位于岩体边缘。火山活动具有喷发频率低、间隔时间短、以宁静的溢流式喷发为主间或伴随较强烈的爆发式喷发为特点。火山活动喷发中心可能是由西南逐渐向东北方向迁移的。  相似文献   
83.
武汉城市圈经济资源环境耦合的系统动力学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承良  颜琪  罗静 《地理研究》2013,32(5):857-869
都市圈经济资源环境系统通过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具多重反馈的耦合巨系统,三者间存在互相制约、相互作用的高阶、非线性复杂关系,传统的线性研究范式面临挑战。引入系统动力学理论,通过因果关系和流图分析方法,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建立经济-资源-环境耦合作用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结果显示:①模型具有很好的普适性,能真实反映系统要素之间相互耦合的动态演化过程,可以为调控经济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②借助模型可以对内部错综复杂、相互联系和相互耦合的巨系统进行动态多情景模拟,并揭示出协调发展模式下的经济快速增长为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治理提供更好的支持,三者相互促进,是武汉城市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相对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84.
本文初步论证了循环经济的科学基础,包括物理学基础,生态学基础,系统科学基础和区域科学基础,分析了各种科学基础对循环经济的支撑,以及各科学基础与循环经济的相互关系。以增熵过程和负熵过程,以及增熵、负熵动态平衡为依据,提出循环经济运行的基本框架,比较详细地阐述了信息负熵的结构及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5.
在全波形反演过程中,采集系统的有限孔径和波场对地层介质信息的非均匀覆盖会影响全波形反演的效果.本文引入一种层析滤波器来减小这种影响.该滤波器被作用于反传之前的波场残差之上,对模型梯度进行预处理,可以对有限的采集孔径和非均匀信息覆盖进行校正,从而改善全波形反演的效果.该滤波器的实现简便高效,几乎不引入额外的计算量.本文主要针对地面反射记录进行研究,数值实验验证了该滤波算子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6.
刘康平  罗静  郑自君 《贵州气象》2011,35(5):33-35,39
利用德阳市西部(什邡、绵竹两站)1959-2010年降水量资料,采用一元线性回归、Mann—Kendall法累计距平等方法,分析了德阳市西部52a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近52a来降水量有明显的减少趋势,变化倾向率为-45.2mm/10a,但60%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且降水量倾向率最大,达到-34.0mm/10a;夏季降水量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减少并持续是52a来降水量减少最直接的因素。②近52a涝少旱多,其中从1986年以来,出现旱年的频率在显著增多,占了早年总次数的75%~83%。③通过对降水量进行M—K检验发现,发生明显的突变分别是年降水量什邡在1992年前后、绵竹在1965年,夏季降水量什邡在1962年、1964年、1966年、1968年1970年和1998年、绵竹在1962年和2003年,秋季什邡在1967年和1977年前后、绵竹在1977年和1985年前后;年、夏、秋季降水量有显著减小的趋势。④20世纪90年代开始持续到目前,降水量有加速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87.
融合型乡村旅游以实现乡村地域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提高乡村旅游融合性对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意义深远。论文基于融合型乡村旅游研究的西方逻辑与框架,结合国内现有相关研究成果与乡村发展实际,构建涵盖网络、规模、赋权、内生性、嵌入性与互补性6个维度29项指标组成的乡村旅游融合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大别山区潜山市为例,运用ArcGIS空间可视化、地理加权回归分析,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乡村旅游融合性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潜山市乡村旅游融合性水平存在明显空间差异,潜山南部乡村旅游融合性水平明显优于北部,各村域单元乡村旅游融合性提升潜力较大;② 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联结较弱,“美丽空心村”现象是潜山市提高乡村旅游融合性水平的瓶颈;③ 旅游开发时段、资源依托类型与乡村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潜山市乡村旅游融合性水平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各影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会增强乡村旅游融合性水平的空间分异。融合型乡村旅游是实现价值共创与综合效益的乡村旅游模式,上述研究成果可为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同时促进融合型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88.
韧性理论是可持续性科学的核心议题之一,微观尺度视域下乡村地域系统与韧性理论的结合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回应与思考。论文构建山区乡村地域系统风险—韧性(R-PAT)模型,运用熵值法、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大别山区罗田县68个样本村的系统韧性进行测度并分析其空间格局,识别村域单元R-PAT类型后,剖析山区乡村地域系统韧性水平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罗田县村域单元抵御能力、适应能力、转型能力及综合韧性指数差异显著,样本村综合韧性指数普遍不高但具有较大的提升潜力;② 依据韧性指数与风险指数的变化,山区乡村地域系统分为高风险—低韧性、高风险—高韧性、低风险—高韧性和低风险—低韧性4种类型,罗田县以高风险—低韧性型与低风险—低韧性型为主;③ 罗田县乡村地域系统韧性受多个因子影响,乡村内生动力是山区乡村地域系统韧性水平空间分异的关键性因素,乡村自然与社会本底是其基础性因素,乡村发展潜力是系统潜能持续提升、能力逐渐强化的推动性力量。研究旨在将韧性理论聚焦山区乡村微观单元,为山区乡村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山区振兴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指导与案例支撑。  相似文献   
89.
为了解莺歌海盆地深部热流体主要类型,研究热流体特征,判断热流体活动范围,分析热流体对储层成岩-孔隙演化的影响,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物性、电子探针、包裹体均一温度、稳定同位素等分析测试手段,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盆内LDX区中新统黄流组储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构造热事件影响及深大断裂控制,在超压驱动下,热流体活动范围主要为3 900 m以下的黄流组中下部,以CO2热流体为主,H2S热流体次之。热流体影响下储层具有自生黏土矿物转化速率加快、镜质体反射率突变、地层水矿化度降低、包裹体均一温度大于正常地层最高温度、热液成因矿物发育等特点。将黄流组储层分为超压储层(黄流组中上部)及热超压储层(黄流组中下部)两类。其中,超压储层成岩作用阶段达中成岩A2亚期,压实及溶蚀作用较弱,胶结作用较强,孔隙演化经历了压实减孔、压实与胶结减孔、胶结减孔与有机酸溶蚀增孔3个过程,孔隙度从38.8%减少到现今的7.6%;热超压储层成岩作用阶段达中成岩B期,压实及溶蚀作用较强,胶结作用较弱,孔隙演化经历了压实减孔、压实与胶结减孔、胶结减孔与有机酸溶蚀增孔、胶结减孔与有机酸及无机酸溶蚀增孔4个过程,孔隙度从38.1%减少到现今的9.2%。有利储层主要发育在黄流组中下部黄二段的热超压储层中。  相似文献   
90.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油源一直存在争议,尤以长8~长10油藏的油源问题最为突出。通过吴堡地区延长组长6~长10原油的物理性质、族组成、生物标志化合物等特征,油-油、油-源对比等综合分析,探讨延长组原油的成因,明确各油层组石油来源,为该区的油气勘探与预测提供地质依据。结果显示,长6~长10原油族组分具有饱和烃含量最高,芳香烃次之,非烃和沥青质含量最低的特征。长6~长10均为成熟原油,显示出低等水生生物和高等植物混合成因,但长6原油与长7~长10原油族组成特征存在明显差异。长6原油为长7烃源岩早期烃类运移的结果,其成熟度最低,长7~长10原油为生烃高峰阶段石油运移结果,成熟度较高。长6和长7油藏的原油主要为长7底部张家滩页岩贡献,此外,长7中上部和长6地层中发育的有效烃源岩也有一定贡献。长8油藏原油为混合成因原油,主要为长7底部烃源岩向下运移结果,其次为长8内部烃源岩和长9顶部李家畔页岩之贡献。长9油藏原油主要为李家畔页岩向下倒灌形成,长10油藏可能主要为长92有效烃源岩向下运移成藏。热成熟度不同是导致远离主力烃源岩原油族组分之间差异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