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8篇
地球物理   52篇
地质学   10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41.
为了确定穿过四川二滩坝区 F_(20)活断层的活动历史,采集了断层带内及其两侧的方解石脉、方解石团块,用热释光技术测定了这些方解石的年龄。根据方解石的热释光年龄以及他们的产状、结晶程度和变形等特征,可把该区的方解石分为三期:第一期为225万年左右;第二期为100—130万年左右;第三期为35万年左右。从而比较准确地确定了 F_(20)断层的最后一次活动发生于第二期方解石贯入以前。此后,F_(20)断层没有再发生过明显的活动。这对评定二滩坝区的地震危险性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2.
郯城—庐江断裂带地震活动的地质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概述郯城-庐江断裂带地震活动的地质构造背景和第四纪晚期断层新活动与地震的关系。指出沿带地震活动性具有明显的分段性,这与各段位于不同性质的大地构造单元和第四纪晚期断裂活动的差异性有较好的相关性。活断层粘滑运动的遗迹,是鉴别古地震及其重复发生的一种地质标志。同一活动构造带,强震有原地重演的可能。晚更新世以来发生过断层的粘滑运动,而二千多年来又无强震的“地震休眠段”,其危险性将比历史地震区(段)更紧迫。必须考查板内活断裂带强震重复活动的地质-地貌标志和年代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43.
Our field investigation obtains new evidence of the later Quaternary activity and recent large earthquake ruptures of the Garzê-Yushu fault. The average left-lateral slip-rate along the fault is determined to be (12 ± 2) mm/a for the last 50000 years from both offset landforms and ages of the correlative sediments. This result is very close to the estimated average left-lateral slip-rate for the Xianshuihe fault, suggesting that the horizontal movement along the northern boundary of the Sichuan-Yunnan active tectonic block and the northeastern boundary of the Qiangtang active tectonic block has been basically harmonious during the later Quaternary period. Remains of ground ruptures of recent large earthquakes have been discovered along all 3 segments of the fault, of which, the 1896 rupture on the northwestern segment is at least 70 km long, and its corresponding earthquake could be of moment magnitude 7.3. The latest rupture on the middle segment of the fault has a length of about 180 km, and was produced by an unknown-age large earthquake that could have a moment magnitude of about 7.7. Along the southeastern segment of the fault, the latest unknown-age rupture is about 65 km long and has a maximum left-lateral coseismic displacement of 5.3 m, and its corresponding earthquake is estimated to be as large as about 7.3 of moment magnitude. Based on relevant investigation, an inference has been drawn that the later two large earthquakes probably occurred in 1854 and 1866, respectively. These demonstrate that the individual segments of the studied Garzê-Yushu fault are all able to produce large earthquakes.  相似文献   
44.
苏鲁皖地区晚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据考察区的晚新生代断裂活动性质和结合地震断层、地震应变带、震源机制、地形变、地壳测深等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本区与华北北部的晚新生代应力场既有一致性,又有本身特点。推论是近邻诸板块相向挤压作用和伴随的深部物质运动而导致地壳上部侧向运动等不同级次作用力复杂叠加的结果。指出它与中生代区域应力场不同  相似文献   
45.
合浦-北流断裂带西支合浦盆地段断裂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合浦-北流断裂起于北部湾海域,经合浦、博白后继续向NE延伸,断裂总长度为400余千米,断裂总体走向为40°~60°,分东、西2支,其中西支自南流江下游合浦盆地西南段一直向NE延伸。文中主要采用地质地貌、地震探测、钻探以及年代学方法,对合浦-北流断裂西支合浦盆地段的活动性进行判定,结果表明:合浦-北流断裂西支合浦盆地段最后1次活动应发生在早更新世中晚期,错距约为10m,断裂被中更新世中、晚期地层覆盖,即中更新世中、晚期以来,断裂的活动趋于减弱或停止  相似文献   
46.
通过对阿尔金断裂带西段莫勒切河河口附近卫星影像解译、野外调查测量及地貌面样品年龄测定,利用宽谷阶地、堆积阶地获取构造隆升速率、构造变形方式及加积速率,并结合区域气候资料探讨该区阶地发育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莫勒切河出山口发育4级阶地(T<‘4>,T<‘3>,T<‘2>,T<‘1>),其中T<‘4>、T<‘3>为宽谷阶地,T...  相似文献   
47.
地貌年代是新构造特别是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的瓶颈问题.通过对川滇块体北东边界构造带所在的区域气候变化过程和地貌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利用众多的年代学数据,从区域尺度对地貌的年代、形态和物质组成等特征对比分析,探讨了该区冰川地貌、河流阶地和冲洪积扇的演化特征,揭示了区域气候变化与区域性地貌演化存在的内在对应关系.气候变化产生的气温、湿度、降水量等变化控制了该区冰川地貌和流水地貌的演化.区域内冰川地貌主要是末次冰期的产物,对应于末次冰期两个冰阶,河流作用在7~10ka和1~5ka两个阶段改造末次冰期堆积地貌形成相应的侵蚀地貌.主要河流阶地发育对应于降水量剧烈变化的气候过程,其中形成三级阶地而的流水下切作用最强,随后堆积的深厚物质是二级阶地的主体,并一直没有被后期流水下切作用蚀穿,与气候变化的强度等特点对应.区内冲洪积扇主要有3个堆积时期,即3~5ka,7~10ka和20~25ka,主要发育在气候变化最剧烈的时期,大量的碎屑物形成并短距离搬运堆积.将区域分析综合的结果应运到康定南团结乡附近的地貌分析,可以很好的理解该区的地貌演化,用侵蚀改造的地貌演化结论否认了以前的堆积地貌认识,理清了地貌发育的年龄序列.综合分析与应用的结果表明,区域气候-地貌-构造系统研究对于活动构造年代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8.
红河断裂带第四纪活动的时空演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计凤桔  虢顺民 《地震地质》1997,19(2):13-114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断裂带沿线的构造地貌、断层岩组合及大量与断裂相关的地层年代,综合分析了红河断裂带第四纪以来活动的总趋势:随着活动时代的趋新,活动中心由南向北逐渐迁移,全新世晚期以来的活动中心位于大理、弥渡一带;探讨了该断裂带第四纪活动的时空演化规律,为断裂带不同区段地震危险性的评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9.
渤海东南部NE向黄河口-庙西北新生断裂带的存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中国海洋石油研究中心勘探研究院新取得的渤海明化镇组(N21—N2)和第四系底部构造的资料,在从黄河口到长兴岛的NE向地带发育近600条断裂,其中NE—NEE走向的有近500条,占断裂总数的83%,一般长5~20km,最长40~50km。这组断裂有少数为NE—NEE向古近纪断裂新活动的产物,其余是新形成的,它们总体组成宽约60km的NE向断裂带,具右旋走滑性质。该断裂带不受古近纪断裂构造控制,属新近纪以来发育的新生断裂带。这一现象证实了以前推断的黄河口-庙西北新生断裂带的存在  相似文献   
50.
浅层地震勘探资料地质解释过程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浅层地震勘探是第四系覆盖区隐伏断层活动性研究常用的手段,叠加剖面上反射波组的分叉、合并、弯曲、中断、尖灭等被用作判断断层存在的重要标志。松花江北的吕刚屯、巨宝屯浅层地震叠加剖面上,T0为下更新统砂砾石层等松散堆积和白垩系砂岩、泥岩的分界面,反射波组清晰。T0-1波组为砂砾石层和黏土层、或砂砾石层和粉细砂层的反射界面,反射波组振幅大,能量强。根据地震反射剖面和测线上的钻孔资料,认为阿什河断层错断了下更新统下段,滨州断层错断了上更新统下段。而通过建立高精度的钻探联合地质剖面、地层年代测试和地层对比,确认阿什河断层没有错断第四系,滨州断层错断了下更新统下段。最后,从第四系的岩性、厚度变化等解释了浅层地震叠加剖面上反射波组的中断、弯曲并非断层活动的结果,而是由第四纪地层相变引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