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2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江苏里下河地区洪涝灾害演变趋势与成灾机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苏里下河地区是相对封闭的水网地区,洪涝频繁。研究该地区洪涝演变趋势和成灾机理对区域防洪减灾具有重要意义。里下河地区洪涝演变趋势表现在洪涝类型的多样性,高水位日益频繁、高水位发生机率加大,致灾暴雨频率增大等方面。在自然成因方面,流域暴雨是成灾的主要原因,锅底洼的形态是洪涝发生的地貌大背景,水系的复杂格局也加剧了洪涝的程度和频度。在人类活动方面,不合理的圩垸垦殖导致湖荡萎缩,减弱了水体调蓄能力;闸坝建设引起河道淤积、排涝能力降低致使洪水位趋高;城镇化改变下垫面性质的水文效应也是洪涝频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太湖平原区河网结构变化对调蓄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城镇化快速发展导致河网水系萎缩,连通性受阻,河网调蓄能力降低,加大了区域洪灾风险和洪涝损失.基于1960s,1980s,2010s的1:5万地形图水系及三个控制站的水位数据,选取河网密度(Rd),水面率(WP),盒维数(D),水位Hurst指数(H),分析了近50年来太湖流域武澄锡虞地区的水系演变与河网调蓄能力变化;并借助代表性单元流域概念,以水位Hurst指数来表征河网调蓄能力,从河网调蓄的物理机理出发,探讨了河网调蓄与河网结构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① 受快速城镇化影响,1960s-2010s武澄锡虞地区河网密度,水面率及盒维数分别下降了18.87%,24.59%,7.60%,且1980s至2010s各水系指标的衰减率均高于1960s-1980s;② 1960-2010年,研究区年均及汛期的水位Hurst指数呈下降趋势,其所反映的河网调蓄能力与该地区河网水系各指标变化同步,这表明城镇化引起的河流水系衰减导致河网调蓄能力发生明显下降,非汛期水位Hurst指数先增加后降低,表现出一定的不确定性;③ 基于REW概念与水位Hurst指数值,初步构建了河网结构参数与调蓄能力的关系式,并对关系式进行了验证,基本可行,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城镇化下水系变化对河网调蓄能力的影响,从而为评价平原水网区河网调蓄能力提供了一种相对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宁波市防汛网络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有鹏  李立国等 《水文》2001,21(3):23-26
以宁波市为例,探讨了我国东南沿海独流入海中小流域防汛网络信息的结构特征,建立了宁波市防汛网络信息系统,初步实现子全市水情信息自动采集传输,水情查询显示、洪水预警和防洪调度等辅助决策功能,该系统的建立为该市防洪减灾提供了有力支持,并为该市防汛抗旱工作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4.
GIS支持下的洪水淹没范围模拟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洪水淹没范围的确定是洪灾损失评估的核心环节。采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与水力演进模型,结合三维模拟技术和对象关系模型数据库,对浙江奉化江流域洪水淹没范围进行模拟。该方法能够准确地模拟洪水淹没范围,为快速评估洪灾损失和防洪决策服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陆苗  许有鹏  高斌  周才钰 《地理学报》2021,76(11):2685-2696
在水利工程建设及其人为调度的影响下,平原河网水系连通程度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此,针对平原河网区水文连通难以模拟的问题,在现有水系结构连通的基础上,将水利工程的运行纳入水文连通的评价体系,提出一种适用于平原河网区水利工程调控下的水文连通评价指数(SLCI)。该指数从水闸通过概率、水流分流能力及河网连通程度,从点—线—面分尺度逐步评价不同调度规则下汛期与非汛期水文连通的动态变化。并且,该指数以格网为评价单元,结合反映地理要素空间集聚性的Getis-Ord Gi*指数,相比行政单元、水利片区等大尺度评价单元,能够更精细地描述水文连通空间上的分异性。太湖流域武澄锡虞区是一个典型的平原河网区,本指数在该区域进行了应用,得到以下结果:受到水闸调控的作用,武澄锡虞区非汛期时平均水文连通指数为0.66,汛期时平均水文连通指数则为0.50。另外,非汛期时水文连通集聚空间范围比汛期时高5%。其中,非汛期与汛期连通高值区SLCI值分别为0.93与0.87,低值区SLCI值分别为0.25与0.16。本文提出的水文连通评价指数可为有关部门开展长三角地区水系建设工作提供理论支撑,也为开展人为调控下平原河网区水文连通评价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暖对新疆降水和径流影响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1,他引:13  
柳葳  许有鹏  黄云 《干旱区地理》2005,28(5):597-602
全球气候变暖对新疆气候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升温的背景下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本区的降水量、冰川储量、地表径流、地下水资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全区降水总量增加,冰川物质平衡以负平衡为主,局部地区地表径流量明显增加。对比分析不同地区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发现新疆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变化情况存在明显差异,且尚难判断全区降水量是否有稳定增加的趋势。通过对已有资料的分析计算,对比冰川加速消融和降水量增加对本区地表径流增大的贡献,表明引起局部地区地表径流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冰川加速消融。气候变暖打乱了本地的水平衡,使本地洪水和干旱灾害有加剧趋势。  相似文献   
17.
淮河流域洪涝变化的耗散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混沌理论中,人们提出了一些非线性复杂现象的分析方法。在这些方法的启发下,我们曾研究了淮河流域洪涝变化的分形特征和混沌性。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该文以淮河流域洪涝变化为对象,通过表征相空间轨道附近平均收缩(发散)特征的Lyapunov指数,定量地分析和论证了淮河流域洪涝变化的耗散性。淮河流域洪涝变化耗散性的定量论证标志着在地理系统非线性研究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8.
乌梁素海湿地环境的演变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利用遥感原理对乌梁素海1986年以来湿地环境的演变进行分析,指出近17年来乌梁素海总水域面积呈增加趋势;明水区面积1987年以前趋势增加,到1996年趋势减少,至2002年又趋势增加;密集水草区面积与明水区面积变化特征基本相反;芦苇区面积1987年以前趋势减少,而后趋势增加;浅水区和沼泽区面积的总趋势尽管微弱增加,但变化基本平稳;1988年开始种植人工芦苇,其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文章还分析了这些变化的原因,阐述了不同类型区面积与水文气象因子和水环境因子的对应关系,最后探讨了乌梁素海水环境可持续发展和永续利用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9.
叶正伟  许有鹏  潘光波 《地理研究》2011,30(6):1137-1146
利用江苏里下河腹部地区8个雨量站和5个水位站1957~2006年的50年气象水文资料,采用Mann-Kendall方法检验面雨量变化趋势,并应用Pearsorl和Spearman方法揭示雨量同水位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近50年来汛期面雨量、单站雨量和时段雨量的长期变化都呈减小趋势.最大15日和最大3日雨量是水位变化的敏...  相似文献   
20.
选取太湖流域下游的武澄锡虞和阳澄淀泖水利片区为研究区,基于1980s和2010s两期水系和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利用全局自相关、局部自相关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河网密度空间变化特征,并探讨其与土地城镇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近30年研究区河网密度下降幅度达11.3%,其中,一、二级支流密度分别下降18.1%和11.3%。城市及周边地区下降幅度最大;因淤积和填埋造成的区域河道衰退是河网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土地城镇化速度与支流衰减长度呈指数关系,且存在区域差异;当土地城镇化速度达40%以上时,支流长度快速减少。此外,水网密布区域河网密度下降和衰退强度更大。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大对水系的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