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2005年中国减灾出现了一些新的课题:①出境中国公民的公共安全由谁来保护?②沙兰镇灾难显示出现行教育体制使得学生的分数倍受重视而其安全被忽视。③海南“达维”台风灾害显示出当前中国减灾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救灾投入过低。④上海发布的黑色台风预警与国际预警信号不符,如何维护中央政令统一,进而维护国家发展大局,成为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⑤启动地震应急预案的最小地震震级成为需研究确定的问题。⑥农村公共建筑的抗震问题应受到重视。⑦北方地区应将政府机关、体育场、学校等设为应急避难场所。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北方地区地震灾民过冬问题是一个救灾技术问题.中国北方地区(黄河以北地区)冬季十分寒冷,如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自治区,12月至2月,平均气温都在摄氏零度以下,有时低至摄氏零下二三十度,这种天气下,人很难在野外长时期生存.多地震的云南省,地处云贵高原,在冬季也十分寒冷.西藏自治区冬季更是"寒极".但这些寒冷地区地震时有发生,造成震后应急阶段由于寒冷等因素导致人员伤亡,社会经济损失严重.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印尼苏门答腊大地震与中国珠江流域大洪水之间的关系\[1\].印尼苏门答腊以南的板块俯冲带,是强烈地震活跃地区.近200年来发生3次大地震:1833年11月24日8.7级地震、1861年2月21日8.5级地震和2004年12月26日Mw9.3级地震.每次地震后,第二年都在中国华南珠江流域发生巨灾.巨大地震产生宽阔的地震破裂带,引起地壳中放出携热水汽.由于地下裂隙的复杂性和不畅性,放气效应到达地表可滞后于地震断续达一年以上.排出的水汽被搭载在西南气流上到达华南地区.  相似文献   
14.
国家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的历史和现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中国是个自然灾害危害严重的国家,历史上有着优良的粮食储备传统和比较完善的粮食储备制度。1998年张北地震后,全国建立了救灾物资储备制度。经过6年来的建设和调整,已设立了天津、沈阳、哈尔滨、合肥、郑州、武汉、长沙、南宁、成都和西安10个中央级救灾储备物资代储单位,在多次严重自然灾害救灾中发挥重大作用。但中央级救灾物资仓库多建在中东部,当我国西部发生重大灾害时,救援物资需要长途运输,对灾民的物资救助时间拉长了。合理的布局应该是西部地区也设置中央级救灾仓库,使仓库总量保持15—17个。国家财政对于西部地区仓库建设的投入应有所支持。另外,救援物资品种单一,也影响救援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1)地震灾害发布时间: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每隔一段时间,抗震救灾指挥部要通过媒体不断发布灾害信息,如灾区在哪里,有多少人受灾,死亡多少人,受伤多少人,倒塌多少房屋等.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有多少人死亡.数字是在不断变化着的.研究这些数字,既可以了解灾区的需求情况,还能由此来表征地震救援的能力.目前,地震救援的能力还没有办法定量化.  相似文献   
16.
首先介绍了地震形成的模式,以及断层气的观测事实,并在理论上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地震震前26个月、震前8 d和震后6个月震区大量气体释放现象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这种释放是间断性的、不连续的,类似于火山爆发。三次排气的成分也各不相同,第一次是CO;第二次是水汽,属于中地壳低速带气圈;第三次是He、N2、Ar,属于更深部岩石气体,这标志着岩石深部有气体溢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