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地球物理   29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首先介绍了我国现行相关规程对SRC-RC竖向混合结构过渡层的设计要求和相关规定,结合阪神地震中SRC-RC竖向混合结构的破坏情况对现行规程的一些规定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建议采用SRC-RC转换柱进行型钢混凝土柱到钢筋混凝土柱的过渡。对SRC-RC转换柱低周反复加载试验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型钢锚固长度对SRC-RC转换柱抗震性能的影响。最后对采用SRC-RC竖向混合结构的梁式转换层模型与钢筋混凝土梁式转换层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利用SRC-RC转换柱将型钢混凝土应用到钢筋混凝土结构底部楼层的SRC-RC竖向混合结构,型钢混凝土有效地加强了底部楼层,改善了结构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2.
古建筑木构架的整体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其独特的分层结构形式对整体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通过对木构架的构造形式、连接方式进行研究,总结出对称结构形式,柱列侧脚与生起做法,普柏枋、阑额与地桴的联结作用,厚重屋顶构造以及榫卯连接技术是其具有较好整体稳定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SRC-RC转换柱箍筋设置方式与破坏区域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6根SRC-RC转换柱试件和1根钢筋混凝土柱对比试件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了3种箍筋配置方式SRC-RC转换柱试件的屈服后变形性能和破坏特征。箍筋数量较多时,试件不但表现出超过钢筋混凝土柱的屈服后变形能力,并且变形能力的稳定性较好;箍筋数量较少时,试件的屈服后变形能力受其他构造因素影响较大。箍筋的配置对SRC-RC转换柱的破坏方式乃至破坏区域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以通常方式配箍的SRC-RC转换柱均产生了剪切破坏,临界剪切缝贯通SRC-RC转换柱的钢筋混凝土部分。箍筋加密试件的剪切破坏区域转移到柱顶部的局部范围内。根据SRC-RC转换柱的破坏特点,提出了合理的箍筋配置方式:对于型钢延伸高度较小的试件,可对SRC-RC转换柱上部钢筋混凝土部分进行箍筋加密,而下部型钢混凝土部分则进行常规的箍筋配置。当型钢延伸高度超过3/5倍柱高时,箍筋的设置方式应能够有效控制黏结裂缝的发展,SRC-RC转换柱宜进行全高的箍筋加密。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建木构架在水平反复荷载作用下变形及内力特征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通过对三个严格按照中国宋·《营造法式》中有关大木作的形制与构造要求制作的木构架模型在水平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分析与探讨了中国古代木造结构在相应状态下的变形及受力特征及其榫卯节点工作机制,通过对榫卯节点的转动弯矩与相应转角试验数据的分析与研究,确定了榫卯节点的转动刚度,提出了该类型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计算模型,并就额枋正截面上的最大应变与内力,作了理论计算与试验数据的对比,两者吻合较好,从而证明了所选模型的合理性,为中国古建木构架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分析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SATMD与消能减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模糊控制理论及抗震结构混合控制理论,利用自行设计的模糊控制器对波动调谐质量阻尼器(PTMD)子结构进行调谐控制以实现半自动化,同时在主结构上进行粘弹性阻尼器的优化设置,从而实现结构体系的多模态优化混合控制,最后提出半主动调谐质量阻尼器(SATMD)与消能减震相结合的混合控制实用设计方法。本文对推动结构混合控制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高层结构-桩-土共同作用的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边界元特解样条函数提出了桩-土与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的动力分析方程,分析了土桩刚度与阻抗的计算方法;指出在共同作用下,结构的动力特性发生了变化,结构自振频率减小,上部结构的位移、加速度分布不同于传统的以第1振型为主的倒三角形分布,而随着地基土软弱程度的加重越来越接近K型分布的特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大木作结构抗震构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翔实历史与考古资料的调查,并结合于中国古建筑遗构的勘测,进行了许多有关这类结构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方面的研究工作,结果表明:(1)木构架具有相当好的抗(耐)震性能,由于这类木造结构的材料具有良好的弹塑性性能、以及榫卯节点的柔性连接,以致在地震过程中,大量的地震动能量被消耗掉。(2)在其结构构造方面,采用了许多诸如柱的生起、侧脚等木作工艺;柱顶、柱脚分别连以阑额、地袱以及其他的结构构件,使柱架层形成一个闭合的构架系统,并与重量很大的屋盖结合,俾使构架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3)通过阑额、由额与柱头方之间施以拱眼壁或蜀柱或人字拱;在节点部位施以绰幕方等的构造方式,显著增强了结构整体与其构件和节点的抗弯刚度。(4)对于单体建筑,通常情况下采用矩形或其他规则的几何图形作为其平面,在构架竖向上,通常为(下大上小的)棱台形,尤其对于多层建筑。实践证明这种构造方式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5)通过抛光柱基础的顶面,显著地减少柱底与柱基础顶面之间的摩擦进而有效地产生隔震作用,使结构免于坍塌。总之,中国古建筑结构体系是高度有机的,对其科学的构造原理进行研究和探索,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并且无疑地对我们现代的建筑活动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反复荷载作用下型钢混凝土L形柱的受力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型钢混凝土L形柱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性能,设计8个试件进行低周反复加载试验.试验分两批,第一批4个试件采用"建研式"加载,另外4个采用"悬臂柱式"加载.试验中考虑截面配钢形式、荷载加载方向、轴压比和剪跨比4个参数的影响.由试验获得了型钢混凝土L形柱的主要破坏形态和滞回曲线,分析了各参数对构件的破坏特点及滞回性能的影响,并对不同加载方式的试验结果进行了理论诠释.结果表明:型钢混凝土L形柱的破坏形态主要为剪切斜压破坏、剪弯破坏和弯曲破坏,破坏形态与剪跨比有关;构件具有良好的延性,极限侧移角大,耗能能力强,抗震性能好;L形柱截面不对称,采用"悬臂柱式"加载时,滞回曲线不对称,而"建研式"加载时,由于受到加载装置上下端头的约束,试件的滞回曲线对称.在框架结构中型钢混凝土L形柱受到刚性楼盖的约束,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滞回曲线是对称的.研究结果可供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型钢混凝土异形柱的抗震性能,进行了17根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模型的拟静力试验,得到了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模型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曲线和P-△骨架曲线。通过试验结果的分析,给出了各关键点的试验数据及刚度退化规律,建议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恢复力模型采用双线型模型和退化三线型模型,并给出了恢复力模型各阶段刚度参数的计算公式,为型钢混凝土异形柱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装有粘弹性阻尼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振动台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一装有粘弹性阻器的1:5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了振动台试验,首先介绍了振动台试验的概况,然后对试验结果作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粘弹性阻尼器能增大结构的阻尼和刚度,减小结构的动力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