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10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4 毫秒
41.
海州湾近岸物质输运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干湿网格的三维河口-陆架-海洋( ECOM3D) 模式,并结合物质平流-扩散方程,模拟了海州湾近岸海域潮流场和污染物输运浓度场.分析了在不同风向情况下海州湾近岸海域拉格朗日潮余流的分布特征,并且分析了污染物在不同风向下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WSW向风作用下,污染物有利于向外海扩散;在E向风和ESE向风作用下,污染物向近岸堆积.  相似文献   
42.
沿海地区水资源丰裕,但缺水问题严重.本文以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以可利用水资源量为切入点,提出了沿海缺水区可利用水资源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并时影响可利用水资源的3个主要因子:生态需水量、洪水弃水量及不可以利用水量进行了分析及确定.以湛江市为例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显示,在水功能区达标、扩大调蓄能力及合理开发利用过境水资源的基础上,区域可利用水资源量将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43.
利用太湖区域三维大气边界层数值模式和二维水动力学模式,研究了非均匀、非定常风场作用下的太湖梅梁湾流场和散度场的分布特征,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44.
太湖风生流三维数值模拟试验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本文建立了一个适合太湖的三维水动力学模式,考虑太湖局地风场的影响,模拟了太湖的风生流,模拟结果和二维模式的计算结果相比,流速值较符合实际。另外,研究了太湖地形因子对太湖环流的影响,指出洞庭西山和洞庭东山间狭长的过道区是产生太湖大范围环流的重要原因。为了研究太湖中藻类的治理和富集问题,对不同风向作用下太湖的散度场进行了分析计算,对太湖的梅梁湾和贡湖地区进行分析,结果可归纳为三类:(1)辐合型(对应S、SW风);(2)辐散型(对应N、NE风);(3)并存型(对应W、NW、E、SE风)。  相似文献   
45.
苏州金鸡湖水环境治理工程的环境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逄勇  丁玲  陈燕羽 《湖泊科学》2002,14(3):253-258
对苏州金鸡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的环境效益和经济费用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工程建成运行后的金鸡湖及周边河道的水质基本可达国家地面水Ⅲ类水标准。金湖鸡水环境治理工程建成运行后费用约为0.92元/m^3-1.62元/m^3之间,若考虑金鸡湖水环境改善后地价的价值、旅游收入的增加,金鸡湖水环境治理的经济费用还会降低。总体来看,该项工程环境及社会效益比较明显,经济费用也在比较合理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46.
水动力条件下底泥中氮磷释放通量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在环形水槽内模拟了水动力条件下底泥的起动规律,分析了底泥运动的不同状态。该环形水槽内水体流速基本均匀,水槽转速与槽内水体流速能够精确的相互转换,实验中通过改变水槽转速模拟了不同扰动强度下底泥悬浮和释放的规律.以太湖底泥为例,通过上覆水中TN、TP浓度的变化,建立了底泥中TN、TP的释放通量(y)与水流(x)的关系,其表达式为TN:y=137.88e^0.06x(R^2=0.94);TP:y=36.78e^0.56x(R^2=0.97);并将该实验结果应用在太湖的水量水质模型中,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7.
逄勇  濮培民 《湖泊科学》1998,10(S1):477-482
Research is conducted on the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flow and divergence fields under the stress of ununiform and unsteady wind at Meiliang Bay on Lake Taihu by using a 3D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model and a 2D hydrodynamic model for the area of the lake. Some meaningful results were achie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