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154篇
地质学   11篇
综合类   2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0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汶川8.0级地震触发与余震活动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中分析研究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震构造即龙门山断裂带历史和现今地震活动情况, 并计算主震发生后产生的库仑破裂静应力变化, 讨论了地震触发与余震空间分布之间的联系。 结果表明, 龙门山断裂带以虎牙—北川—安县为界分为二段, 西南段和东北段在地震活动性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虽同处一条断裂带上, 但两者之间地震活动没有联系。 汶川8.0级主震发生之后, 在空间上产生的库仑破裂静应力变化具有很明显的分区特征。 龙门山断裂带北川至青川之间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值大于+0.05 MPa, 主震对该地区后续ML≥5.0余震的发生存在着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132.
华北地区水位与水氡中期、中短期前兆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华北地区地下流体观测资料并进行系统分析,采用定量方法判定异常,对该区强震前的前兆异常特征进行了研究。提出地下流体存在着趋势上升型的中期异常和转折型的中短期异常,且不同地震的前兆异常图像具有相似性;依据大量异常资料,给出了华北地区中长期和中短期前兆异常的统计特征,以期能为华北地区年度会商的地震预测提供较为确切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3.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趋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已有研究表明,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是我国大陆强震的主体带和集中区, 因此有必要对各边界带开展强震危险性的跟踪分析。本文分别从加卸载响应比时序演化特征、 基于对数正态分布的概率方法和b值变化特征3个方面对各边界带未来强震趋势进行了分析; 并分别根据加卸载响应比时序演化特征、 综合累积概率与条件概率、 b值下降判断了各边界带未来发生强震的危险程度。最后, 根据3种方法的分析结果, 探讨了中国大陆未来5年发生强震的可能区域。  相似文献   
134.
汶川M_S8.0地震前地表潜热通量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处理了汶川MS8.0大地震前后部分地表潜热通量(SLHF)数据,发现SLHF异常信息出现在地震前7天。SLHF异常时间上经历弱—强—弱变化过程,地震发生在强异常时段,异常两个高值点出现在活动断层较为发育的应力低值区,地震发生后,异常信息很快衰减。SLHF异常随时间有沿发震断裂带走向运移的规律。震前7天的综合SLHF异常主要分布在龙门山断裂带及周围地区,震中位于异常区的中心位置。  相似文献   
135.
和平  李志雄  陆远忠  邵志刚 《地震》2010,30(2):89-99
以首都圈地区布设在不同断层上的24处跨断层水准观测为研究对象, 建立了地壳分层结构、 含不同倾角断层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模拟计算了断层倾角和走向对跨断层水准观测结果的影响, 并结合跨断层水准测量资料、 震例研究及R值预测评分, 对首都圈地区跨断层水准测量监测能力进行了初步评价。 结果表明: ① 跨断层水准观测能力一定程度上受倾角和走向因素的共同影响; ② 跨断层水准布设于倾角30°~70°且走向与地面水平最大位移方向近垂直时具有较好的映震效能; ③ 首都圈跨断层水准监测体系总体而言具备较强的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136.
强震中短期阶段断层活动时空演化特征的讨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断层的不稳定滑动(粘滑)被作为地震的一种机制提出后, 已普遍被人们接受, 文中对该机制所表现出来的断层异常活动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简述。给出了强震中短期阶段断层不稳定滑动过程中断层异常活动时空特征, 并从地球动力学的观点, 提出了明确的强震中短期阶段断层异常活动时空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7.
地壳变形与地下水相互作用及其异常关系初探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地壳变形与地下水之间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影响。 文中首先借助扩容串通模型研究了地壳变形与地下水相互关系, 讨论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然后从地壳变形和地下水位异常是否为主要控制因素进一步分析了地壳变形与地下水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以及对地震的触发作用; 最后通过震例进行佐证。  相似文献   
138.
应用小波变换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相结合的方法(小波-LSSVM)预测华南地震区年度最大地震。先用小波变换将地震序列分解成不同尺度水平(频率段)的子序列,再用LSSVM方法分别对各子序列建模预测,最后重构各子序列的预测结果并得到最终预测结果。经与周期图方法和LSSVM预测方法比较研究表明:模型输入量中包含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小波-LSSVM方法预测效果很好,可以用于华南地区年度最大地震预测研究,且地球自转变化与华南地震时间序列的低频部分(趋势)和高频部分(短期变化)之间存在很强的、互不相同的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39.
地震震级频度的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简称G-R关系式)一直是许多地震学问题研究的重要前提之一, 然而实际分布常常与这一关系式有一定的偏离。 文中利用已有的对含有凹凸体、 挤压雁列破裂及Ⅲ型剪切破裂等三种类型的岩石实验结果, 对接收到的声发射事件序列分别进行了分段地震震级频度的G-R关系式拟合, 重点考察了每一时间窗内表征实际地震震级频度与这一关系式偏离程度的线性拟合系数r值的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 含有凹凸体、 挤压雁列破裂的岩石声发射序列在加压-破裂过程中, 分段扫描分别计算得出的r值在标本失稳前出现数字下降的现象, 表明临近岩石失稳, 实际地震震级频度与G-R关系式偏离程度有加大的趋势; 而含Ⅲ型剪切破裂的岩石在标本失稳前, 声发射序列r值数字下降的现象不明显。 部分实际震例也表明, 在一些中强地震前也存在着这种偏离。 研究结果可能对利用区域地震活动资料探求部分类型的中强地震前可能存在的前兆信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0.
基于1991-2006年间对新疆霍尔果斯泥火山的系统观测,初步发现了泥火山活动与新疆地区中强以上地震的活动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且对预测未来地震的发震时间及震级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能对泥火山的动态进行长期监测,会得到更加有研究意义的资料; 并认为泥火山具有一定的映震性能的原因可能与该泥火山处于中强以上地震活动的近震源区、构造上处于霍尔果斯背斜轴部及泥火山物质来自地层相对深处等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