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56篇
地球物理   147篇
地质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It gradually becomes a common work using large seismic wave data to obtain source parameters, such as seismic moment, break radius, stress drop, with completingof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in China (Hough, et al, 1999; Bindi, et al, 2001). These parameters are useful on earthquake prediction and seismic hazard analysis.Although the computation methods of source parameters are simple in principle and the many research works have been done, it is not easy to obtain the parameters accurately. There are two factors affecting the stability of computation results. The first one is the effect of spread path and site respond on signal.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re are different geometrical spreading coefficients on different epicenter distance. The better method is to introduce trilinear geometrical spreading model (Atkinson, Mereu, 1992; Atkinson, Boore, 1995; WONG, et al, 2002). In addition, traditional site respond is estimated by comparing with rock station, such as linear inversion method (Andrews, 1982), but the comparative estimation will introduce some errors when selecting different stations. Some recent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site respond is not flat for rock station (Moya, et al, 2000; ZHANG,. et al, 2001; JIN, et al, 2000; Dutta, et al, 2001). The second factor is to obtain low-frequency level and corner frequency fromdisplacement spectrum. Because the source spectrum model is nonlinear function,these values are obtained by eye. The subjectivity is strong. The small change of corner frequency will affect significantly the result of stress drop.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震源参数和场地响应反演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Atkinson方法,基于遗传算法,利用呼和浩特数字地震台网7个子台记录的9次质量较高的地震事件资料,计算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品质因子Q值和非弹性衰减系数c(f)。在所研究的频率范围内,前者和频率.厂有很好的线形关系:Q(f)=116.8f^1.000后者与频率.厂的变化关系不明显。在此基础上采用Moya方法反演了7个地震台的场地响应和地震的震源参数,并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讨论。结果显示在所研究的频率域内7个基岩台站的场地均不同程度的存在放大作用,其次震源参数间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本文还详细介绍了Atkinson方法和Moya方法的原理和计算步骤。  相似文献   
3.
新疆北天山中东段地区震源参数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本文首先利用经验格林函数方法证明了新疆北天山中东段地区的震源谱基本满足ω-2 模型。在此基础上 ,通过对S波观测谱中的噪音、仪器、路径、场地等影响的逐一消除 ,得到了研究区 10 5次ML2 5~ 5 7地震的震源谱 ,进而根据Brune的圆盘震源模型计算了地震矩、应力降、震源半径等震源参数。结果表明 ,这些地震的标量地震矩M0 与ML 震级线性相关较好 ,关系为Log10 M0 =1 10ML+ 17 2 0 ;震源半径在 10 0~ 15 0 0m之间 ;应力降介于 1~ 16 0bar之间 ,优势分布于 1~ 10 0bar。地震矩与拐角频率的关系呈现出两段趋势 ,可能表明了研究区震源的多重标度特征 :当M0 小于 4× 10 2 1dyne cm时 (相当于ML4 0地震 ) ,应力降显示出对M0 有依赖关系 ;当M0 大于 4× 10 2 1dyne cm时 ,地震的应力降不依赖于M0 。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唐山余震的数字化地震记录,研究了唐山余震区震源的非均匀性,发展了一种随机震源谱的经验模型,引进了两个与高频波激发密切相关的震源参数,断层上的均方根应力降(E{τ~2})~(1/2)和谱的第二拐角频率f_(1c)并对P波谱定量地估计了五个震级在3.0—3.9间的地震的(E{τ~2})~(1/2)和f_1,得到了这五个地震的震源非均匀性的粗略描述。  相似文献   
5.
地震的等震线不仅反映了地震的大小,而且也反映了地震断层过程的类型和破裂速度.单侧破裂的断层过程呈现出蛋型的等震线,而双侧破裂的断层过程呈现出椭圆的等震线,等震线的长轴与短轴之比对于破裂传播速度十分敏感.本研究利用理论等震线与观测结果相比较的方法,确定了1964年日本新地震、1983年日本海中部地震、1975年中国海城地震和1976年中国唐山地震的破裂传播速度、断层类型以及断层走向.得到的断层破裂速度是剪切波的0.7——0.9倍.这些值比用长周期地震波所确定的要稍大.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对烈度起主要影响的短周期地震波强烈地依赖于小尺度的断层不均匀破裂过程,以及局部的破裂传播的开始和终止;而由长周期波所得到的破裂速度却反映了在整个断层上破裂传播的平均过程.根据等震线图所得出的断层类型及断层走向与其它独立方法的结果相一致.这意味着本方法可以应用于推断某些历史地震的断层类型、破裂传播速度及破裂传播方向.   相似文献   
6.
十六、大尺度和小尺度的各向异性在过去的30年间,各向异性介质中波的传播理论得到了发展。同时,由各种地震资料源,例如Pn波观测、长周期面波、自由振荡以及剪切波分裂等不断地获得了大量的各向异性观测结果。各向异性对于地震学的发展是重要的,因为它提供了关于地...  相似文献   
7.
8.
唐山地区剪切波分裂研究(Ⅱ)—相关函数分析法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高原  郑斯华 《中国地震》1994,(A00):22-32
本文提出剪切波分裂的相关函数分析方法,用之处理了唐山地区的震例,并对速度量与位移量进行了计算和比较。研究表明该方法十分有效,适用于近场分析。  相似文献   
9.
地震条带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分析了1970—1984年间我国大陆及邻近地区22次5.5级以上的地震震例,结果表明:(1)地震条带与大范围平静伴生这一结论具有普遍意义,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给出了条带判别标志。(2)条带形成于主震前几个月—2年的时间段内,主要就发生在条带上;不同地震前的条带特点有所差异,7级以上强震前的条带尺度和持续时间比较相近,而中强地震前条带的上述参量差异较大。(3)实际资料与机理分析表明:地震条带分为二种,一种与大震孕育直接有关,另一种则反映了构造活动异常。文中提出了识别这二种条带的途径并对条带的共性特征及其差异的物理意义进行了讨论。 随着地震前兆研究的不断深入,地震条带图象已成为地震预报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重要方法。本文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通过较多震例的分析,寻求条带的识别标志,以减小条带划分的不确定性;其二是在研究条带的共性特征及其差异的基础上,探讨条带的形成机理和物理判别途径。  相似文献   
10.
应泰国气象厅的邀请,固定地震局派遣了由郑斯华、叶洪组成的中国国家地震局专家组,于1994年8月17日至9月4日访问考察了泰国。访问期间,泰国地震专家们向专家组介绍了泰国的地震活动性和地震工作现状;专家组访问了泰国Chulalongkorn大学的土木工程系,了解了泰国地震工程研究的情况。本文介绍了泰国的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性以及泰国的地震工作现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