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8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81篇
测绘学   46篇
大气科学   42篇
地球物理   26篇
地质学   171篇
海洋学   2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22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7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7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71.
472.
通过2根圆钢管普通混凝土柱与5根圆钢管钢渣混凝土柱在高轴压比下的水平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研究圆钢管钢渣混凝土柱的轴压比、钢管壁厚、钢渣砂替代率和长细比对其破坏形态、滞回耗能能力、骨架曲线、延性及耗能、刚度退化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钢渣混凝土试件破坏过程和破坏形态与普通混凝土试件基本相同,主要表现为钢管底部鼓曲的压弯破坏;所有试件滞回曲线饱满,无明显“捏缩”现象;高轴压比试件存在明显承载力突降现象,合理的径厚比(钢管直径/钢管壁厚)对高轴压比试件承载力突降有明显改善作用;低轴压比试件延性系数大于4.0,高轴压比试件延性系数介于1.57~3.76之间,轴压比增大,试件延性下降;试件破坏时等效粘滞阻尼系数ξeq介于0.259~0.437之间;建议采用《钢管混凝土混合结构技术标准》(GB/T51446-2021)或《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DBJ/T13-51-2010)计算地震作用下钢管钢渣混凝土柱压弯承载力,但高轴压比钢管钢渣混凝土柱计算结果需乘以折减系数0.8。  相似文献   
473.
通过对广西乃至全国部分省份少数民族地区气象科普传播方式、传播效果及存在问题进行调研,探讨少数民族地区气象科普传播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有效方式,为进一步提高气象科普宣传能力和水平,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74.
中国环渤海地区城乡发展转型格局测度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刘彦随  杨忍 《地理学报》2015,70(2):248-256
城乡发展转型是城乡要素转移、战略转变、机制转换的综合人文过程。利用网格和地统计分析方法,揭示了环渤海地区城乡发展转型的中心性、动态性与差异性;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测了城乡发展转型的空间敏感性。研究表明:1城乡发展转型中心性呈现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空间分异格局。平原地区逐渐形成以省会城市为一级集聚中心、地级市为二级集聚中心、县级市及县城镇为三级集聚中心的空间格局,山区城乡发展转型的中心集聚性尚不明显。2城乡发展转型空间拓展呈现"小聚集,大分散"的结构特征。以北京、天津、济南、沈阳、大连、石家庄、青岛为主要城市扩展核心,呈空间聚核模式持续向外蔓延拓展。沿海岸线的"C"型带和港口群区域的土地快速非农化,成为城乡快速转型的热点区。3受点—轴—面区位要素综合影响,城乡发展转型的空间敏感性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其最佳探测空间尺度为1200 m。4未来城乡发展转型的极强敏感区以北京—天津—滨海新区为轴带,以京津为核心区,以辽东、山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合理有序的城乡空间开发应以城乡发展转型空间中心性、动态性和差异性为依据,科学实施城乡空间优化与差别化管控策略。  相似文献   
475.
2000年以来南京城市三维空间扩展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南京市建成区为例,基于四期城市三维模型,运用城市天际线、城市体积及分维数、城市三维重心、高层建筑的数量与占地面积的关系等方法从多角度分析2000年以来南京城市三维空间增长特征.研究表明:南京城市天际线起伏明显,西—东方向的形态由2000年的“一高两低三峰”演化为2012年的“中部、西部双峰耸立,东部较为平缓”的格局;城市体积处于持续增长的态势,其中2000-2004年是体积增长最快的时期,增长率为51%,体积分维数在不断变大,表明城市扩展在不断从二维向三维形态发展演变;三维重心平面投影的移动方向从东南转向西,反映了三维城市的发展方向主要为城市南部和西部地区;2000年城市立体形态发展为弱金字塔阶段,至2012年,在高楼密集的中心城区已经发展至均衡金字塔阶段甚至在向穹隆顶阶段过渡.  相似文献   
476.
Depended on the analysis of ground snow situation, soil moisture loss speed and soil structure after planting crops of Mu Us Sandy Land remedied with feldspathic sandstone in the fallow period, it is concluded that feldspathic sandstone mixed with sand improved the sand stabilization in the governance of Mu Us Sandy Land in the fallow period. The sandy land remedied with feldspathic sandstone had big snow coverage, 25%–75% higher than normal sand; soil moisture losses slowed down, and moisture content rose by over 3 times; soil structure had been improved, and water stable aggregate content increased by 6.52%–18.04%; survival rate of protection forest increased to 85%; and ground flatness is less than 1%. The above conditions weakened sand rising conditions of Mu Us Sandy Land in the fallow period and formed two protective layers of snow cover and soil frozen layer under cold weather so as to prevent against wind erosion.  相似文献   
477.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stablish several important factors representing land use intensification in cultivated land(denoted by CII), using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to achieve realistic and practical cultivated land use policies in China. For this reas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was first built to explain the changes of land use intensification in the cultivated land, and then the variables and index were further developed for the purpose of characterizing the dynamic trends and driving forces of the land use intensification in the cultivated land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The study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xtent of CII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during the period of 1996 to 2008, due to the extensive use of fertilizers, machinery and pesticide, increased labor and capital input, and intensified land use. Moreover,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regress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ductivity of cultivated l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cultivated land, labor productivity, and land use conversion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village development. The first three factors play a positive role, while the last one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the land use intensification in the cultivated land. According to these results, the main policies for sustainable intensification in cultivated land are proposed. First, the sustainable pathways for intensification should be adopted to reduce the unsustainable uses of chemical fertilizer, agricultural chemicals, etc. Second, the conditions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hould be further improved to increase the cultivated land productivity. Third, it is very necessary and helpful for improving labor productivity and land use efficiency from the viewpoint of accelerated the cultivated land circulation. The last step is to positively affect the production activities of peasants by means of reforming the subsidy standards.  相似文献   
478.
浅层地温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新型环保能源,利用前景广阔。随着近些年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加大投入以及对浅层地温能研究的逐步深入,这种清洁能源已在现代城市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对于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环境地质问题,还需在将来的工作中予以重视,应避免引起次生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479.
煤层气资源是清洁能源,商业开发利用煤层气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安徽两淮地区具有丰富的煤层气资源,最新估算结果表明2000m以浅资源量为5155.47×108m3,其中淮南煤田为3614.07×108m3,淮北煤田(除濉萧矿区)为1541.40×108m3。由于地质条件的限制,目前两淮煤田主要以瓦斯井下抽采为主,采用地面钻井商业开采煤层气暂未取得成功。本文在系统总结分析两淮地区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的基础上,从产业规划、基础地质研究、开发技术攻关以及政策扶持等方面,对安徽省煤层气产业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480.
LD10—1油田具有高温、高矿化度、高原油黏度和非均质性严重等特点,水驱开发效果较差,应采取技术措施提高采收率。依据矿场实际需求,采用实验和理论分析方法,研究了抗盐聚合物及高分Cr3+聚合物凝胶的黏度特性、分子结构形态、线团尺寸(Dh)、流动特性和驱油效果,并对两种调驱剂的调驱效果进行对比和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在LD10~1油田注入水条件下,可以形成具有以分子内交联为主要结构特征的Cr3+聚合物凝胶。与相同浓度聚合物溶液相比较,Cr3+聚合物凝胶分子线团尺寸(Dh)变化不大,但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明显增加,且残余阻力系数大于阻力系数,表现出独特的渗流特性。在注入时机相同和药剂费用相近条件下,与抗盐聚合物溶液相比较,高分Cr3+聚合物凝胶调驱增油效果较好,而且调驱剂用量愈大,注入时机愈早,调驱效果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