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9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8年   3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矿井建设,要求煤炭资源勘探速度快、精度高。通过总结安徽两淮地区近几十年来煤炭资源综合勘探经验,围绕“高精度、快速勘探”的主题,采用恰当的评价指标,对煤层稳定性和构造复杂程度进行定量评价,并提出了本地区煤炭资源地质勘探类型定量综合评价原则和方法,开发了定量评价软件系统。实际应用效果证明,该方法可行,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2.
黔西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及其煤层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西地区处于特提斯与滨太平洋两个构造域的交接地带,多期性质不同的构造作用形成了现今错综复杂的构造变形特征。根据构造变形的差异,可划分为织金-纳雍NE向构造变形区、水城-紫云NW向构造变形区和黔西南复杂构造变形区。在野外地质的基础上,结合微观变形特征和矿物流体包裹体测试分析,认为黔西地区构造变形属于上地壳低温-中低温环境下的脆性-脆韧性变形;由于黔西地区基底构造相对稳定,成煤期后断块内部变形较弱,煤储层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构造裂隙,有助于渗透率的提高,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来安-天长地区中新生代陆相油气地质、地球化学以及地球物理等资料的分析,结合该区的沉积演化特征,得出区内中新生界白垩系葛村组、泰州组、古近系阜宁组、戴南组暗色泥页岩主要为陆相沉积,形成于半深水至深水湖及滨海沉积环境,累计厚度400m,有机质类型以Ⅰ-Ⅱ1型为主,有机质热演化程度适中,具有较好的页岩气富集和保存条件,勘查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4.
“煤田地质报告软件编制系统”①是国内编制煤田地质报告较为优秀的软件系统。简介了系统的功能及使用,探讨了该系统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了进一步优化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地埋管换热器钻孔长度计算是土壤源热泵系统设计的核心。为规范地埋管换热器钻孔长度计算,从《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基本要求出发,以合肥市某土壤源热泵工程为例,进行了地埋管换热器钻孔长度计算和校核模拟计算。研究表明,热干扰对地埋管换热器钻孔长度有较大的影响,不考虑热干扰影响的钻孔长度计算结果偏小;由于热堆积的影响,地埋管换热器流体平均出口温度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校核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地埋管换热器钻孔计算长度能够满足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八里塘煤矿位于淮南复向斜内的谢桥向斜南翼,由于受区域推覆构造的影响,矿区总体构造呈轴向近东西的不对称倒转褶皱形态,其两翼倾向倾角变化剧烈。煤矿深部构造为逆冲推覆构造区,上覆系统由阜凤逆冲断层及其分支断层的推覆构造断夹块组成,下伏系统由淮南复向斜次级褶皱谢桥向斜南翼原地系统组成。经估算位于F2断层(阜凤逆冲断层)下盘至-1200m水平的13-1、11-2、8-2、8-1煤层累计资源量约8000万t。  相似文献   
7.
浅析煤矿地测信息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伯年  俞显忠 《安徽地质》2008,18(4):314-317
煤矿地质测量工作是煤矿生产管理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对煤矿的安全生产和煤矿生产能力起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分析了煤矿地测信息系统的框架体系及其相关的关键技术,重点介绍了其中的系统构架设计、数据建模、专业图形的自动化处理及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安徽南部广泛分布着扬子型二叠纪合媒岩系(龙潭煤系),根据该区沉积特征可划分两种沉积亚型印象即巢县亚型和宿松亚型。本文着重从沉积环境、岩石类型及结构、沉积构造、古生物等方面叙述各沉积相特征,根据沉积相垂向序列组合及时空演化,建立了皖南地区二叠纪四种沉积模式和三种成煤模式。分析了不同环境下的聚煤特征,指出富煤中心对该区今后找煤和资源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煤层气资源是清洁能源,商业开发利用煤层气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安徽两淮地区具有丰富的煤层气资源,最新估算结果表明2000m以浅资源量为5155.47×108m3,其中淮南煤田为3614.07×108m3,淮北煤田(除濉萧矿区)为1541.40×108m3。由于地质条件的限制,目前两淮煤田主要以瓦斯井下抽采为主,采用地面钻井商业开采煤层气暂未取得成功。本文在系统总结分析两淮地区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的基础上,从产业规划、基础地质研究、开发技术攻关以及政策扶持等方面,对安徽省煤层气产业发展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