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110篇
海洋学   19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采集皖北新元古代九顶山组灰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和稀土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了灰岩中稀土元素的来源,并对海水的稀土配分模式进行反演,结果表明:灰岩中稀土元素主要受控于古海洋,基本不受陆源物质影响;灰岩样品中稀土含量很低,平均为8.54×10-6,轻重稀土分异明显,为正常浅海沉积;海水稀土配分模式与灰岩相似,为重稀土亏损,灰岩和海水的Y/Ho、Y/Dy值呈正相关;海水具有较高的Y/Ho比、Ce负异常,且海水的δEuNASC值小于1,表明了新元古代海水与现代海水的稀土元素特征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162.
本文简要介绍了大黑山金矿化的矿石特征;对大黑山剪切带岩石显微构造的演化进行了初步探讨;论述了剪切带与金矿化的关系;指出大黑山地区适合含金变质岩系、低温韧-脆性剪切带、弱碱性钾质花岗岩三位一体的岩金矿床找矿模式。  相似文献   
163.
郭键  桂乐观  王才宝  卢辉 《气象》1993,19(7):57-57
根据白蚁出飞状况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建立了白蚁出飞总户数、初日、高峰期和终日的预报方程。在1990年和1991年白蚁出飞预报中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4.
通过对夏津县沙地杏树资源调查,摸清了现有杏树的品种、面积、产量和效益,分析了杏树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现有杏树的更新改造及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5.
本文对在高压电场中化纤衣物的静电累积效应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在高压电场中工作的人员不宜穿着含有高比例化纤成分的衣物。同时,也提出了防止静电感电现象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6.
167.
花岗岩的定年方法学初论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在花岗岩形成时代的研究中已广泛采用了K-Ar、U-Pb、Rb-Sr,等多种同位素年代学方法,并已开始了Sm-Nd法的尝试。本文讨论了各种定年方法对不同时代、不同成因花岗岩年龄测定中的方法学问题,特别是Rb-Sr等时线测定年龄的各种问题。从花岗岩定年方法学角度看,现代的微量、颗粒锆石U-Pb法是首推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68.
工程建设的整个周期都需要通过变形监测来掌握变形体的变形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保证工程的安全性。监测网的稳定性分析是变形监测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内容,基准点是监测网的起算依据,若使用错误的基准会导致整个监测网数据不可靠。针对沉降监测采用不同稳定点作为起算基准导致观测点数据失真的情况及传统沉降监测网稳定性分析方法迭代次数多、解算效率低的现状,探讨了沉降监测网基准点稳定性整体评价与逐点检验方法,提出了稳定基准点自动搜索方法,并以MATLAB为开发环境设计了稳定基准点自动搜索的程序算法,最后结合工程实例验证了自动搜索方法的高效率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9.
雷超  任建业  张静 《地球科学》2015,40(4):744-762
为了系统认识新生代南海沉积盆地形成演化过程和成盆机制, 在对南海及其周缘区域构造和沉积研究进展调研的基础上, 利用覆盖南海主要盆地新近采集和重处理的地震剖面开展详细的构造-地层分析.基于盆地结构构造、演化特征和成盆动力学的差异性, 以红河-越东-Lupar线大型走滑构造带为界, 将南海及其周缘沉积盆地划分为古南海俯冲拖拽构造区沉积盆地群和挤出-逃逸构造区沉积盆地群, 前者主要是古南海俯冲及其所引起的区域构造变形形成的盆地, 包括北部湾、琼东南、珠江口、曾母、北康、文莱-沙巴和礼乐等盆地, 后者是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导致印支地块挤出和旋转形成的盆地, 如莺歌海、湄公、中建南、万安等盆地.最后, 结合周缘板块动力学事件和本次对盆地构造研究的成果, 特别是盆地中重要界面属性的重新厘定, 建立了南海及其周缘沉积盆地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0.
西沙地块是南海岩石圈地壳拉伸减薄过程中发育于深水区的陆块,其保存了陆缘演化的重要信息。文章研究以西沙地块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区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开展了地壳结构、盆地构造—地层分析和断层活动特征等研究。研究发现,西沙地块与其周缘的凹陷地壳结构具有显著的差异,西沙地块地壳厚度较大,发育了高角度断层控制的小型断陷盆地,基底断层活动一直可持续到T60地震界面发育时(~23 Ma);而西沙地块周缘发育的是规模较大的拆离断层及其控制的强烈减薄陆壳。结合区域动力学事件,研究认为渐新世早期拆离断层在南海西北次海盆的活动导致了西沙地块北部的岩石圈地壳的减薄,而中新世早期拆离断层在南海西南次海盆构造位置的活动使西沙地块与南沙地块分离。文章研究成果不仅深化了西沙地块裂解规律的认识,而且对该区的油气勘探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