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64篇
海洋学   35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6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2 毫秒
81.
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区域成岩规律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的区域成岩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将该区划分为9个成岩区。分别研 究了各成岩区的成岩特征,应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镜质组反射率、孢粉颜色指数、色谱-质谱分析、热解 分析、有机酸测定、X衍射、普通薄片镜下鉴定、扫描电镜、电子探针、铸体薄片鉴定等资料分别划分了它们 的成岩阶段。研究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的成岩作用具有 “ 东强西弱,古强新弱”的成岩规律,盆地 东部的抬升剥蚀幅度大,地温梯度高,成岩作用强;盆地西部的抬升剥蚀幅度小,地温梯度低,成岩作用弱; 泉三、四段的地层时代相对较老,在埋深相同的情况下,成岩时间较长,成岩作用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82.
采用三维有限元程序建立了一长为6 m、直径为0.8 m的加筋碎石桩复合地基流固耦合数值模型,分析了其在堆载和孔压消散过程中的荷载传递和变形特性。较传统碎石桩,加筋碎石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显著增大,超孔压、沉降和桩身侧向变形显著减小,且随筋材刚度的增大,其性能进一步改善。加筋碎石桩复合地基在桩间土固结过程中产生明显的桩土差异沉降,形成土拱效应,使得堆载结束后桩土应力比变化很小。筋材长度对加筋碎石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和沉降影响显著,应对其全长加筋才能保证桩体刚度和有效减少沉降。  相似文献   
83.
陈建峰  田丹  柳军修 《岩土力学》2018,39(7):2353-2360
基于离心模型试验成果,建立软土地基刚/柔性组合墙面加筋土挡墙离散-连续耦合数值模型,采用离散单元颗粒流程序PFC和有限差分程序FLAC分别模拟加筋土挡墙和软土地基,分析挡墙的变形、筋材拉力分布及内部破坏演化过程,并与刚性地基上挡墙情况进行比较,以探讨刚/柔性组合墙面加筋土挡墙的内部破坏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值模型计算结果与离心模型试验结果吻合,其内部潜在破坏面经过连接件锚固端位置,各层筋材拉力均在连接件锚固端位置最大;软土地基上挡墙和刚性地基上挡墙的内部破坏面均一致,且筋材均由下而上依次断裂;软土地基上挡墙内部破坏面与地基圆弧滑移面贯通,为复合滑动模式,而刚性地基上挡墙整体破坏模式为折线型,连接件埋深范围内加筋体沿其底部连接件水平滑出。  相似文献   
84.
西南海海槽地震资料处理及其似海底反射层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西南海海槽的NT2-2地震测线进行了重新处理,突出了天然气水合物似海底反射层(BSR)的特征.比较了近炮检距剖面、叠加剖面、偏移剖面、瞬时振幅剖面与瞬时相位剖面上BSR的显示特征.指出了BSR在炮道集与共中心点道集上的分布.虽然在近炮检距剖面上能分辨部分BSR,但通过叠加与偏移可以得到BSR较清晰的图像.BSR的高振幅特征在瞬时振幅剖面上最为明显,而在瞬时相位剖面上容易勾画BSR的横向展布.  相似文献   
85.
本文介绍了光仪PSP0的偏振器设计和实验结果。偏振器设计为旋转半滤片加固定偏振片的系统,但在选用偏振器件方面提出了两种方案。对于低价设计的实验结果表明,偏振器可在430-780nm滤长范围内工作,能够实现PSP0在其最佳工作波长的偏振测量。  相似文献   
86.
南京北郊大气边界层湍流统计特征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87.
锡铁山铅锌矿床氧化带的分带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锡铁山铅锌矿床氧化带是在典型干旱气候条件下生成的。对应于不同类型的原生矿体有硫化物型、氧化物型、浸染型等不同类型的氧化带,它们有不同的矿物共生组合,在空间分布上有明显的水平分带和垂直分带。在各类氧化带中,按照共生矿物间生成时代的相互关系及生成环境又可划分出多个亚带。运用有序地质量的最优分割法不仅可以对氧化带的划分定量化,而且揭示了氧化带形成过程的内在规律性。本文还将干旱气候条件下的氧化带与温湿地区氧化带的分带性作了系统对比。  相似文献   
88.
前言1935年里克特提出以地震震级作为衡量地震大小的定量方法,是地震学发展中的一次重大进展。它改变了已往用震中烈度作为量度标准的做法。震中烈度I_0的定性评定,主要依赖于地面受到的宏观破坏程度,而且受震源深度、震中距和地表介质的影响很大,地震震级M则是根据从震源处辐射的地震波振幅大小测定的,它与地震能量有直接的联系。里克特开始提出的只是地方性地震震级M_L,1939年古登堡与里克特发展了面波震级M_S,1945年又提出  相似文献   
89.
地下水流的基础理论,开始于达西定律,由 Dupuit,Forchheimer 等人应用于重力水流,近年来,又被 Werner,S hmid 和 Luthin,Henderson 及 Wooding,Wooding 和 Chapman等人扩大应用到倾斜不透水层上的地下水面。可是,关于那些地下水面的形状,目前还不能充分阐述它的适用性质。因此,这篇文章适用于简单的砂模型斜面,测定砂层内的水位,对于它的适用情况还正在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0.
对于印度与欧亚板块的侧向碰撞带,即藏东三江地区的新生代构造分析揭示出三种不同性质的构造样式,它们形成于不同的地质时期,发育于不同的地壳层次:(1)区域规模至露头尺度上发育的具有薄皮属性的逆冲断层与推覆构造,它们广泛分布于三江地区,尤其是兰坪-思茅盆地内;(2)以红河-哀牢山断裂、澜沧江和怒江-高黎贡山断裂等为代表的区域高温型走滑韧性剪切带构造和局部发育的脆性走滑断裂构造,后者在中新生代盆地内部断裂更为发育;(3)遍布全区发育的变质核杂岩构造与地堑-半地堑盆地.区域岩浆活动性与区域构造事件的发生具有密切的时空联系.区域性递进收缩事件与走滑事件发生于碰撞过程的早期阶段,并随后伴随着早期具有岩石圈板块俯冲性质的碰撞弧高钾岩浆活动,而后期的递进伸展事件诱发了板内伸展环境中的晚期高钾岩浆活动.二者之间的碱性岩浆活动间歇期,对应着区域构造体制的转变与区域伸展作用的发生,变质核杂岩的发育与微弱的钙碱性岩浆活动是其最直接的表现.区域古地磁资料分析表明,印度-欧亚板块之间的板块相互作用、区域板块与地块的旋转以及由此所致的不同构造环境制约着各种地质事件的发生与发展.北向运动的印度板块的旋转致使三江地块在新生代演化中发生了两次规模与特点不一的地块旋转过程,即早期的大角度快速旋转和晚期的小角度慢速旋转事件.它们分别对应于早期的递进收缩变形、走滑事件和具有碰撞弧属性的碱性岩浆活动与中期的区域伸展、变质核杂岩的发育与微弱的钙碱性岩浆活动性,以及后期的递进伸展作用和晚期陆内碱性岩浆活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