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74篇
地球物理   66篇
地质学   135篇
综合类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31.
深地震测深数据子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Microsoft Access97数据库开发工具和支持ActiveX,OLE与自动化对象的通用语言VBA开发的以查询,调用,处理和共享为目的的深地震测深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基于国土资源部国际合格与科技司下发的深地震测深专业方法数据入库技术规定,收集,抢救了原地质矿产部“九五”以前完成的14条宽带深地震测深剖面的原始记录和文字资料,通过编辑,整理,统一地震道集记录存取格式与入库,建立了原始数字地震道集记录,成果目录与图形数据管理,维护与预处理平台,实现了让深地震测深数据活起来,达到能再次开发利用的科研目标。  相似文献   
32.
为提高GGT解释性剖面的质量,构制地球物理解释模型,设计和研制了人机交互解释系统。整套系统即具有单一方法相对独立的快速求解任意复杂断面的人机交互功能,又可通过模型转换和参数的替换方式实现多方法的联合解释。系统设计以二维非均质任意形体的计算方法和物性参数间关系的研究为物理基础,引进鼠标器工作方式和调用DBASE图形软件包,增强了系统的图形编辑功能。系统的菜单式结构和用DBASE Ⅲ语写、串写的各子程序模块,不仅为采用新型数据库软件管理和查询物理场与模型数据开辟了较好的软件环境,而且使整个系统的软件结构灵活、清晰,便于改进、扩充。文章结尾以3个实例,介绍了人机交互系统在GGT地球物理解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3.
龙日坝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最东缘,呈北东-南西向延伸,平行于其东侧的龙门山断裂带,二者大约相距150 km。与龙门山断裂带不同的是,龙日坝断裂带在青藏高原东缘相关GPS测量中表现为一明显的速度梯度带,说明龙日坝断裂带可能具有很重要的构造属性。然而有关龙日坝断裂带的地表结构构造延伸问题一直悬而未决,目前还存在许多的争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我们对青藏高原东缘相对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地球动力学响应的了解。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将首次采用ALOS-PALSAR卫星数据,并结合地表地质和前人的地球物理学研究成果,来监测与龙日坝断裂带的构造活动相关的细微地表形变,并由此控制龙日坝断裂带的延伸范围。研究结果表明,龙日坝断裂带与其西南侧的抚边河断裂带相交且近乎垂直,而非前人研究所认为的龙日坝断裂带延伸至其西缘的鲜水河断裂带。综合研究结果也为了解龙日坝断裂带的大地构造属性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34.
青藏高原东部的隆升机制一直都是地学界的研究热点,研究学者们提出和发展了多种岩石圈变形模型,而存在多种模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青藏高原东部地壳及岩石圈结构认识不足。本文主要针对SinoProbe-02项目横跨龙门山断裂带、全长400多公里的宽角、折射地震数据及重力数据进行联合反演和综合解释。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山及邻近地区地壳结构可明确划分为上地壳、中地壳和下地壳。上地壳上层为沉积层,龙门山断裂带以西大部分区域被三叠纪复理岩覆盖,而在龙日坝断裂与岷江断裂之间出现了密度为2.7g/cm3的高速异常体;向东靠近龙门山地区,沉积层厚度逐渐减薄。中地壳速度变化不均一,而且变形强烈;若尔盖盆地和龙门山断裂带下方出现明显低速带;中地壳在龙门山西侧厚度加厚,在岷江断裂下方和四川盆地靠近龙门山断裂带地区附近厚度达到最大。莫霍面整体深度从东往西增厚,最厚可达56 km。本次研究得到的地壳结构和密度分布分析结果表明现有的地壳厚度和物质组成不足以支撑龙门山及邻近地区目前所达到的隆升高度,因此四川盆地刚性基底西缘因挤压作用产生的弯曲应力也是该地区抬升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35.
松潘-甘孜地块地壳性质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潘-甘孜地块的基底构造性质对于探讨青藏高原的形成至关重要,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然而,由于松潘-甘孜地块被广泛分布的三叠纪复理石沉积所覆盖,关于松潘-甘孜地块基底属性的研究并不多见,它属于洋壳还是陆壳,至今仍在争论之中。本文利用跨越松潘-甘孜地块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深地震测深剖面、区域航磁异常和花岗岩同位素地球化学等资料,通过综合分析研究其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特征,发现松潘-甘孜地块的下地壳存在元古代变质基底,该基底具有亲扬子地块的性质。  相似文献   
36.
根据深地震反射数据的反射特征对布置在北秦岭-渭河地堑-鄂尔多斯南部的10个大炮(药量 ≥ 500 kg)数据进行处理,获得了反映下地壳-莫霍面结构的单次覆盖剖面。初步解释结果显示:在北秦岭,莫霍面反射的双程走时约为13 s,自南向北缓慢抬升变浅,可能表示秦岭正在经历造山后的均衡演化过程;进入渭河地堑,莫霍面加深至15 s左右,可能表明新生代形成后的莫霍面受到了强烈的挤压作用,渭河地堑两侧的莫霍面呈不对称上隆;在鄂尔多斯地块南部,莫霍面反射为14 s左右,向北有逐渐抬升的趋势,但变化平缓, 130~140 km两侧的莫霍面具有显著的反射特征差异,可能代表了渭河地堑和鄂尔多斯地块南部的深部界限。  相似文献   
37.
花海盆地—北山构造带南部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以北地区,是特提斯洋和古亚洲洋两大构造域的交接部位,自新元古代晚期以来经历了多期次、多阶段的板块裂解-俯冲-碰撞-拼合的演化历史,尤其是中生代以来的逆冲推覆和走滑作用,以及受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影响,导致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向北扩展,形成了现今复杂的地质地貌结构。其地壳结构记录了多期构造作用的叠加,上地壳结构更是促进我们理解青藏高原东北缘向外的扩展机制及其对周缘块体的改造作用的天然记录本。本文利用2018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在北山构造带南部完成的180 km深反射地震剖面的初至波(Pg震相)数据,通过层析成像反演方法,获得了花海盆地—北山构造带4 km深度范围内的上地壳P波速度结构。其主要特征为:花海盆地、总口子盆地和扎格高脑盆地均表现为较低的速度和较小的垂向速度梯度;研究区内的晚古生代花岗岩体具有明显的高速异常和较大的垂向速度梯度特征;左行走滑的阿尔金断裂带在花海盆地内表现为向北倾的高角度走滑性质,深度至少切穿花海盆地基底;北山南缘断裂带的推测隐伏区呈现速度等值线下凹的低速异常特征。同时,反演揭示的多处低速异常区指示了北山构造带南部的多处断层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38.
北祁连造山带—阿拉善南缘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其以北地区, 其地壳结构记录了早古生代以来祁连山、河西走廊盆地、合黎山及相邻盆地之间的盆山演化历史及耦合关系, 对其地壳浅层速度结构的探测有助于揭示该区浅层地壳结构及构造变形的演化历史。本文利用北祁连—阿拉善南缘225 km长的深反射地震剖面的初至波(Pg震相)数据, 通过层析成像反演方法, 获得了沿线2 km以浅的上地壳P波速度结构。其主要特征为: 酒东盆地的沉积盖层厚度最大可达2 km, 盆地深度的南北差异可能与阿拉善地块与祁连造山带间的挤压作用相关; 民乐盆地的平均深度为1.5 km, 该盆地内的速度等值线弯曲形态反映了盆地在新生代之后不同的抬升和剥蚀速率; 银额盆地的沉积厚度至少在1.5 km左右, 且盆地内沉积地层产状较为平缓; 榆木山构造带南北两侧的酒东盆地与民乐盆地虽然地表高程相差近1 km, 但具有近乎相同的速度结构和沉积厚度, 推断榆木山构造带的隆升与其南北两侧的两个断层背冲作用有关; 此外, 反演得到的P波速度结构揭示了沿线发育的多条断裂和块体边界位置, 为讨论青藏高原东北缘向北扩展与阿拉善地块挤压作用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39.
陈静  陈双双  高锐  刘嘉麒 《岩石学报》2023,(8):2379-2401
沙茨基海隆(Shatsky Rise)是白垩纪早期形成的西北太平洋大火成岩省,其成因和演化过程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次研究对沙茨基海隆白垩纪玄武岩进行了全岩主量、微量元素、Sr-Nd-Pb同位素的分析。沙茨基海隆玄武岩主要属于拉斑玄武岩,具有较亏损的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以及较富集的重稀土元素的特征,没有明显的Eu异常(δEu=0.99~1.29),与正常洋中脊玄武岩(N-MORB)的微量元素配分模式较为相似。然而该系列玄武岩却具有相对较富集的初始87Sr/86Sr(0.702986~0.703991)和143Nd/144Nd(0.513034~0.513194)同位素比值、较富集的207Pb/204Pb(15.439~15.508)和208Pb/204Pb(37.853~38.488)同位素比值,与富集的洋岛玄武岩(OIB)和岛弧火山岩的同位素成分较为相似,且源区混入高U/Pb比值(HIMU型)的富集地幔成...  相似文献   
40.
龙门山断裂带隆起造山独特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龙门山断裂带位于四川盆地西缘;青藏高原东部;为四川盆地与松潘-甘孜地块的接触构造边界。龙门山地区海拔从东侧100 km外四川盆地的500 m突升至3 000 m高度;明显地标注了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界;其隆升机制也引起了国内外地质工作者的广泛兴趣;并且提出了多种隆升机制模型。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利用SinoProbe-02深反射地震剖面数据对龙门山地区的隆升机制进行研究;从而进一步探讨龙门山地区隆起造山的独特性;并讨论其与传统意义中的造山带的区别;认为龙门山断裂造山带为板块内部构造活动引起岩石圈隆起所形成的。本文的研究结果将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龙门山地区的构造活动特点;并且有助于了解青藏高原东缘对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构造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