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1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106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58篇
地球物理   53篇
地质学   291篇
海洋学   51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4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21.
东南极夏季中山站邻近固定冰DMS、DMSP分布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在中山站邻近固定冰区采集了两支海冰冰芯并首次分析其中的DMS、DMSP含量。结果表明,两支冰芯上层均含有较高浓度的DMSP+DMS,分别高达114.93及134.41 nmol·L-1。冰芯中DMS、DMSP+DMS浓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两支冰芯顶部DMSP+DMS高值的成因不同,冰芯1主要受藻类活动影响而产生DMSP+DMS高值,冰芯2主要是由于雪层及薄冰层阻碍,致使DMS在冰芯顶部聚集产生DMS高值。因为海冰底部较高生物量的海冰融化进入水体,所观测的剩余海冰底部Chl a、DMSP+DMS值均较低。在海冰的融化过程中,卤道内的卤水可发生垂向运输,致使冰芯中Chl a、DMSP+DMS的垂直分布有所不同。冰芯的Chl a、DMSP+DMS总量分别为6.79和10.20、51.83和88.41μmol·m-2,与前人研究结果比较,在海冰融化过程中,海冰中Chl a、DMSP+DMS总量变化的总趋势是递减的。  相似文献   
422.
青岛市汛期降水阶段划分及其环流背景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丰启  郝燕  张凯静 《气象》2017,43(8):962-972
应用1961年1月到2011年12月的中国722站降水、NCEP/NCAR再分析和青岛市辖7站降水等逐日资料,分析青岛汛期降水阶段及对应的环流气候背景。结果表明:青岛市汛期有5个降水阶段,分别是主汛期开始阶段(6月29日至7月3日),黄淮雨期阶段(7月9—25日),华北雨季阶段(7月27日至8月6日),热带低压阶段(8月11-20日)和主汛期结束阶段(8月29日至9月4日)。其中主雨季(7—8月)呈明显的双峰分布,分别是黄淮雨期阶段和热带低压阶段两个主要降水阶段。副热带高压的季节性移动及其高低空的配置是形成青岛汛期降水阶段的主要成因,各降水阶段对应着相对稳定的天气气候阶段,各降水阶段间的大气环流有明显的突变现象,该研究为细化青岛汛期降水气候预测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23.
贝尔凹陷苏德尔特构造带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德尔特构造带是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的重要油气聚集带之一。使用平衡剖面技术和基于斜向剪切模型的人字形桁架法对苏德尔特构造带及其两侧的贝西断陷和贝中断陷进行了详细的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解析,认为在南屯期近SN向伸展,形成近EW向断陷盆地群之后,又叠加了大磨拐河组早期的短时间NW向伸展,以及此后的坳陷沉降,才形成了苏德尔特构造带特殊的构造样式。贝中断陷的东侧边界断层是整个贝尔凹陷在大磨拐河组早期伸展的主干边界断层,并且断层面具有坡坪式特征。苏德尔特构造带是发育于第一阶断坪上部的"滚动背斜",是重力和边界断层几何形态共同控制的结果,形成机制属于重力影响下的横弯褶皱作用,而非侧向挤压引起的纵弯褶皱作用。  相似文献   
424.
龙门山甘溪剖面是我国泥盆系重要典型剖面之一,倍受中外同行关注。本文着重对生态地层、事件地层、层序地层进行研究,为研究全球海平面变化提供区域背景资料。龙门山甘溪剖面含十分丰富的底栖生物化石,从洛赫柯夫阶-弗拉斯阶自下而上可识别出24个腕足动物群落,另外还建立了若干礁复体群落和浮游群落
本文对以上群落的特征、性质、分异度、成分、底栖组合及其与沉积环境的关系作了分析和讨论,并识别了11个海进海退事件(生物的或非生物的)
本区泥盆系是加里东构造旋回后的第一个沉积盖层,属海平面主体上升和海侵同步条件下的旋回超覆地层,由砂质海岸环境向碳酸盐台地环境推进,构成了区内泥盆纪沉积层序序列的组合特征。根据海平面的变化及其相旋回的变迁,划分出6个三级沉积层序。6个沉积层序代表6次海平面的相对升降周期,大致相当于Vail,P.R.(1977)划分的三级地层旋回的海平面变化周期(延续时限1-12Ma),包括4个较大的海平面上升周期与2个较大的海平面下降周期,即洛赫柯夫期、布拉格晚期至埃姆斯早期,吉维中期及弗拉斯早、中期的海平面上升期与艾费尔期中晚期至法门期的海平面下隆期。
上述沉积层序特征和海平面变化,说明区内泥盆纪台缘断陷盆地的形成经历了由陆向海转化和盆地发展演化过程,反映了上扬子地台西缘陆架沉积发展的历史大致可划分为:盆地的雏形阶段(碎屑岩陆架的形成阶段),盆地的发展阶段(碎屑岩与碳酸盐岩混积陆架的形成阶段)和盆地形成与消亡不同性质的三个阶段。它们的形成与演化主要是构造断陷活动和龙门山海水不断向东侵进、古特提斯海北支向东扩展的结果,展示了由滨岸陆架转变为碳酸盐台地,由陆源碎屑充填转化为碳酸盐岩沉积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425.
谷风鸣 《水文》1998,(6):58-60,64
@谷风鸣¥浙江省温州市气象台“9417”号台风风暴潮创下了温州瓯江、飞云江百年不遇的特高潮位,给温州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本文从地理位置、气压、风、降水等方面对潮位的影响作了分析,指出其特高潮位是在特定的地理位置条件下,在天文大潮汛期时,恰遇台风登陆,并在强大...  相似文献   
426.
胡郁东  乌效鸣 《探矿技术》1998,(2):20-21,19
多年的粉喷桩施工实践,对施工机械经常出现的故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介绍了一些维修经验,阐述了几种改进方案,另外对桩机新增加了插筋功能,探讨了粉喷桩的插筋工艺。  相似文献   
427.
黄河三角洲冰携泥现象及其产出的冰成沉积构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实验模拟,在黄河三角洲发现了一种非常特殊的、冰-(水-)泥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冰携泥现象。冬末春初,冰雪融化,位于冰层底部的细粒碎屑沉积物质(粉砂或粘土)常被冰向上携起。研究认为,冰携泥的发育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沉积物的破碎、冰层底部融化-泥沙被冰垂向搬运及泥沙下落-冰成球粒等的形成。在冰携泥的整个过程中可产出冰劈裂缝、冰成球粒和冰成泥沙片等特殊的沉积现象(构造),它们是冰携泥现象留下的重要的地质记录,对于恢复这一特殊现象及其形成的环境条件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另外,初步探讨了冰携泥现象形成的两种可能机制:毛细作用和冰融水对流作用,并认为在冰融水能及时渗漏或排出的开放系统中,只有毛细作用机制发生作用;在冰融水不能被渗漏或排出的密闭系统中,两种机制共同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428.
非开挖技术中定向钻进效果与弯曲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开相中的导(定)向技术巳成为非开挖技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一般导向设备具有体积庞大的特点,对于窄小拥挤的巷道明显不适应,因此传统定向钻进中的简单孔口定向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而且这种方法不论从设备还是技术人力资源上我国都有较好的基础。但在非开挖中如何运用简单孔口定向方法要求设计及施钻人员必须对钻孔的守曲特点有较深入的了解,并要求要一定的施工经验。作对定向钻进中的一般规律进行了总结;在实践中运用这些规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29.
威海市短期天气预报质量评定办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解决原预报质量评定办法造成的关键时期预报评分和气象服务及公众评价不一致的问题,研究制定了威海市短期预报质量评定办法,该方法综合考虑了业务管理、公众评价、气象服务等方面的实际,既简单易行,减轻了业务和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又有利于制作更为精准的预报。  相似文献   
430.
小波变换的时频分析和奇异性检测特性,使得其在非稳态信号处理中有不可抵挡的优势,本文用已知的合成信号对这两个特性进行了分析和说明. 对几次地震前的形变时间序列资料(定点潮汐形变观测、GPS观测)作了小波变换. 结果发现:地震前约4个月左右,震中周围的几个定点形变台站都接收到周期为几天到十几天的异常信号;而地震前震中周围的几个GPS观测站均同时接收到周期为3个月到半年左右的异常信号,不同的地震异常出现的时间不一样. 这些同时出现在多个台站或观测站的同频段的异常信号是可能的地震前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