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26篇
  免费   1435篇
  国内免费   1912篇
测绘学   899篇
大气科学   1078篇
地球物理   1502篇
地质学   3685篇
海洋学   1038篇
天文学   174篇
综合类   582篇
自然地理   815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43篇
  2022年   417篇
  2021年   495篇
  2020年   402篇
  2019年   475篇
  2018年   439篇
  2017年   459篇
  2016年   435篇
  2015年   430篇
  2014年   502篇
  2013年   521篇
  2012年   544篇
  2011年   493篇
  2010年   465篇
  2009年   427篇
  2008年   369篇
  2007年   413篇
  2006年   339篇
  2005年   263篇
  2004年   171篇
  2003年   140篇
  2002年   175篇
  2001年   142篇
  2000年   130篇
  1999年   144篇
  1998年   136篇
  1997年   91篇
  1996年   85篇
  1995年   97篇
  1994年   78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4篇
  1975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4年   1篇
  192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201.
梁涛 《地质与勘探》2016,52(2):239-245
为获得新的深部找矿靶区,在铁炉坪Ag多金属矿床实施了CSAMT法测深。CSAMT剖面中,高、中、低电阻率异常体边界清晰、形态各异,高阻异常体具有上、下双层结构,低阻异常体出露较小,多呈孤立形态产出,主要有400m低阻异常体和1400m低阻异常体。高阻异常体被解释为浅部和深部两层岩浆和深部流体活动的产物,推测深部高阻异常体以岩浆体系为主,浅部高阻异常体应是岩浆体系、深部流体体系及围岩硅化蚀变等的综合反映。400m低阻异常体对应于于地表剖面线400m~600m之间的主矿脉,表明它是深部成矿流体的显示,提出1400m低阻异常体为新的深部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202.
近年我国十大重要金属矿种找矿重大进展与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我国重要矿产资源勘查成果不断快速涌现。为服务矿产勘查进展长期动态跟踪与成果集成研究,2010~2014年,笔者依托原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承担的《重点成矿区带矿产勘查跟踪与成果集成》、《全国地质勘查进展分析》等项目,以铁、铜、铝、铅锌、金、钨、锡、钼、镍、锰等十大重要金属矿产勘查进展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分析了勘查成果特征。  相似文献   
203.
204.
Based on 25-year(1987–2011) tropical cyclone(TC) best track data, a statistical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basic features of upper-tropospheric TC–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Interaction was defined as the absolute value of eddy momentum flux convergence(EFC) exceeding 10 m s~(-1)d~(-1). Based on this definition, it was found that 18% of all six-hourly TC samples experienced interaction. Extreme interaction cases showed that EFC can reach~120 m s~(-1)d~(-1) during the extratropical-cyclone(EC) stage, an order of magnitude larger than reported in previous studies.Composite analysis showed that positive interactions are characterized by a double-jet flow pattern, rather than the traditional trough pattern, because it is the jets that bring in large EFC from the upper-level environment to the TC center. The role of the outflow jet is also enhanced by relatively low inertial stability, as compared to the inflow jet. Among sever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it was found that extremely large EFC is usually accompanied by high inertial stability, low SST and strong vertical wind shear(VWS). Thus, the positive effect of EFC is cancelled by their negative effects. Only those samples during the EC stage, whose intensities were less dependent on VWS and the underlying SST, could survive in extremely large EFC environments, or even re-intensify. For classical TCs(not in the EC stage), it was found that environments with a moderate EFC value generally below ~25 m s~(-1)d~(-1) are more favorable for a TC's intensification than those with extremely large EFC.  相似文献   
205.
该文通过分析2009—2014年成都市闪电定位仪数据和成都市各区县人文经济数据(人口密度和生产总值),采用气象学分级统计分析方法,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综合分析,对成都市区县进行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分析结果表明:郫县、龙泉驿区、青羊区和双流区雷电灾害综合风险较大,这些区域的重点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易燃易爆场所、危化品场所、大型公共设施及人口密集区、工业集中区和高层建筑等),应加强防雷设施的安装与检测。  相似文献   
206.
基于CMIP5模式的中国气候变化敏感性预估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CMIP5提供的26个全球气候系统模式的温度和降水数据为基础,采用区域气候变化指数(Regional Climate Change Index,RCCI)分析中国的不同区域对21世纪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三种排放情景(RCP 2.6、RCP 4.5、RCP 8.5)下,21世纪全期,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区域分布在西藏地区,其次为我国西北地区以及东北地区,气候变化敏感性最低的区域分布在我国内蒙古中东部、华北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一带,且高排放情景对应更高的气候变化敏感性。对RCCI指数贡献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对中国气候变化敏感性贡献的大小依次为Δσ_TΔσ_pΔRRWAF。冬夏两季温度变化的大值区与RCCI指数的大致区分布一致,RCCI大小的分布很大程度上由温度变化的敏感性决定。而夏季降水变化的大值区主要出现在西藏地区、华南地区和东北地区,冬季降水变化的大值区则主要出现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以及东北地区。  相似文献   
207.
改则盆地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盆地内沉积物记录了高原古环境变化的重要信息。本文对改则盆地康托组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改则盆地中-晚始新世的演化分为两个阶段:1中始新世湿润气候下开放湖盆阶段:虽然碳酸盐岩δ~(18)O值在43层处向正值偏移,但整体~(18)O和~(13)C强烈亏损,并且该时期碳酸盐岩δ~(18)O值和δ~(13)C变化相关系数为R~2=0.082。表明该阶段的研究区虽然经历过短期蒸发作用增强或补给水减少,但整体是气候湿润条件下补给水丰富的开放型湖盆。2晚始新世干旱气候下封闭湖盆阶段:经过中新世晚期(63层)气候和湖泊水文状态的过渡,晚始新世~(18)O和~(13)C同位素富集,δ~(18)O值和δ~(13)C值变化相关系数为R~2=0.7762。表明该阶段气候干旱,蒸发作用强烈,湖盆萎缩成为封闭湖盆。综合前人研究,认为青藏高原腹地及北缘、东北缘在晚始新世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干旱化事件。对比分析青藏高原隆升、全球气候记录、全球海水Sr和大气CO_2记录,认为青藏高原腹地和北部的干旱化事件主要受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8.
大陆科学钻探是“入地”的重要手段,是“深入地球内部的望远镜”。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事业开展15周年以来,取得重要进展,获得全球地学界的高度关注,特别是2001年实施的中国第一口大陆科学深钻 (5158m),成果辉煌,影响巨大。继后,又开展了青海湖环境科学钻探、松辽盆地白垩纪科学钻探、柴达木盐湖环境资源科学钻探,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以及中国大陆科钻资源集成计划,总共钻进约 35km,显示了中国科学钻探方兴未艾的景象。为纪念国际大陆科学钻探20周年(1996~2016)和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实施15周年(2001~2016),本文回顾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实施15年来的艰辛和奋斗的历程,展望中国大陆科学钻探的未来。  相似文献   
209.
准噶尔盆地油气源、油气分布与油气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典型的多旋回叠合盆地,发育有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系6套烃源岩,同时存在6大类原油和3大类天然气,广泛分布于盆地不同地区。西北缘原油总体相似,碳同位素组成轻(δ~(13)C-29‰),胡萝卜烷、类异戊二烯烷烃、三环萜烷、伽马蜡烷丰富,甾烷以C_(28)、C_(29)为主,基本没有重排甾烷,为第二类原油,来源于二叠系湖相烃源岩。腹部绝大多数原油与西北缘原油相似,但胡萝卜烷、类异戊二烯烷烃、伽马蜡烷等有差异,来源于不同凹陷的二叠系湖相烃源岩;少量原油碳同位素组成重(δ~(13)C-28‰~-26‰),Pr/Ph大于2.5,三环萜烷以C_(19)、C_(20)为主,藿烷丰富而伽马蜡烷极低,以C_(29)规则甾烷及重排甾烷为主,为第四类原油,来源于侏罗系煤系烃源岩。东部存在5种类型原油,第一类原油碳同位素组成特别重(δ~(13)C-26‰),来源于石炭系烃源岩;第二类原油与腹部地区绝大多数原油十分相似,来源于二叠系湖相烃源岩;第三类原油碳同位索组成轻,重排甾烷、Ts、C_(29)Ts及C_(30)重排藿烷异常丰富,来源于中上三叠统湖相烃源岩;第四类原油源于侏罗系煤系烃源岩;混合类原油为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原油的混合,各自贡献平均分别为20%、15%和65%。南缘存在4类典型原油,为第二、第四、第五和第六类原油,其中第二、第四类分别源于二叠系和侏罗系;第五类原油碳同位素组成轻(δ~(13)C-29‰)、Pr/Ph1.0、伽马蜡烷丰富且有两个异构体、Ts、C_(29)Ts、C_(30)重排藿烷、C_(27)~C_(29)异胆甾烷及C_(30)甲基甾烷丰富,来源于白垩系湖相烃源岩;第六类原油主要为中低成熟原油,碳同位素组成δ~(13)C~28‰~-26‰,C_(27)、C_(28)、C_(29)甾烷呈"V"型分布,甲藻甾烷异常丰富,来源于古近系湖相烃源岩。准噶尔盆地天然气有油型气、混合气和煤型气,前两类主要来源于二叠系湖相烃源岩和石炭系海相烃源岩,煤型气主要来源于石炭系和侏罗系煤系烃源岩。不同类型油气分布与不同时代烃源灶具有良好对应关系:石炭系油气主要分布于陆东-五彩湾;二叠系油气主要分布于西北缘、腹部与东部;三叠系原油仅分布于东部;侏罗系原油主要分布于东部与南部;白垩系原油仅分布于南缘中部;古近系原油仅分布于南缘西部。按照盆地构造特征及不同时代烃源灶与油气关系,将准噶尔盆地划分为西部、中部、东部、南部及乌伦古5个油气系统及15个子油气系统。  相似文献   
210.
腐殖酸对U(Ⅵ)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砂岩型铀矿的形成与腐殖酸存在密切联系,在铀成矿过程中的化学作用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通过静态吸附试验,探讨了影响腐殖酸吸附U(Ⅵ)的因素,考查了pH值、吸附时间、加入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对腐殖酸的吸附影响较大,当pH值为6时,吸附率达到最大;少量的腐殖酸就能使U(Ⅵ)吸附率达到98.79%,随着腐殖酸加入量的增加吸附率随之增加,最后趋于平衡;吸附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达到平衡。在腐殖酸-粘土、腐殖酸-砂岩二元系统中,混合后吸附效果增加,并且随着腐殖酸加入量的增加吸附率也随之增大,在腐殖酸-粘土-砂岩三元系统中,也得到了相似的吸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