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20篇
  免费   905篇
  国内免费   1288篇
测绘学   566篇
大气科学   507篇
地球物理   626篇
地质学   2104篇
海洋学   911篇
天文学   39篇
综合类   259篇
自然地理   501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210篇
  2021年   297篇
  2020年   208篇
  2019年   260篇
  2018年   194篇
  2017年   180篇
  2016年   213篇
  2015年   238篇
  2014年   239篇
  2013年   249篇
  2012年   289篇
  2011年   297篇
  2010年   331篇
  2009年   301篇
  2008年   291篇
  2007年   306篇
  2006年   278篇
  2005年   235篇
  2004年   173篇
  2003年   142篇
  2002年   130篇
  2001年   122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991.
浙西北与同处钦杭成矿带东段的赣东北和皖南相比,由于其地质研究程度较低,在该区尚未能找到大型多金属矿床。近年来,随着地质勘查程度的不断提高,淳安地区银山一带发现中型以上银铅锌矿床。本文选取银山矿区钻井岩芯中富含银、铅、锌矿石样品,利用显微镜观察和电子探针分析等方法,对其中的银等多金属的矿石结构构造、矿石成分及成矿机制等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银山地区多金属(银、铅、锌)矿体主要分布在蓝田组上段与上覆皮园村组之间的接触带中,另有部分处于蓝田组层内岩性变化的界面以及蓝田组底部白云质灰岩和下伏南沱组含砾泥岩之间,均呈似层状展布。矿石呈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他形粒状结构和交代残余结构以及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和网脉状构造。金属矿物组合主要分为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和磁黄铁矿-毒砂-闪锌矿两组,其中前者位于蓝田组顶部和皮园村组之间,属于中低温热液型的矿物组合,后者位于蓝田组下部和南沱组之间,属于中温热液型的矿物组合。通过对不同金属矿物中银含量的对比分析,得出银山地区银元素主要赋存在方铅矿中。脉石矿物有石英、方解石、白云母、绿泥石、单斜辉石等,尤其在矿石中多见的细粒单斜辉石按其成分上的差异分为透辉石和钙铁辉石两类,指示了热液作用对成矿的显著影响。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浙西北银山多金属矿床成因很可能为早期层控-后期中低温热液改造的叠生型矿床。其形成机制是:震旦纪时期海相火山喷流沉积使得部分多金属成层聚集,蓝田组地层为银山多金属矿床的形成提供了部分的物质来源,加里东期的变质变形作用及其发育的断裂构造也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随后,大规模的燕山期花岗质岩浆及其流体组分沿断裂带上侵,不仅使得原有地层中的多金属元素进一步富集,而且其本身也可能带入部分多金属流体,从而使得富含多金属元素热液流体在具有地球化学障的岩性界面上富集成矿。此项研究对该地区及邻区进一步找矿勘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2.
潘怀俊  蔡茜 《地下水》2013,(3):233-236
以霍山为例,理论结合实际,从区域角度出发,对城镇功能性质、产业布局、城镇规模、用地规模、用地布局、道路交通的布置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小城镇地域空间结构的合理构建,以及城镇职能分工体系的形成的方案和政策应对。  相似文献   
993.
辉煌地下热水属低温地热资源中的温热水。埋藏浅,热储形态简单,平面分布为一个由构造破碎带组成的椭圆状。辉煌温泉的异常地热主要来源于九岭花岗闪长岩体深部余热与北东向活动性断裂带的深循环热有关。  相似文献   
994.
Over the Asian continent,high aerosol loading is critical to ensure the high accuracy of CO2 retrieval in the near infrared absorption band.Simulations were performed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light path modification by aerosol son the atmospheric CO2 near infrared band(6140-6270 cm-1).The Vector LInearized Discrete Ordinate Radiative Transfer(VLIDORT) model and the Line-By-Line Radiative Transfer Model(LBLRTM) were used for forward calculations.The U.S.standard atmosphere was used for atmospheric profile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erosols caused similar effects to increases in CO2 in the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and became more significant with aerosol layer rising while aerosol optical depth was 0.1.This effect will cause an over estimation of the CO2 mixing ratio in the retrieval process and an under estimation in the aerosol layer.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 that the effect of urban and industrial aerosols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non-absorbing and dust aerosols because of the nearly constant absorption properties in the near infrared band.  相似文献   
995.
2006年广东汛期大气环流场的低频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2006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广东省86个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广东汛期降水的大气环流低频特征.结果表明,华南汛期的降水主要有7~20天和60天左右的周期振荡,广东汛期的明显降水过程主要出现在60天左右低频振荡的正位相中,当7~20天振荡与60天左右的低频振荡正位相同相叠加时,广东降水明显增强.前汛期...  相似文献   
996.
雷达定量降水动态分级Z-I关系估算方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利用高时空分辨率的雷达定量降水估测和预报(RQPE和RQPF)对洪水监测、发布洪水警报起重要指导作用,目前国内外对其研究的方法主要采用概率配对法、Z-I关系法和基于Z-I关系的数学算法校正法,这些方法均存在强调某一因素忽略其它因素的问题,并且对短时强降水,尤其是极强降水低估严重。从统计和个例两方面对比分析了四种雷达定量降水方法的误差,致力于寻找一种将雷达回波反射率预报场反演为降水场时误差较小的技术方法,能改进对短时强降水、特别是极强降水严重低估问题的方法,并且该方法也能在业务应用中方便、快速、精确实现。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动态分级Z-I关系法是一种对雷达QPE和回波反射率预报场反演降水场都较好的方法,并且改进了对短时强降水、尤其是大于55 mm/h的短时极强降水低估的问题;在业务计算中仅需15秒,能满足6分钟更新一次计算结果的需要,而且不依赖气候统计,便于移植。  相似文献   
997.
蔡勤  柴秀梅  周红根  李冰峰  杨莹  朱毅 《气象》2011,37(8):1045-1048
2009年2月8日至16日徐州天气雷达开机过程中,产品出现断断续续的拉丝现象,产品拉丝处图像掩盖了实际回波,而检查雷达的各项标校参数,其值均在正常范围且无任何报警,雷达回波异常,使雷达不能正常发挥其有效的作用。通过对CINRAD/A雷达伺服信号链路进行分析,查找闪码故障的产生原因和检测检修方法,为雷达技术保障人员提供现场维修、维护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998.
通过对复杂山地条件、特长、大埋深的雪峰山公路隧道的工程地震勘探实例,介绍和分析了根据实地情况开发和应用的高分辨率地震震源激发技术,复杂地形、地质构造条件下共排列双向变偏移距高分辨率反射波多次覆盖技术,环保型地震反射波与折射波法野外同步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999.
鞍山陈台沟地区出露有大量太古宙花岗质岩石和变质层状岩系,是研究太古代地壳形成与演化的经典地区之一。通过对该区岩石单元、构造特征研究,较系统地划分了岩石单元,具体分析了各单元组构及构造变形特征。细粒奥长花岗质糜棱岩、似斑状花岗质糜棱岩和中--细粒花岗质片麻岩具有古太古代花岗质岩石的特点,共同经历地壳中--深部层次的韧性变形改造。细粒奥长花岗岩为中太古代岩浆事件的产物,表现为非透入性的变形方式和部分韧--脆性形变组构。鞍山群层状变质岩石主要记录了新太古代中--浅部地壳层次的强烈变形事件。中粗粒白云母花岗岩就位,标志早期不同的构造变形作用在新太古代末期基本结束。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本区太古宙地壳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00.
强矿震地球物理过程及短临阶段预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区域强震震源机制解、现场地应力测量、三维有限差分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强矿震的孕震环境;通过定量观察采矿与矿震活动的相关性,分析强矿震的诱发原因;基于中尺度地震实验场高密度数字地震和前兆台网的现场观测,用地震学方法和小波工具分析强矿震孕震过程采集到的数据,提取短临阶段的异常信息;通过强矿震的震源机制解判断震源处的应力释放状态。提出地质构造环境、地应力场和采矿活动共同作用诱发强矿震的机理和次生应力场在孕育该震过程起主导作用的观点.发现震前短临阶段存在可信的b值、η值、频次、波速比等地震学异常和定点潮汐形变前兆异常,时异常信息的提取方法和强矿震短临阶段的预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