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53篇
  免费   801篇
  国内免费   1094篇
测绘学   639篇
大气科学   368篇
地球物理   540篇
地质学   2101篇
海洋学   617篇
天文学   32篇
综合类   265篇
自然地理   486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180篇
  2021年   275篇
  2020年   197篇
  2019年   283篇
  2018年   208篇
  2017年   197篇
  2016年   185篇
  2015年   223篇
  2014年   211篇
  2013年   242篇
  2012年   278篇
  2011年   333篇
  2010年   289篇
  2009年   297篇
  2008年   296篇
  2007年   241篇
  2006年   228篇
  2005年   213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41.
利用多源观测资料综合分析了2015年11月沈阳地区一次PM2.5 重污染天气的气象条件、垂直风场演变、大气边界层特征以及污染物的来源。结果表明:本次重污染过程中,沈阳市区PM2.5浓度长达81h超过250μg · m^-3 ,其中峰值浓度达到1287μg · m^-3 ,重污染期间PM2.5 /PM10 的比例最高为90%。受地面倒槽和黄淮气旋影响,近地面层持续存在的逆温层、高相对湿度和弱偏北风为颗粒物吸湿增长和长时间聚集提供有利的天气条件。风廓线雷达风场资料显示在重污染期间,近地面层存在弱风速区、凌乱风场和弱下沉气流。利用风廓线雷达资料计算了边界层通风量(Ventilation Index,VI)和局地环流指数(Recirculation,R),边界层通风量VI和PM2.5 存在明显的负相关,非污染日VI是重污染日的2倍,局地环流指数R在重污染天气前大于0.9,而在污染期间部分空间R小于0.8。通过后向轨迹模式和火点监测资料分析发现,沈阳上空300m高度气团来自于生物质燃烧区域,而且沈阳地区NO2和CO浓度的变化与PM2.5一致,说明本次重污染过程也可能和生物质燃烧有关。  相似文献   
142.
张文龙  崔晓鹏  黄荣  黎慧琦 《大气科学》2019,43(5):1171-1190
本文利用雷达、加密地面自动站等高时空分辨率的观测资料,结合NCEP 1°×1°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等资料,对2011年6月23日发生在北京城区的极端强降水事件开展了细致的观测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极端强降水事件,主要是由向东南移动的东北—西南走向的飑线右端的强降水超级单体(High Precipitation Supercell,简称HPS)造成的,这是目前已有文献记载的中国发生纬度最高的HPS。HPS在移动方向的右后侧和右前侧均有明显的“V”型入流,这不同于已有HPS模型,表明中、低层干冷空气和低层暖湿气流特征显著。在环境条件方面,存在对流层低层逆温层,其能量存储盖作用使得雷暴具有爆发性增强的潜势,但该逆温层是在08:00~14:00(北京时,下同)的6小时内形成的,对业务预报极具挑战性。相对其他大气层结热动力参数, 风暴相对螺旋度和粗理查逊数在14:00较08:00显著增大,对HPS的发生具有一定指示作用。高空偏西风急流和低层偏东风活动显著,使得北京地区的水平风垂直切变增强,形成上干下湿的对流不稳定以及次级环流圈。高空急流造成强烈的相当位温差动平流,促进对流不稳定度发展加强。结合复杂地形作用,在北京西部100 m地形高度线附近形成显著的平原暖湿空气与山地干冷空气的干湿分界线以及风场辐合线。水汽供应主要源自低层偏东风和本地水汽积累。当飑线从西北方向侵入北京并向东南方向移动时,在北部山区,由于条件不足,雷暴没有显著发展加强;然而,在西部山区,在湖面、城市热岛、低层偏东风、冷池出流共同作用下,加之其他有利的环境条件,飑线右端雷暴强烈发展加强,特别是当经过100 m地形高度线附近时发展成为HPS,进而造成石景山区模式口站的大暴雨中心。  相似文献   
143.
基于WACCM+DART的临近空间SABER和MLS臭氧观测同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在WACCM+DART(Whole Atmosphere Community Climate Model,Data Assimilation Research Test-Bed)临近空间资料同化预报系统中加入SABER(Sounding of the Atmosphere using Broadband Emission Radiometry)和MLS(Microwave Limb Sounder)臭氧观测同化接口,并以2016年2月一次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过程为模拟个例进行了SABER和MLS臭氧观测同化试验,得出以下结论:同化SABER和MLS臭氧体积浓度观测得出的WACCM+DART臭氧分析场能够较真实反映SSW期间北极上空平流层臭氧廓线随时间的演变特征,且与ERA5(Fifth Generation of ECMWF Reanalyses)再分析资料描述的臭氧变化特征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基于SABER和MLS臭氧观测的WACCM臭氧6 h预报检验表明同化臭氧观测对臭氧分析和预报误差的改善效果主要体现在南半球高纬平流层和北半球中高纬平流层中上层-中间层底部;基于ERA5再分析资料的WACCM+DART分析场检验表明同化SABER和MLS臭氧体积浓度资料可在提高北半球高纬地区上平流层-中间层底部臭氧场分析质量的同时减小该地区上平流层-中间层底部温度场和中间层底部纬向风场的分析误差;基于MLS臭氧资料的臭氧中期预报检验表明相对控制试验同化SABER和MLS臭氧体积浓度资料能更好改善0~5 d下平流层和中间层底部臭氧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144.
文中对比分析了2015年29个雾、霾及雾霾混合天气过程中,章丘探空站L波段探空雷达和山东省气象局院内德国14通道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的温度资料。对观测数据实施了质量控制,检验了精度和可信度,统计分析了宏观物理参量特征和日变化规律。针对雾、霾及雾霾天气过程各选取了一个个例进行分析,分析了大气中PM2.5、PM10、SO2、NO2、O3、CO含量的变化情况,分析了相对湿度、液态水路径和综合水汽含量等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两种观测数据一致性较好,拟合优度高于0.97;贴地逆温层存在一定的季节变化,悬垂逆温层存在一定的差异,逆温层的变化、污染参量变化与雾霾的形成有密切关系;不同天气背景对大气物理参量有较大的影响,PM10、AQI(空气质量指数)和CO均在相同时间段出现峰值,有明显的起伏;CO峰值雾霾天气中尤为明显,由早到晚随时间峰值逐渐增大,雾天和霾天峰值较小,雾霾天气明显大于雾天或霾天。  相似文献   
145.
利用江苏省70个国家基本站逐10 min连续观测资料,对江苏省夏季浓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夏季浓雾易在气温小于29℃、风速低于3 m·s~(-1),且盛行偏东风的条件下形成;低温高湿的梅雨期是夏季浓雾在6月高发(42.4%)的可能原因。(2)夏季浓雾生消时间与秋、冬季显著不同,主要发生于00—06时,消散集中于05—08时,持续时间主要在6 h以内。(3)夏季浓雾以辐射雾为主,辐射雾、平流雾和锋面雾分别占58. 1%、35. 5%和6.4%。(4)夏季浓雾发生频次呈现从东北部沿海地区向西南部内陆地区递减的趋势,淮北地区夜间降温幅度高于苏南地区是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5)成雾前6~24 h出现的弱降水为近地层提供水汽,此后天气转晴,静稳的大气层结下有利于夏季浓雾的出现。  相似文献   
146.
147.
张艳霞  孙业君  陈军  崔卫生  陈树清  王增涛 《地质论评》2024,70(1):2024010011-2024010011
1931年,Mehl报道的来自Dakota Group的Ignotornis mcconnelli是第一个被广泛接受的中生代鸟类足迹。目前,亚洲、北美洲、欧洲、非洲和南美洲都有白垩纪鸟类足迹的报道,尤其以东亚地区最为丰富。山东诸城张祝河湾恐龙足迹点保存了一枚完整的鸟类足迹,本文对该鸟类足迹进行了详细描述与对比。研究认为,该鸟类足迹区别于以往发现的鸟类足迹,根据其形态建立了新种:玲珑诸城鸟足迹Zhuchengornipes exquisitus。玲珑诸城鸟足迹造迹者可能为滨鸟类,形成于干旱气候下的滨浅湖环境。  相似文献   
148.
史建升  徐源  李慧  阎长虹  侯珏  俞良晨  赵华新  崔王洪  徐成华  刘刚 《地质论评》2024,70(1):2024010005-2024010005
随着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多深基坑呈现出开挖深、规模大、形状不规则等特点,其支护结构设计复杂,施工难度大,具有明显的空间效应。本文以南京地铁某基坑工程为例,分析基坑施工对邻近桥梁的影响。其场区位于长江下游漫滩相二元结构地层分布地段,上部软土层厚度大,下部承压含水层地下水位高、水量丰富,地质条件复杂,该基坑为典型的深大异形基坑,距离某大桥的双曲拱引桥仅为7. 2 m,由于之前桥梁已遭受其他地下工程施工产生的较大变形,所以后续工程对其影响变形控制要求极高。为此,该车站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基于地下空间实际功能采用设置分隔墙分区开挖及MJS超深工法墙综合变形控制方案。本文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开展复杂环境下基坑开挖引起的围护结构及桥梁桩基的变形预测分析,计算结果显示,该深大狭长异形基坑开挖对邻近桥梁沉降变形影响显著,通过设置分隔墙分区开挖及MJS工法墙进行变形控制,能够较好地控制基坑的空间效应,减少“长边效应”、“异形效应”等对桥梁沉降变形的影响。通过现场基坑开挖过程实际监测结果,验证这一综合变形控制方案的可行性。该研究成果对于类似复杂地质条件下深大狭长异形基坑的支护及施工设计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9.
地质找矿过程中如何提高物探工作质量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六个方面讨论了在地质找矿工作中如何提高物探工作质量,更好地发挥物探作用.这些问题均为作者在多年野外工作中遇到后加以总结.这六方面内容为:测网敷设,物探数据的观测及室内整理,资料成图,岩矿石标本的物性测定,物探工作方法选择,成果解释.  相似文献   
150.
河南赵岭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赵岭金矿床是典型的受构造控制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位于外方山断隆与旧县-大章断陷盆地结合部位的东部.构造活动的多期性形成了构造岩的复杂性.脉动式、幔涌式的成矿作用导致金矿体在走向上、倾向上都具侧列再现、相互叠加等组合特征.每一次的脉动和幔涌形成的金矿体都表现了各自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元素组合特征,成矿微量元素在垂向上具有各自的规律性.为本区的地质找矿提供了一个明显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