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6篇
地球物理   40篇
地质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31.
针对安徽中西部地区目前存在的多项测震学指标异常,重点对比分析了该区域1970年以来三个活动时期的地震活动时空特征。认为本活跃期期间地震活动特征总体上与第四个活动期期间比较类似,但活动水平要低,时间上还将持续1年至1年半左右。  相似文献   
32.
利用多个震源机制解求东大别地区平均应力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资料,得到应力张量在地理坐标系下的表达式,进而可计算平均应力张量.通过求平均应力张量的本征向量,即可得到其主轴方向,并由此推断区域应力场方向.利用东大别地区219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资料,比较了不同相似程度和不同起算震级资料得到的主轴方向,认为该方法计算结果非常稳定,主轴方位角的误差小于5°,倾角的误...  相似文献   
33.
通过对"十五"改造的安徽省数字化形变观测资料的处理分析,对一些非常规性异常变化原因进行异常落实和分析排查,对各类观测仪器做出基本评估,并得出影响资料质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4.
为了合理、有效地使用各种地震综合预报方法来加强地震预报工作,本文在检验多个单项测震学指标预报效能的基础上,根据“九五”攻关的思路,采用R值评分方法,在华东地区分区域对综合概率,图像识别,模糊聚类3种地震综合预报方法的预报效能进行了全时空分析和评估。结果认为:(1)3种综合预报方法在华东地区各区域的R评分值普遍较高,但预报效能各区域仍有差别;(2)每种预报方法在华东地区多个区域及全区均能通过97.5%置信水平下的R0值检验,且较4个单项指标的预报效能有明显提高,可用于实际预报。  相似文献   
35.
安徽省地壳介质P波Q值的确定及其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安徽省测震台网记录到的中小地震P波记录,采用频率域方法,测定本省区域范围内1985-1995年间地壳介质的Q值。本地区介质特性Q值与震中距间线性关系较好,本地区地壳Q值目前处于中低值状态。  相似文献   
36.
利用安徽省7个台站近2年来数字化地震观测资料,根据地震发生的断裂力学模式和震源谱理论,计算了安微及邻区42个中小地震的构造环境剪应力值,并对应力场分布状况及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安徽及邻区目前构造环境剪应力场水平总体上相对较低,但局部地区巳具备性中等地震的应用力场条件。  相似文献   
37.
The Anqing MS4.8 earthquake occurred on January 19, 2011, with the epicenter lying in the foreland deformation belt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of the lower Yangtze block. After the earthquake, the field work team surveyed and collected building damage data, calculating and obtaining more accurate intensity distributions. The focal mechanism of the main shock was calculated tentatively using digital seismic wave data from provincial digital seismic networks using the FOCMEC program and the first motions of P, SV and SH waves with their amplitude ratios. Using the location results of the main shock and aftershocks by the Anhui seismic network, combin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crust velocity structure imaging results of the focal region by seismic tomography, and referring on intensity distribution of the elliptic major axis’ predominant direction, we conclude by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at the NE-trending Susong-Zongyang fault is possibly the causative fault of the Anqing earthquake.  相似文献   
38.
为提高地震预警震级快速持续估算结果的准确性,本文构建了基于多种地震动特征参数的卷积神经网络震级估算CNN-M模型.该模型基于日本KiK-net强震动观测记录,利用其P波触发后3~ 10s时间窗内的幅值参数、周期参数、烈度参数、信噪比参数共11种地震波特征参数以及震中距参数作为输入.本文所建立的CNN-M模型随着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39.
饱和黄土在不同外荷载作用下其液化机理具有显著差异.为研究饱和黄土动态液化和静态液化机理的差异性,基于室内动三轴试验和静三轴试验,研究岷县永光饱和黄土动态液化后的动应力与轴向动应变关系、动孔隙水压力比与轴向动应变关系,分析其静态液化后的偏应力与轴向应变关系、孔隙水压力比与轴向应变关系,并结合液化前、后的SEM试验结果,研...  相似文献   
40.
安徽及邻区中长期地震危险区的预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长期地震预测工作直接服务于10~20年左右的防震减灾工作,科学意义和社会效应十分明显,但受预测时间尺度限制,较长期地震预测和短临地震预报远未达到系统化、和实用化的程度。安徽属中强地震活动区,地震活动性较弱,由于中强地震一般不产生明显的地表错断现象,故难以通过地表调查获取断层活动的定量数据在相关区域开展中长期地震危险区的预测工作。近年来,在安徽地区地震地质、历史地震活动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研究在此基础上综合利用活动断层、历史地震、地球物理场、现代构造应力场等反映的长期和超长期地震危险性信息和发震构造环境,结合地震复发间隔和地震活动趋势分析,尝试应用于安徽未来中长期地震危险区的划分,为2006~2020年安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综合圈定提供地震地质学依据。结果显示:安徽中长期地震危险区可分为两类,Ⅰ类地震危险区有泗县-泗洪(M≥6.0)、霍山-六安(M≥5.0);Ⅱ类地震危险区有马鞍山(M≥5.0)、淮北(M≥5.0)、铜陵-青阳(M≥5.0)。其中,Ⅰ类地震危险区在预测时段内,发生所预测震级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