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77篇
  免费   1238篇
  国内免费   1883篇
测绘学   883篇
大气科学   648篇
地球物理   1012篇
地质学   3355篇
海洋学   864篇
天文学   68篇
综合类   406篇
自然地理   762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25篇
  2022年   336篇
  2021年   389篇
  2020年   293篇
  2019年   356篇
  2018年   328篇
  2017年   319篇
  2016年   276篇
  2015年   358篇
  2014年   350篇
  2013年   397篇
  2012年   466篇
  2011年   483篇
  2010年   483篇
  2009年   433篇
  2008年   380篇
  2007年   382篇
  2006年   397篇
  2005年   326篇
  2004年   229篇
  2003年   178篇
  2002年   192篇
  2001年   152篇
  2000年   160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5篇
  1965年   2篇
  1957年   4篇
  1954年   7篇
  192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1.
蓝碳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以及推动全国碳市场发展的重要助力。本次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在一定程度上回应当前的现实需求,虽未明确提出蓝碳的概念,但在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方面已有通过蓝碳生态系统开展蓝碳保护的间接考量。其中,在海洋资源方面的相关规定较为概括化和原则化,在海洋环境方面的相关规定则更为全面;从对象和手段2个方面明晰蓝碳生态系统修复改善的优先性,其中手段优先性还可进一步完善。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未来发展方向而言,廓清蓝碳的法律属性、完善蓝碳增汇技术的制度设计、适度发挥司法能动性和保障蓝碳市场的规则供给4个方面或将受到更多关注,以此建构更加完备的蓝碳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912.
2018年10月31日16时29分四川西昌发生M_S5.1地震,震中距官地大坝26 km,官地大坝强震监测台阵完整地记录到了本次地震过程。基于官地大坝强震监测台阵记录到的西昌地震强震动数据,通过分析各测点的时程特征、频谱反应规律,研究官地大坝在西昌地震作用下的反应特征和规律。研究表明大坝各部位PGA范围在3.70~69.98 gal,仪器烈度值在1.8~5.2度之间,受西昌地震破裂方向影响,强震动三分向峰值及频谱特性随着高程的增加呈明显的方向性放大效应,总体表现为顺河向分量大于横河向和垂直向分量;此次地震反应周期小于大坝基岩场地特征周期,且西昌地震激励下大坝场地卓越周期与大坝自振周期相差较大,本次地震对大坝安全无影响。  相似文献   
913.
根据地层地球化学研究,秦岭地区Au背景值为2.9×10-9,从西到东,自礼岷→文康→西成→凤太→板沙→镇旬→柞山地区金含量逐渐降低。凤太盆地、西成盆地、礼岷盆地泥盆系金背景值分别为3.1×10-9、3.2×10-9、4.7×10-9,为重要的金多金属地球化学成矿区。金在地层中的分布受岩性和沉积环境的控制,泥盆系是本区金成矿的矿源层,其中千枚岩、板岩、片岩、粉砂岩是金矿的重要源岩。与其他沉积盖层相比,秦岭中上泥盆统富集Au、Ag、Cu、Co、Ni、Cr、Pb、Zn。与上地壳丰度对比,Au、As、Sb、Ag、Co、Ni、Cr、V、Pb、Zn较富集。泥盆系中发育热水沉积岩,含Au较高。研究表明,在热水沉积中Au发生了预富集作用,沿海底同生断裂发育的钠质热水沉积过程中Au富集形成了矿源层。  相似文献   
914.
运用金汞齐-冷原子荧光光谱法(CVAFS)和气相色谱技术(GC),对贵州省草海不同水文季节(枯水期和丰水期)表层水中汞的各种赋存形态,包括总汞(HgT)、溶解态汞(HgD)、活性汞(HgR)、颗粒态汞(HgP)、总甲基汞(MeHgT)、溶解态甲基汞(MeHgD)和颗粒态甲基汞(MeHgP)以及沉积物间隙水剖面中的溶解态总汞和甲基汞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草海表层水体总汞浓度为1.7-9.0ng/L,活性汞浓度为0.06-1.4ng/L,总甲基汞浓度为0.11-0.67ng/L.沉积物间隙水中溶解态汞浓度为8.6-39.6ng/L,溶解态甲基汞浓度为0.11-4.9ng/L.实验数据表明,草海湖水以溶解态汞为主,其占总汞的比例为枯水期87%,丰水期51%,溶解态汞与总汞呈显著相关(丰水期P<0.01;枯水期P<0.05),颗粒态汞与总汞也呈显著相关(丰水期P<0.01;枯水期P<0.05).溶解态甲基汞与总甲基汞呈显著相关(丰水期P<0.01;枯水期P<0.05),表明溶解态甲基汞控制总甲基汞的分布.沉积物间隙水溶解态汞与溶解态甲基汞浓度明显高于上覆水体,表明沉积物为草海湖水中汞的一个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915.
目的:对56例食管癌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结果与CT强化峰值参数间进行对照,研究其相关性,为食管癌的影像学诊断及早期发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56例患者均于术前行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记录不同扫描时期病灶的CT平扫值、增强峰值;VEGF在正常食管粘膜和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测定。所有数据均通过SPSS 21.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VEGF的表达增强可能是鳞状细胞癌恶性度增高及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标志,CT扫描增强幅度与食管癌中VEGF表达强弱无关。结论:VEGF的表达增强可能是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及淋巴结发生转移的标志,CT扫描中病灶增强幅度不能反应肿瘤淋巴结的转移。   相似文献   
916.
郯庐断裂带合肥段五河—合肥断裂构造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五河—合肥断裂是郯庐断裂带的西边界断裂,该断裂穿过合肥市城区,是1条规模较大、切割较深的隐伏活动断裂.为了研究该断裂的浅部结构特征、空间展布以及断裂活动性,我们利用2015年在合肥盆地完成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采用初至波层析成像方法得到了郯庐断裂带合肥段的浅层P波速度结构和构造形态;考虑到仅根据速度结构剖面还难以确定断裂的准确位置、断层上断点埋深、断层的近地表构造组合样式等特征,研究中跨五河—合肥断裂还完成了2条高分辨率的浅层地震反射剖面.研究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合肥段是一个由多条主干断裂构成的复杂构造带,近地表速度结构表现为凹隆相间的构造特征,且沉积盖层厚度明显受到郯庐断裂带分支断裂的影响和控制.五河—合肥断裂在P波速度结构剖面表现为高速和低速区的分界,对断裂两侧的地层沉积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该断裂向下错断了盆地基底,向上错断了埋深21~35 m的中更新统下部地层,其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早期.研究结果不仅为进一步认识五河—合肥断裂浅部构造形态提供了地震学依据,还可为该区断裂两侧的城镇规划和建设中避让活动断层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17.
2016年2月6日台湾西南部高雄市美浓区发生了MW6.4地震.本文结合ALOS2卫星升降轨、Sentinel-1A升轨SAR数据,采用两轨差分干涉技术获取了该区域的同震形变场,形变结果表明震中西北部以抬升为主,最大视线向形变量约为11.2 cm.基于均匀位错模型和多峰值粒子群(MPSO)算法,利用InSAR和GPS形变数据联合反演了美浓地震的断层几何参数,结果表明震源中心位于22.920°N,120.420°E,深度约12 km,发震断层长度约15 km,走向角307°,倾角16.5°,平均滑动角为51.5°,此次地震是以逆冲倾滑兼左旋走滑的破裂模式.利用格网迭代搜索法得到最优倾角为15.7°,GPS和InSAR最优权比为18:1,最优平滑因子为0.06.基于非均匀位错模型,利用非负最小二乘方法进行线性反演,结果显示最大倾滑和走滑量分别为51.7 cm和55.3 cm,对应矩震级为MW6.38,略小于GCMT (MW6.4)的结果.通过与已有文献的比较和对该区域断层构造的分析,发现美浓地震的发震断层为单一断层的解释更为合理,我们推测发震断层是位于左镇、后甲里等断层之间的一条东南-西北走向往东北倾斜的盲断层,并初步推测2010年MW6.3甲仙地震也同该断层有关.  相似文献   
918.
银川盆地是华北克拉通西部构造活动较为强烈的一个新生代断陷盆地.为了研究银川盆地的地壳浅部结构和活动断裂特征,我们利用2014年在银川盆地完成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采用初至波层析成像方法得到了银川盆地高精度的基底P波速度结构和构造形态;考虑到仅根据速度结构剖面还难以确定断裂的准确位置、断层上断点埋深、断层的近地表构造组合样式等特征,研究中还采用浅层地震反射波勘探方法对银川盆地内的隐伏断裂和1739年平罗8.0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浅部结构进行了高分辨率成像.研究结果表明:银川盆地与两侧地块的浅层P波速度结构和沉积盖层厚度差异较大,银川盆地总体呈现出明显的低速结构特征,盆地基底面起伏变化较大,基底最深处位于芦花台断裂和银川断裂之间的银川市下方,其深度约为7000~7200 m;贺兰山隆起区显示为明显的高速特征,地表出露中-古生代基岩地层,缺失新生代地层;鄂尔多斯地块西缘的浅层P波速度明显高于银川盆地,基底埋深相对较浅,推测其新生界地层厚度小于2500 m.浅层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地层反射界面形态和断裂的浅部构造特征非常清楚,黄河断裂、贺兰山东麓断裂、银川断裂和芦花台断裂不仅是错断盆地基底的断裂,而且还是第四纪以来的隐伏活动断裂,这些断裂的交替活动形成了"堑中堑"的盆地结构,并对银川盆地的形成、盆地内的新生代地层厚度和第四纪沉降中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在近地表这些断裂表现为由2~3条断层组成的"Y字形"断裂构造,且主断裂的最新活动可追踪至晚更新世末期或全新世,是构造继承性活动的结果.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可为进一步分析银川盆地的基底结构、隐伏断裂特征和活动构造研究等提供新的地震学证据,而且还可为该区城市规划中避让活动断层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19.
四川盆地深部地壳结构——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川盆地位于扬子地块的西北部,被褶皱构造带所围绕,受周缘构造带的侧向挤压作用,盆地卷入了多期次和多边界的构造变形,为开展盆山耦合作用及多边界、多期次构造叠加与复合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理想野外实验室.为揭示四川盆地地壳结构,本文通过对3条不同时间采集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进行拼接联线处理,获得跨越四川盆地的330 km深地震反射偏移成果剖面,揭示了四川盆地地壳上地幔细结构:沉积层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变薄,在龙门山前沉积层厚度超过15 km,在华蓥山下沉积层减薄到~8 km,且褶皱变形形成华蓥山薄皮褶皱冲断带;莫霍面出现在13~15 s(双程走时),埋深约40~45 km;并发现从下地壳延伸至地幔的东南向的倾斜反射,从13 s向下延伸至18 s,结合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其他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花岗岩同位素年龄等资料,我们认为这些倾斜反射层是扬子克拉通地台西北缘发生的新元古代俯冲的遗迹.  相似文献   
920.
宽频带海底地震仪(OBS)探测是研究海底深部结构最有效的地球物理方法,其中SKS分裂参数测量已被广泛应用于上地幔各向异性的研究.传统的SKS分裂参数测量需要知道确切的OBS水平分量方位,然而OBS的投放过程是自由式的,其两个水平分量在海底的方位是不确定的.本文通过SKS快慢波的运动学特性,发展了一种在未知OBS水平分量方位的情况下直接求取SKS分裂参数的方法,分别用合成地震图和实际观测到的远震资料对该方法进行了数值检验,表明其是一种有效的获得SKS分裂参数的方法,而且相比于传统的先确定OBS水平分量方位,再进行SKS分裂的方法,此方法能够同时获得SKS分裂参数和OBS水平分量方位,应用简便,且减少了累积误差,获得的SKS分裂参数可靠性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