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0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30篇
地球物理   41篇
地质学   89篇
海洋学   13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双壳类动物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中丰富的双壳类化石新资料的研究,划分出了两个双壳类化石组合带,并对其组合特征、地区分布和沉积环境进行了讨论,还描述5个新种,刊出了主要化石图版  相似文献   
62.
郭万武  吕德徽 《内陆地震》1996,10(3):217-223
用航磁资料研究了青海柴达木盆地中部的深部构造环境。结果表明:该地区存在由东西向、北西向和北东向各两条断裂组成的构造系统;地震主要分布在由两条东西向断裂和两条北东向断裂交截形成的顺扭平形四边形的角区;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大致为近南北方向,在其作用下,北东向和东西向断裂都是该地区主要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63.
什邡县、彭州市、都江堰市、汶川县等地,分布着诸多的旅游景点,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集山景、水景、生景、气景和文景的旅游片区。根据景点的开发情况和地质地貌景象特征,可以划分为已开发旅游景区、待开发旅游景区、地学景观资源区三大类。本文对待开发旅游景区、地学景观资源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4.
介绍了SOKKIA NET05全站仪自动目标识别功能的特点,分析了影响全站仪观测精度的误差来源。在多种观测条件下,对仪器自动目标识别精度进行了全面的测试和分析,与人工照准精度进行了比较,并对仪器自动目标识别夜间观测精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正常观测条件下,仪器自动目标识别精度较高,且测值稳定。  相似文献   
65.
近年华北地区GPS水平形变反映出阴山-燕山南缘构造带、张家口-蓬莱隐伏断裂带、郯断裂带及建昌-邢台构造带具有较强的活动性,成为不同时间的压缩区段。近年的基线和位移量的表明:形变压缩区和位移量较大的地区是地应力积累较大地区,因此,成为中、强地震发生的场所,这两项可作为判定地震危险区的标志。  相似文献   
66.
2016年门源6.4级地震为甘—青地区孤立地震事件,且震中附近地磁台站分布均匀,分析总结此次地震前后地磁谐波振幅比变化特征。结果显示:①地震发生前后,震中附近台站地磁谐波振幅比下降—转折—恢复的异常变化过程,持续时间约1—2年;②震中距较小的台站记录显示,地震基本发生在谐波振幅比曲线转折恢复的变化后期阶段,且异常持续时间长;震中距较大的台站记录显示,地震一般发生在曲线趋势性下降—转折阶段,且异常持续时间稍短;③地震发生后,距震中较近的台站1年内YZHx(NS)和YZHy(WE)方向所有或大部分周期基本趋于恢复状态,且同步变化;距震中较远的台站1年内YZHx(NS)和YZHy(WE)方向大部分周期未达到恢复状态,且不同步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67.
利用CAP(cut-and-paste)法反演2014年2月23日重庆荣昌ML3.8地震震源机制,得到MW震级为3.04,节面Ⅰ走向46°、倾角44°、滑动角74°,节面Ⅱ走向247°、倾角48°、滑动角104°,P轴方位147.25°、仰角-2.09°,T轴方位46°、仰角-78.76°,表明该地震是带走滑分量的逆冲型地震。CAP测定的这次ML3.8地震的震源深度为3km,在油气的储层内,震源机制解中节面Ⅱ走向、倾角与震中附近的一条深度为1700m以下走向为SW230°倾向NW,倾角约45°的"腹底"逆断层基本一致。震中位于荣昌天然气田,附近有几口废水回注深井,曾发生大量的注水诱发地震。本次地震亦有可能是在区域主应力场的作用下,注水后岩石的孔隙压发生变化触发了盆地盖层内"腹底"断层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8.
The Yellow River transports a large amount of sediment and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OC), which is thought to mainly derive from erosion of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CLP). However, the compositions, sources and erosional fluxes of POC in the Yellow River remain poorly constrained. Here we combined measurements of mineralogy, tota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OCtotal), stable organic carbon isotopes (δ13Corg), radiocarbon (14C) activity of organic matter in bulk suspended sediments collected seasonally from the upper and middle Yellow River, to quantify the compositions and fluxes of the POC and to assess its sources (biospheric and petrogenic POC, i.e. POCbio and POCpetro,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C loading of sediments was controlled by mineralogy, grain size and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loess particles. The Fmod of POC (0.71 to 0.31) can be explained by mixing of POCpetro with modern and aged POCbio. A binary mixing model based on the hyperbolic relationship of the Fmod and OCtotal revealed a wide range of ages of POCbio from 1300 to 11100 14C years. Relative to the upstream station, the annual POCbio and POCpetro fluxes in the Yellow River are more than doubled after it flows crossing the CLP within 35% drainage area gain, resulting in POCbio and POCpetro yields of the CLP at 3.50 ± 0.59 and 0.48 ± 0.49 tC/km2/yr, respectively. POC flux seasonal variation revealed that monsoon rainfall exerts a first-order control on the export of both POCbio and POCpetro from the CLP to the Yellow River, resulting in more than 90% of the annual POC exported during the monsoon season. Around one third of annual POC erosional flux was transported during a storm event period,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t role of extreme events in POC export in this large river. © 202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69.
致密砂岩气藏成藏过程的物理模拟实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致密砂岩气藏具有广阔的资源前景,可以有效地弥补常规天然气资源的不足。但其成藏过程和气水分布关系的研究是一个相对不足而又非常重要的领域,它的完善直接关系到勘探的成败。本文正是针对这一研究领域,采用物理模拟实验方法,通过实际资料的调研,建立了二维的实验模型,对致密砂岩气藏的成藏过程和气水分布关系进行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致密砂岩气藏的成藏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充注前期(能量积累阶段)、充注期(幕式充注成藏阶段)、充注后期(气藏保存阶段)。其中,幕式充注成藏阶段是致密气藏成藏的关键时期。而导致气水分布关系复杂的原因在于储层的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70.
缑兰兰 《内陆地震》2000,14(1):58-62
采用统计检验方法,将天册地区ML≥3.6(K≥9.9)级地震目录与ISC、NEIC、中国历史地震资料汇编、新疆地震目录进行对比检验,结果表明:天山地震目录与I、N、Z、X地震目录的发震时刻及经纬度值无明显差异;天山地震目录给出的发震时刻、震源位置精度比其它任何一个地震目录者高;参检的各地震目录给出的震源深度离散度大,稳定性差;天山地震目录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