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0篇
  免费   964篇
  国内免费   1335篇
测绘学   334篇
大气科学   1079篇
地球物理   1202篇
地质学   2431篇
海洋学   610篇
天文学   258篇
综合类   461篇
自然地理   524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90篇
  2022年   281篇
  2021年   296篇
  2020年   251篇
  2019年   320篇
  2018年   265篇
  2017年   270篇
  2016年   286篇
  2015年   267篇
  2014年   293篇
  2013年   286篇
  2012年   306篇
  2011年   277篇
  2010年   262篇
  2009年   267篇
  2008年   229篇
  2007年   224篇
  2006年   196篇
  2005年   144篇
  2004年   156篇
  2003年   165篇
  2002年   145篇
  2001年   157篇
  2000年   178篇
  1999年   177篇
  1998年   156篇
  1997年   150篇
  1996年   144篇
  1995年   121篇
  1994年   112篇
  1993年   89篇
  1992年   84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58年   9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11.
利用中国大陆丰富的地震记录,对表征地震能量空间分布局域标度特性的各参量〔1〕及其组合进行系统研究,提炼具有可操作性、能够用于日常地震监测预报的实用方法,特别着重于“异常”划分方式及划分标准的研究。这一划分方式及划分标准对不同地区或不同时段均是“动态”可变的,对所研究的10个区域内发生的中强地震进行回顾性的预报检验,发现对于较短时期(0.5-1.5年),其最大预报评分的平均值介于0.3—0.6之间,明显高于随机应答的概率评分,表明多参数综合使用具有相对强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12.
应用神经网络建立加速度峰值衰减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建文  温瑞智 《地震研究》1997,20(3):278-285
在假定了加速度峰值衰减规律的形式后,本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拟合实际加速度峰值观测资料来求取方程中的待定系数。为加速神经网络的训练,本设计了基于BP学习算法的目标分段网络训练法。  相似文献   
113.
新疆南天山环境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桂林  陈培善 《内陆地震》1997,11(3):212-217
基于新疆强震固定台和流动观测记录的主要和余震加速度资料,选用了三个分向记录都完整的37次地震。震级范围为1.8-6.8级,震中距为几至几十公里。根据用位错理论二维断裂力学模式推导的震源峰值、加速度与环境剪应力场关系式计算了新疆南天山环境剪应力值。计算结果表明,新疆南天山环境应力平均值偏高,这与新疆处于特殊构造环境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14.
地震模拟振动台初始状态调节和控制参数的匹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介绍正在研制的三向六自由度电液伺服地震模拟振动台的控制策略和有电反馈三级伺服阀的电液伺服系统初始状态的调节方法,控制参数的匹配原理及其在地震模拟台性能高度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15.
从激波管内水汽瞬态相变实验研究的角度出发,探讨利用激波管理论及实验技术应用于人工影响降雨、消雹所涉及的云雾瞬态相变问题。首先介绍利用激波管研究水汽瞬态相变的概况,并介绍一些特殊激波管及实验状态的控制。然后介绍激波管内水汽相变过程研究的测试原理及方法。最后讨论在研究爆炸方法进行人工降雨、消雹和自然闪电、雷击等问题时,应用激波管理论及实验技术进行实验研究爆炸作用于云雾等微物理过程的方法和内容  相似文献   
116.
The equivalent operator equation is derived from the full primitive nonlinear equations of theatmospheric motion and the properties and physical senses of the operators are studied.In theinfinite dimensional Hilbert space,the global asymptotic behavior of the atmosphere system withthe non-stationary external forcing is studied under the assumption of the bounded externalforcing.The existence theorems of the global absorbing set and the global attractor are obtained.Thus,the conclusions deduced from the large-scale atmosphere(Li and Chou 1996 a;1996 b)areextended to the general atmosphere.  相似文献   
117.
Based on the primitive equations of the atmosphere,we study the effects of external forcing.dissipation and nonlinearity on the solutions of stationary motion and non-stationary mo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symptotic behavior of solutions of the forced dissipative nonlinear system is essential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adiabatic non-dissipative system,the adiabatic dissipative system,the diabatic non-dissipative system and the diabatic dissipative linear system,and that the joint action of external forcing,dissipation and nonlinearity is the source of multiple equilibria.From this we can conclude that the important actions of diabatic heating and dissipation must be considered in the models of the long-term weather and the climate.  相似文献   
118.
本文结合1997年3月9日全食的新疆观测及地球自转变化趋势讨论了发生在中国西周时期的一次日食的记载,以及由此得到的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值。  相似文献   
119.
遗传算法在上地幔速度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传算法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求解非线性优化问题的有效方法。本文通过对遗传算法基本原理的介绍,对该方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我们采用WKBJ理论地震图作正演,遗传算法作反演,对用体波波形反演上地幔速度结构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在WKBJ理论地震图的计算中,通过计算主要射线的平均吸收特征时间,考虑了衰减随距离的变化,通过对不同震源引入不同的虚拟界面,同时对多个地震的波形记录进行反演。探讨了观测误差对反演结果的影响。对理论记录的反演表明,用遗传算法研究上地幔速度结构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0.
This paper focuses on a borehole, Xichen-1 well, drilled on the Chenhang Island, Xisha Island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Mineralogical, petrographic, stable isotopic and minor-element data from the Holocene to Pleistocene interval (0–179 m ) in the Xichen-1 well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The 400-m-long core is divisible into four mineralogical facies: a high-Mg calcitic aragonite facies (0–16.91 m, Holocene), an aragonitic low- Mg calcite facies (16.91–30.60 m, Late Pleistocene), a low- Mg calcitic facies (30.60–179 m, Middle-Early Pleistocene) and a low- Mg calcitic and dolomitic facies (179–400 m, Early Pleistocene–Late Miocene). The Holocene section has much higher whole-rock δ18O and δ13C values and Mg and Sr content than the non-dolomitized Pleistocene limestones (16.91–179 m). The 16.91–165 m interval is characterized by a relatively invariant oxygen isotopic composition and very heterogeneous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Between 165 and 179 m, there is a positively correlated increase of whole-rock δ18O and δ18C with depth, and Mg content also shows a gradual increase with depth. Petrographic data demonstrate that the Pleistocene reef sequence has been extensively affected by meteoric waters. We conclude that the Late Pleistocene section (16.91–30.60 m) and the Middle-Early Pleistocene section (30.60–165 m) have suffered incomplete and complete meteoric diagenesis, respectively, and that the Early Pleistocene interval (165–179 m) was diagenetically altered in a meteoric–marine mixing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