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82篇
  免费   877篇
  国内免费   1069篇
测绘学   318篇
大气科学   722篇
地球物理   1196篇
地质学   2231篇
海洋学   555篇
天文学   263篇
综合类   462篇
自然地理   481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269篇
  2021年   275篇
  2020年   244篇
  2019年   277篇
  2018年   247篇
  2017年   263篇
  2016年   266篇
  2015年   245篇
  2014年   266篇
  2013年   268篇
  2012年   281篇
  2011年   262篇
  2010年   257篇
  2009年   224篇
  2008年   205篇
  2007年   205篇
  2006年   188篇
  2005年   137篇
  2004年   121篇
  2003年   125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129篇
  2000年   145篇
  1999年   156篇
  1998年   136篇
  1997年   130篇
  1996年   115篇
  1995年   109篇
  1994年   98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77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58年   10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研究地震灾害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类.人类与周围的环境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这个系统即生态系统.截止目前地震灾害的研究还局限在直观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尚未涉及地震对生态系统的灾害影响,从而也未注意地震给人类带来的间接、众多、较长期的灾害影响.要真正保护人类免受地震灾害,就需要研究认识生态系统地震灾害.以人类为核心,按照构成生态系统的主体和环境因子的不同,可将生态系统由内向外、逐层包容地划分成社会生态系统、环境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类型.  相似文献   
132.
Introduction Both Sichuan and Yunnan are provinces with more earthquakes. Based on catalogue of strong earthquakes in China compiled by the Prediction Department of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there are 639 M5.0 earthquakes during 26 B.C.~A.D. 2001. Among them, 475 are M=5.0~5.9 events, 124 are M=6.0~6.9 events, 39 are M=7.0~7.9 events, and one is M=8 event occurred in Sichuan and Yunnan area. Here is one of the areas where seismic activities are most active in China. Sichuan-Yun…  相似文献   
133.
瞬变电磁法在煤矿水害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煤层附近的富水区(带)严重威胁着煤矿的生产安全,探明地下煤层附近富水区的赋存和断层、裂隙的发育情况,可以有效地指导煤矿水害的防治工作。对于含水地层及富水区,瞬变电磁法在多测道剖面上具有典型响应特征,据此可以查明地下水分布情况。在山东某煤田和河南某矿,应用瞬变电磁勘探,准确地查明了煤层顶底板富水区。.  相似文献   
134.
地质雷达在隧道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隧道施工完成后用常规方法很难对衬砌质量做出系统评价,地质雷达利用超高频脉冲电磁波探测目标介质的介电常数,很容易掌握砼衬砌结构的厚度、衬砌周围回填及空隙情况,围岩断层裂隙构造情况等,为工程技术评价提供依据。文章以实例,介绍了利用地质雷达对隧道进行检测所使用的仪器、工作参数及地质雷达资料处理解释步骤,并通过对几幅典型雷达图像进行分析介绍了不同异常结构在雷达剖面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5.
龙凡  韩天成 《地下水》2004,26(1):43-47
本文通过联剖、电测深、磁法和测温法等综合工作成果,分析、推断出汤上屯热水构造的产状、性质和热水出露条件,圈定出了热水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36.
Lijiang-Daju fault, the seismogenic fault of the 1996 Lijiang M=7.0 earthquake, can be divided into Lijiang-Yuhu segment in the south and Yuhu-Daju segment in the north. The two segments show clear difference in geological tectonics, but have the similar dynamic features. Both normal dip-slip and sinistral strike-slip coexist on the fault plane. This kind of movement start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Quaternary (2.4~2.5 Ma B.P.). As to the tectonic types, the detachment fault with low angle was developed in the Early Pleistocene and the normal fault with high angle only after the Mid-Pleistocene (0.8 Ma B.P.). Based on th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s of gullies and the vertical variance of planation surfaces cross the Lijiang-Daju fault at east piedmont of Yulong-Haba range, the averag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lip rates are calculated. They are 0.84 mm/a and 0.70 mm/a since the Quaternary and 1.56 mm/a and 1.69 mm/a since the Mid-Pleistocene. The movements of the nearly N-S-trending Lijiang-Daju fault are controlled not only by the regional stress field, but also by the variant movement between the Yulong-Haba range and Lijiang basin. The two kinds of dynamic processes for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otectonic environment of occurring the 1996 Lijiang earthquake.  相似文献   
137.
Since the 1980s, one of the important progresses in the study of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is marked by findings of numerous ophiolite zones[1—4]. On the basis of the former orogenic models of the Paleozoic colli-sional orogeny[1,5,6] and the Mesozoic collision[7—9], another orogenic evolution model from the Paleozoic subduction-collision along the Shangdan suture to the Mesozoic final collision orogeny along the Mianle suture[3,10], including the relicts of the Jining orogeny, has been pr…  相似文献   
138.
本文采用Lorenz(1960)系统,在只考虑初始误差及观测误差而不考虑模式误差的情况下,利用扩展卡尔曼滤波(Extended Kalman Filter)数据同化方法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数值试验的结果表明:扩展卡尔曼滤波数据同化方法对系统状态的估计有较好的改善作用,能有效的抑制估计误差的增长;加大观测频率,可以进一步改善数据同化的效果,使估计误差进一步减小;由于模式误差的存在,系统的不稳定能量会不断的累积,出现了估计误差的异常增长和计算的不连续现象,在模式预报方程中的均值演变方程加人二阶偏差纠错项,对控制估计误差的异常增长,进一步改善数据同化的效果有较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39.
重点应用雷达回波资料结合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 ,综合分析了 50 0hPa中尺度切变与陕北南部地区对流阵性降水形成、发展条件 ,指出了 50 0hPa不同的中尺度切变与有利的环境合理配置 ,是导致对流云团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同特征环境风切变配置与对流单体的发展趋势、强度变化、移动和合并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40.
从赋矿岩系岩石类型的多样性论羊拉铜矿的成因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工作,将羊拉铜矿床按矿石的矿物成分和组构分出9种类型,包括矽卡岩型、大理岩型、砂板岩型、角岩型、凝灰质流纹岩型、玄武岩-辉绿岩型、花岗质碎裂岩-花岗斑岩型、安山岩型和绢英岩型。矽卡岩型矿石是构成矿体的最主要矿石类型,但在不同矿段可由碳酸盐岩(里农)和凝灰质火山岩(贝吾)两种原岩形成。矿体在赋矿岩系中有3种产出形态:顺层呈层状.似层状;沿花岗岩与沉积岩接触面呈透镜状;贯穿岩体和沉积岩呈大脉状。它们均与后期构造密切相关,矿体无确定的顶、底板岩石,围岩蚀变以矿体为中心呈环带状分布。研究表明,矿床相对赋矿岩系显示出明显的后成性,属于印支期花岗岩-花岗斑岩与古生代混杂岩通过强烈的接触交代作用形成的矽卡岩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