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65篇
  免费   2135篇
  国内免费   2778篇
测绘学   817篇
大气科学   2102篇
地球物理   2505篇
地质学   5788篇
海洋学   1186篇
天文学   568篇
综合类   1121篇
自然地理   1391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94篇
  2022年   484篇
  2021年   581篇
  2020年   486篇
  2019年   534篇
  2018年   651篇
  2017年   590篇
  2016年   627篇
  2015年   589篇
  2014年   616篇
  2013年   662篇
  2012年   568篇
  2011年   620篇
  2010年   673篇
  2009年   619篇
  2008年   618篇
  2007年   602篇
  2006年   425篇
  2005年   438篇
  2004年   371篇
  2003年   337篇
  2002年   341篇
  2001年   388篇
  2000年   351篇
  1999年   422篇
  1998年   376篇
  1997年   382篇
  1996年   314篇
  1995年   256篇
  1994年   222篇
  1993年   215篇
  1992年   191篇
  1991年   122篇
  1990年   104篇
  1989年   99篇
  1988年   98篇
  1987年   44篇
  1986年   50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26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8篇
  1975年   6篇
  1958年   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41.
The SSQ-1 Digital Tape Recording Horizontal Pendulum Tiltmeter is an instrument of high sensitivity to detect the changes of ground tilt. It uses a quartz horizontal pendulum held by Z?llner bifilar suspension to sense vertical displacement, the eddy-current transducer on the pendulum converts its displacements into electric signals. Then a microcomputer is used for data acquisition and printing as well as digit tape recording. And at the same time, a filtering pen recorder is used for visible recording. The scale value of the instrument is calibrated by computer using the known tilt angle of the bulging plate — mercury cup. The scale value is 0.3–0.5 m(″)/mV. The following are the testing results for the earth tide observation obtained from the east-west component at Baijiatan Seismic Station, Beijing: r(O1): 0.6490±0.0179 α(O1): −3.83°±1.58° r(K1): 0.8049±0.0128 α(K1): 1.40°±0.90° r(M2): 0.6699±0.0040 α(M2): −0.27°±0.34° r(S2): 0.7316±0.0075 α(S2): 2.83°±0.58° r(M3): 0.8497±0.0964 α(M3): 1.61°±6.51°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is paper appeared in the Chinese edition ofActa Seismologica Sinica,15, 353–359, 1993. In this work also participated Mr. Huai-Wen PAN and Wei-Jin ZHANG. And we here give special thanks to Yun-Zao XI, Qin-Wen XI, Bo-Xong TANG, Yi-Hui CHEN and An-Xu WU for their kind help in the development and test of the instrument. This paper is translated by Mr. Zhong ZHENG.  相似文献   
942.
花岗岩—绿岩型金矿田的找矿模型地质上是富镁铁质绿岩、韧性剪切带与重熔岩体的三体一位;物探上位于航磁高背景场的负磁异常带边缘,矿田晕分散流异常规模大、强度高,有明显的浓集中心。隐伏矿床、盲矿体的找矿模型地质上是韧性剪切带、退变质带及脆性断裂带的三体一位;物探上呈现高极化率、低电阻、位于磁异常边缘的“一高一低一边”模型;化探原生晕上呈现As、sb、F、Ag、Bi、W的找矿模型。  相似文献   
943.
顺托果勒低隆及邻区加里东中期运动面的结构特征、区域分布规律及其构造性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运用钻井资料分析、地震资料解释等对研究区加里东中期运动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加里东中期3个幕次的构造运动导致3个运动面的形成:Ⅰ幕运动面由塔中地区的O3l/前O3l角度不整合面、顺托果勒到塔北地区的O3q/O2yj平行不整合面组成,Ⅱ幕运动面为O3s (或O3qr)与下伏碳酸盐岩构成的同构造沉积超覆型角度不整合面,Ⅲ幕运动面为S/O角度不整合面,在隆起区存在显著的构造削截特征。2)3个运动面的结构特征和差异分布规律具有明确的构造指示意义:Ⅰ幕、Ⅲ幕运动面属于典型的构造成因不整合面,形成于周缘洋盆关闭、陆块碰撞造山时期;Ⅱ幕运动面的形成则受到早期构造格局、全球海平面上升及盆地南缘碰撞造山作用的综合控制。3)顺北、顺南地区地震剖面中存在沿鹰四段顶面以下顺层规律分布的“串珠”反射,推测属于准同生岩溶洞穴。  相似文献   
944.
贺兰山构造带及邻区形成演化经历有多期叠加改造和多个伸展—聚敛旋回构造运动,形成了区域内多套构造—地层层序,因此,开展贺兰山构造带构造—地层层序及构造演化研究对深入理解其地质结构和油气勘探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综合利用野外调查、地震数据和1:50 000区域地质资料,采用野外实地调查和地震剖面精细解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区域不整合面的分布特征和规律进行详尽分析研究,根据区域不整合面的发育特征,建立区域地层年代格架,划分构造—地层层序,进而对盆地演化阶段进行探讨。研究表明,研究区自下至上发育Pt2Ch-Jx/Pt1、∈1/An∈、C2/O、T/P、J1-2/An J、K1/An K1、E3q—N/AnE,据此将研究区垂向上划为7个构造—地层层序:基底构造层、中元古界构造层、震旦系—奥陶系构造层、石炭系—三叠系构造层、侏罗系构造层、下白垩统构造层、新生界构造层。贺兰山构造带构造演化经历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陆缘盆地坳陷—裂谷演化阶段;晚古生代—中三叠世陆相盆地坳陷沉积阶段;晚三叠世局部伸展;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大规模逆冲推覆阶段,普遍发育多条大型北东向逆冲断裂;始新世开始进入盆—岭构造形成阶段。  相似文献   
945.
侏罗系是四棵树凹陷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进一步查明侏罗系油气来源,落实生烃中心,对今后勘探选区选带十分重要。本文在对侏罗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以及埋藏史和生烃潜力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原油分类、油源对比及油气运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主要发育湖相泥岩和河沼—三角洲相煤系两类烃源岩,有机质类型较好,丰度较高,主体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局部演化程度高,生气潜力大;八道湾组具晚期快速埋藏生烃特点,四棵树凹陷主体以生油为主;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及其指纹对比发现,中侏罗统头屯河组含A、B两类原油,A类原油主要源自八道湾组中段湖相泥岩,生油母质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B类原油的生油母质主要为高等植物,应主要来自八道湾组上、下段煤系地层;据三环萜烷/五环三萜烷和重排甾烷/规则甾烷反映出的运移效应推断,卡因迪克构造带以南至西湖构造之间存在八道湾组烃源岩的生油中心,是卡6井区和西湖1井头屯河组原油的主要供烃区,该区域是今后侏罗系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946.
位于南海北缘的珠江口盆地深水区作为我国海洋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本文利用钻井地热测量数据分析了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现今地温场及岩石圈热结构特征,通过古温标反演和拉张盆地模型正演相结合的方法定量揭示了白云凹陷新生代以来的热史,总结了不同地热地质条件对油气生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盆地大地热流分布特征具有北低南高的特点,同时具有“热幔冷壳”的特征。珠江口盆地深水区始新世以来经历了两期拉张过程,第一期(47.8~33.9 Ma)拉张自始新世发生,拉张强度较大,凹陷中心基底热流快速上升至~82 mW/m2;第二期(23~13.8 Ma)拉张发生于中新世,此次拉张在白云凹陷南部更强烈,白云凹陷主体在 13.8 Ma达到最高古基底热流,此后进入热沉降阶段,基底热流值一直缓慢下降。磷灰石裂变径迹、磷灰石(U-Th)/He及锆石(U-Th)/He联合反演给出了最高古地温在13.8 Ma附近达到,后期温度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947.
利用“闭环检测”思想检测和修正系统测量累积误差,是工程科学中的常用和有效手段。本文指出了北斗三号系统全球星间链路中所存在的有利闭环条件,并提出一种利用其进行闭合残差检测与分析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闭合残差整网平差模型,实现了对北斗三号卫星星间相对钟差的误差修正。基于在轨实测数据的计算表明,北斗三号系统全球星间链路中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常数性或周期性非零闭合残差。通过对星间链路闭环残差的平差修正,基本消除了卫星星间钟差不闭合的现象,减少星间钟差随机噪声30%~50%,有效提高了星间相对钟差测定的精度,有利于提升北斗系统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948.
山西中南部地区地壳深部地球物理场异常与地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山西中南部地区的地壳结构、地球物理场异常和地震活动性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发现:临汾北部和太原南部的灵石、介休一带,仍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今后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949.
地震活动性参数的数理基础、相关性及筛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程万正 《地震学报》1999,21(2):166-174
从各种地震活动性参数的解析表达式入手,分析了诸参数对地震活动强度和频度的依赖性和相关性.一类为区域地震活动性统计参数,文中共分析了17个;另一类为地震活动分布类参数,即时间、空间、震级分布类参数.分布类参数的存在基础及合理性在于其分布模型的适用性.文中对地震时间、空间、震级的自然概率分布、泊松分布、威布尔(Weibull)分布和分形的解析式进行了形式类比和分析,并以实例说明.对余震序列衰减系数P值、H值、震群序列U值、F值和熵值K也作了初步评价,并给出了评价地震活动性参数之间相关性的另一途径,即分析计算输出时序曲线之间的关联度.文中推荐相似性关联度RY1Y2和相对变化斜率关联度GY1Y2作判定量.最后就众多地震活动性参量的筛选与应用提出了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950.
程万正 《地震学报》1999,21(2):214-217
当岩体内部含有微观或宏观裂隙时便认为受到损伤(Damage).因为这些内部的裂隙并不总是能简化为一个或数个宏观裂纹,尤其在疲劳和蠕变条件下,宏观断裂前往往在薄弱区出现许多微观裂隙,或存在一个“损伤区”.近年将这类微观裂隙的力学作用理解为连续变量场或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