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1篇
  免费   261篇
  国内免费   213篇
测绘学   157篇
大气科学   124篇
地球物理   249篇
地质学   456篇
海洋学   117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73篇
自然地理   9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A personal computer processing system for simulation of earthquake seismogeny,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is given in this paper. It can automatically process the discontinuous events such as earthquake occurrence during computation. The program can be paused when you want to display the computation results. After you analyze these graphical results the simulation process can be continued.  相似文献   
152.
用青海柴达木盆地的盐湖卤水为原料,经浓缩后用水热法直接合成球形纳米硅酸镁锂,此方法充分利用了盐湖资源,无需镁锂分离。同时对样品进行了X-ray、TEM表征、计算了比表面积和粒径。  相似文献   
153.
基于阿拉斯加湾(Gulf of Alaska, GOA)2002—2020年的Argo浮标数据,本研究分析了该海湾逆温现象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其年际变化与水体垂向位温异常的联系。结果显示,阿拉斯加湾逆温现象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化。空间上,逆温幅度(ΔT)在湾北部最大,湾东南部次之,湾西南部最弱。逆温厚度(ΔD)在湾西南部最厚,湾北部和东南部依次变薄。在季节尺度上,湾北部逆温现象的季节变化最明显,冬季ΔT最大和ΔD最厚,随季节性的加热和混合作用,ΔT持续减弱,ΔD不断变薄。在湾东南部,ΔT分别在3月和9月具有0.46、0.40 ℃的峰值;ΔD在整个海湾中最薄,冬季最大为44 m,而秋季最小仅为23 m。在湾西南部,ΔT介于0.24~0.33 ℃之间,分别于4月和10月具有0.31、0.33 ℃的峰值;ΔD冬季最大超过100 m,秋季最薄约为57 m。年际变化上,ΔT在2002、2007—2009、2012、2017年表现为正异常,但在2003—2005、2010、2013—2016、2018—2020年表现为负异常;ΔD在2002、2007—2008、2012、2017—2020年主要偏厚,在2003—2006、2015—2016年偏薄。湾北部和东南部ΔT和ΔD的年际变化较为一致,但两者在西南部并没有明显的联系。ΔT和ΔD年际变化与水体垂向位温异常有密切联系。当水体位温具有冷(暖)异常时,整个海湾ΔT往往具有正(负)异常,湾北部和东南部ΔD趋于偏厚(薄),但湾西南部ΔD趋于偏薄(厚)。  相似文献   
154.
将参数化建模的方法引入减震结构的分析与设计中,通过预设目标和迭代优化计算,以天水市某高层住宅消能减震结构为例,寻找最优的阻尼器布置方案。为评估和验证该消能减震结构的抗震性能,分别采用Perform 3D和ETABS等软件分析结构在多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小震作用下,消能减震结构的楼层位移、层间位移角、楼层弯矩及楼层剪力均减小6.5%以上,达到了设计要求;大震作用下,结构框架柱、框架梁、剪力墙和阻尼器能够满足既定的性能要求,层间位移角满足规范限值,能够达到“大震不倒”的设计目标,研究结果为实际工程预设减震目标和阻尼器优化布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5.
非离子聚合物稳定水敏岩层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敏岩层机械破碎出露的新鲜岩面遇水侵蚀产生软化或泥化现象,致使孔(槽)壁变形量增大而失稳。实验表明,低聚合度、非离子型、结晶性好的高分子聚合物无固相稳定液,能以较快的竞争吸附速度在岩石的内、外表面产生渗析胶结和吸附胶结,并在不可逆的作用力下成膜,因而能抑制由水引起的岩石软化、泥化和崩解,可用以解决使用各类泥浆自由水滤失量大且泥皮易脱落而造成的孔(槽)壁坍塌问题。   相似文献   
156.
综合已经在红外异常提取中应用的涡度和RST(Robust Satellite Technique)算法优点,提出了红外异常指数算法.并基于长时间尺度的中国静止卫星FY-2D和美国极轨卫星NOAA长波辐射数据,应用RST和异常指数算法,分别对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_s8.1和5月12日M_s7.5地震前后卫星长波辐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开展了多轨道、多时空分辨率长波辐射同步地震热红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运用RST算法,两次地震前后,未能在震中周围发现明显的长波辐射异常.运用异常指数算法:(1)对于NOAA卫星,4月15日在M_s8.1地震震中以西出现热红外异常,到4月24日震中以西约100 km处出现异常最大值,随后逐渐消失.5月10日在M_s7.5地震震中以东约200 km发现异常;(2)在NOAA卫星长波辐射异常发现最大值当日,采用FY-2D卫星每3 h的数据分析可发现红外异常的动态演化过程,弥补NOAA卫星分辨率不足.以上结果为利用多轨道卫星监测地震热辐射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7.
海底可控源电磁接收机及其水合物勘查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可控源电磁法在国外已成为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的有效手段之一.为实现我国海域深水条件下水合物的海洋可控源电磁探测,本文从方法原理出发,采用低功耗嵌入式控制、前端低噪声斩波放大、高精度时间同步和水声通讯等技术,设计并开发了由承压舱、玻璃浮球、采集电路、电场与磁场传感器、姿态测量装置、声学释放器、USBL定位信标、测量臂、水泥块等部件组成的海底可控源电磁接收机,实现了海洋微弱电磁场信号的高精度采集.海底可控源电磁接收机具有高可靠性、低噪声、低功耗和低时漂的特点.利用研制的海底可控源电磁接收机,在琼东南海域进行水合物勘查,采集得到了可靠的人工源电磁场数据.通过数据处理及反演,获得了研究区海底的电阻率模型,结合地震资料,对高阻异常体进行推断解释,其结果为天然气水合物钻探井位布置提供了电性依据.  相似文献   
158.
橡胶砂作为一种廉价环保的土工材料,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关于其力学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弯曲–伸缩元法对橡胶砂进行了剪切波和压缩波联合测试,分别采用离散频率扫描法和初达波法确定了剪切波和压缩波的传播时间,进而得到其弹性动力学参数:初始剪切模量、侧限模量和泊松比,分析了橡胶含量和围压对橡胶砂弹性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样围压下,随着橡胶含量的增加,橡胶砂初始剪切模量和侧限模量逐渐减小,初始泊松比逐渐增大;在同样橡胶含量下,随着围压的增大,橡胶砂初始剪切模量和侧限模量逐渐增大,初始泊松比逐渐减小。最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两种因素耦合效应的分析以及相关力学机制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9.
升降轨干涉测量可以更好地反映地震同震形变场特征。利用欧空局ASAR数据通过二轨法差分干涉测量提取了新疆于田县Ms 7.3级地震升降轨同震形变场信息。结果显示:升轨同震形变场最大视线向(LOS)隆升形变量约+13.3 cm,沉降形变量约-83.9 cm;降轨同震形变场最大LOS向隆升形变量约+36.5 cm,沉降形变量约-66.5 cm。于田地震以NNE向正断层破裂为主,并伴随左旋走滑运动,西北盘为正断层破裂的上盘(沉降盘),东南盘为正断层破裂的下盘(隆升盘)。升降轨同震形变场存在一定差异,但其变化趋势与特征非常相似,其差异主要是由于两种不同观测模式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0.
将多期切叠河道砂体归类合并,建立一个“垂向连续,横向联通的表外砂岩空间体”(其中砂岩间夹层厚度≤0.4 m)的自然层概念来控制多期河道复合切叠厚砂体。以北一匹断东萄一组1-4小层为例,利用自然层间砂体厚度、切叠程度、测井曲线形态、相叠加类型及砂体叠加期次将自然层分为5类;再依据砂体间切叠位置、切叠程度和切叠形态的差异建立自然层剖面表征方法;依据砂体叠加期次,建立自然层在平面上表征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