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03篇
  免费   2178篇
  国内免费   3021篇
测绘学   1383篇
大气科学   1672篇
地球物理   2453篇
地质学   5856篇
海洋学   1914篇
天文学   418篇
综合类   1019篇
自然地理   1287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85篇
  2022年   534篇
  2021年   609篇
  2020年   486篇
  2019年   574篇
  2018年   607篇
  2017年   597篇
  2016年   640篇
  2015年   673篇
  2014年   666篇
  2013年   789篇
  2012年   857篇
  2011年   866篇
  2010年   892篇
  2009年   815篇
  2008年   840篇
  2007年   713篇
  2006年   653篇
  2005年   568篇
  2004年   431篇
  2003年   385篇
  2002年   408篇
  2001年   382篇
  2000年   355篇
  1999年   269篇
  1998年   205篇
  1997年   167篇
  1996年   127篇
  1995年   134篇
  1994年   92篇
  1993年   87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3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6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灵山岛浅海岩礁区底栖生物的群落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海岩礁环境系高生产力区,在中、高纬度海域中,由大型海藻和大叶藻(Zosteramarina)所构成的初级生产力常为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数倍(Miller et al.,1971)。同时,此种环境又是以大型藻类或有机碎屑为食物的珍贵海产品鲍鱼(Haliotis)、刺参(Stichopus)、海胆(Strongylocentrotus)等的栖息场所和采捕作业区;还是一些优质鱼类星鳗( Astroconger myriaster)、鲈(Lateolobrax japonicus)等的藏匿场所和游钓渔业的渔场;重要经济藻类石花菜(Gelidium)等也在此环境中定着、生长。所以,浅海岩礁的资源开发前景很好。为了促进上述珍贵海产品的增、养殖生产和发展游钓渔业,有必要对浅海岩礁底栖生物群落的结构、功能进行系统研究,以便为岩礁区的资源开发和海岸带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此,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在1987年初步调查的基础上,1992年以灵山岛为点,对水下岩礁环境和生物群落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本文主要分析浅海岩礁底栖生物的群落特点。  相似文献   
102.
灰色关联分析法在海洋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原理,说明了其评价步骤。以青岛某海区海水水质评价为例阐明了该方法在海洋环境评价中的应用,并将评价结果与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加以比较,结果表明,两种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有着较明显的差别,分析了原因。本文还提出了海水污染防治措施,为海洋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3.
黄海北部降水中氟的浓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董峻  王剑  吕翔  张经 《海洋科学》1993,17(3):43-47
1988~1992年连续采集了黄海西北部的大气降水,分析样品中的氟而得到的80多个数据显示出大气降水中氟的平均浓度低于中国北方主要河流的氟平均浓度。在冬季,氟的浓度较其他季节高,这可能和降雨量减少以及人为因素等密切相关。目前还难以估算出人为因素对氟在降水中化学行为的影响程度,但数据显示出人口密集地区降水中氟的浓度明显高于人口稀疏的自然地带。  相似文献   
104.
人工养虾池生态系统结构特点及其控制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崔玉珩 《海洋科学》1994,18(2):64-65
为养殖对虾而修筑的大大小小的养虾池都是一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在池内生态条件适于对虾正常要求的情况下,对虾可以在其中生存、生长。如果生态条件逐步恶化,非但影响对虾的正常生活、生长,严重时甚至导致全部对虾死亡。粗放式的养殖,其影响也相对小些,高密度养殖情况下潜在的危险较大,对养殖池的环境状况要特别注意。l人工养虾生态系统的基本特点1·1人工养殖池是一个结构简单的生态系统。在池内除放养的对虾(有时混养贝类等)外自然存在的生物通常是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食物链大体上是二个层次(对虾靠投饵喂养例外)。养虾池…  相似文献   
105.
黄海、东海底栖生物的生态特点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黄海和东海,连同渤海,是面积广阔的陆缘海,绝大部分区域的深度不超过160m,超过200m的深水区范围很小,东海平均深度370m,黄海平均深度44m ,渤海只有18m。黄海、东海的海底地形、海流系统和水团结构都相当复杂。强大的高温高盐黑潮暖流水和以长江为主体的低盐冲淡水占主导地位。北部的黄海冷水则是在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夏季低温水团,而台湾暖流和黄海暖流对局部海域水文状况也有一定的影响。它们的存在及其相互作用决定了黄海和东海海域的底栖动物区系性质。此外,海底沉积物结构类型及其理化性质对底栖动物的组成和分布也有相当大的影响,不同种的分布式样明显地反映了粗、细、软、硬底质的分布轮廓;而有些底内动物的活动又对沉积物的物理纹层和化学特点产生一定的影响。 黄海、东海底栖动物种类很多,有的种数量很大,不少种(虾类)是具有经济价值的渔业捕捞对象,或是经济鱼虾的天然饵料,有些又可作为水团、海流的指示种,与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海洋生物科学的发展有密切关系。本文根据多年调查资料,系统反映中国东部近海大型底栖动物的概貌和生态特点,内容包括种类和群落组成、分布及其与水文和沉积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6.
本文应用海洋围隔生态实验研究了浮游植物对石油烃污染物生物富集动力学过程 ,提出了“水相差法”测定海洋浮游植物体内石油烃浓度 ,以及包括石油烃挥发和生物生长等影响因素的石油烃生物富集动力学模型 ,并利用非线性拟合技术得到了海洋浮游植物对 0 #柴油 WAF中正构烷烃的生物富集动力学参数 kup,kel和 BCFPOC,结果与 Kováts色谱保留指数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与利用生物分析平衡法测定的文献数据基本一致。本模型及实验方法简便可靠 ,可在现场实验中广泛应用 ,得到的动力学参数应用于多介质环境模型和生态动力学模型 ,用以研究石油烃污染物中正构烷烃在海洋环境中的迁移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7.
Dinoflagellate cysts in recent marine sediment from Guangxi, Chin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otal of 33 species of dinoflagellate cysts were discovered from surface sediment in the searegion of Guangxi, among them 12 cyst types (Diplopsalopsis sp.1, D. sp. 2, D. sp. 3, Cochlodinium sp., Protoperidinium sp. 1, P. sp. 2, P. compressum , Scrippsiella sp. 1, S. sp. 2, Alexandrium sp. 1, A. sp. 2, A. sp. 3) were first reported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one cyst type (Cochlodinium sp.) was first reported in the world. Scrippsiella trochoidea is the dominant species in this area, accounting for 45% of all the cysts. There are 2 cysts of toxic dinoflagellate (Alexandrium tamarensis and Gymnodinium catenatum). But there is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cyst number and grain size distribution.  相似文献   
108.
不同氮源对微小亚历山大藻生长和毒素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尿素、氯化铵、酵母浸出粉和硝酸钠等氮源对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生长及毒素产生的影响研究,分析了微小亚历山大藻对不同氮源利用状况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氮饥饿条件下,加入硝酸钠和酵母浸出粉能显著促进微小亚历山大藻的生长;高浓度的氯化铵在加入后对微小亚历山大藻有一定的毒性效应,表现为生长停滞,但毒性效应在5 d后消失,并得到与添加硝酸钠及酵母浸出粉相似的增长速率0.21 d-1;添加尿素对微小亚历山大藻的生长没有显著促进作用.在四种氮源中,尿素对微小亚历山大藻毒素产生的刺激作用也最弱,在稳定期每个细胞藻细胞毒素含量维持在6.00~8.00 fmol;添加硝酸钠、氯化铵和酵母浸出粉的藻细胞在稳定期毒素含量分别达到11.85,12.86和14.64 fmol.硝酸钠和氯化铵刺激藻毒素产生的效果比酵母浸出粉更为直接.四种含氮营养盐对微小亚历山大藻毒素组成的影响都很小.  相似文献   
109.
The fragments of 350 bp in 28S rRNA from the closely related monogenea of trematoda, Neobenedenia girellae and N. melleni are obtain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mplified using a couple of special primers and then sequenc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arison of 28S rRNA sequences, with only a base varying in 337 bp accounting for 0.3% genetic difference, from the relative species N. girellae and N. melleni parasitized on the different fishes in different farms displays that they possess a very high genetic similarity of 99.7%, higher than that of 99.41% for the single species N. melleni sampled in different areas, and the intraspecific divergence of N.melleni is 0.59%. Meanwhile, the interspecific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Neobenedenia and three Benedenia (i.e., B. lutjani, B. rohdei and B. seriolae) range from 2.08% tol 1.73%. In addition, UPGMA and MP molecular phylogenetic trees are constructed and proved to be consistent with each other. Though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sults of genetic diversity for the two Neobenedenia show a high similarity, whether they belong to a single species or not are still undefined, and the more genes of them should be further investigat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systematical and detailed morphological study.  相似文献   
110.
南海表层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系统描述钙质超微化石在南海表层沉积中的分布特征,对遍布南海的175个样品进行了实验分析。发现不同地区钙质超微化石绝对丰度相差很大,从0—3.8×1010个.g-1不等。平面上将钙质超微化石丰度分为3个区。共鉴定出钙质超微化石21属28种,以Emiliania huxleyi、Florisphaera profunda和Gephyrocapsa oceanica为优势种,其中Florisphaera profunda占据绝对优势。南海钙质超微化石分布具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14°N线南北两边钙质超微化石的分布存在差异;二是南海钙质超微化石丰度以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两片海域为最高,并有东北-西南走向的分布趋势。对影响钙质超微化石分布的水深、上升流与营养盐、陆源物质稀释作用、碳酸盐溶解作用等因素作了讨论,并根据钙质超微化石随水深的变化推测南海碳酸盐补偿深度应在4 000m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