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71篇
  免费   2089篇
  国内免费   2725篇
测绘学   1322篇
大气科学   1566篇
地球物理   2164篇
地质学   5201篇
海洋学   1781篇
天文学   411篇
综合类   863篇
自然地理   1177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62篇
  2022年   501篇
  2021年   524篇
  2020年   433篇
  2019年   537篇
  2018年   536篇
  2017年   556篇
  2016年   572篇
  2015年   590篇
  2014年   575篇
  2013年   734篇
  2012年   799篇
  2011年   800篇
  2010年   804篇
  2009年   752篇
  2008年   793篇
  2007年   668篇
  2006年   599篇
  2005年   538篇
  2004年   400篇
  2003年   355篇
  2002年   389篇
  2001年   355篇
  2000年   320篇
  1999年   228篇
  1998年   169篇
  1997年   135篇
  1996年   105篇
  1995年   89篇
  1994年   75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6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以克隆获得的可口革囊星虫(Phasolosma esculenta)、枝吻纽虫(Dendrorhynchus zhejiangensis)、泥蚶(Tegillarca granosa)、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和白肛海地瓜(Acaudina leucoprocta)6种无脊椎动物的铁结合蛋白基因为基础, 通过NCBI检索下载相应的氨基酸序列, 采用SingalP程序查找信号肽, 用TMHMM程序搜寻预测跨膜区, 采用Clustal W程序多序列比对, 构建进化树。对其编码蛋白的信号肽、跨膜区以及磷酸化位点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6种动物的铁结合蛋白都没有信号肽, 也无跨膜区, 不可能是膜上的受体或定位于膜上, 均为胞外蛋白。泥蚶的ferritin有4个磷酸化位点, 仿刺参ferritin有10个, 枝吻纽虫有8个, 白肛海地瓜有9个, 可口革囊星虫和缢蛏的ferritin未搜寻到磷酸化位点。6种铁结合蛋白的疏水性有一定的差异, 最大值在1.0—1.6之间, 最小值在?3.3—?2.8之间。可口革囊星虫和仿刺参的铁结合区域特征序列完全相同, 与文昌鱼、缢蛏、泥蚶、牡蛎、盘鲍有2个氨基酸差异, 与人、小家鼠和叉尾有1个氨基酸差异。  相似文献   
962.
临沂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介绍了临沂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及预报产品的释用和模式系统应用雷达资料情况,并对2005年6~10月的业务运行结果进行了检验,对小雨和中雨预报效果较好,TS评分较高,对夜间温度预报平均值绝对误差在1.52~2.52℃之间,平均均方根误差在2.01~2.93℃之间。该系统降水预报质量较高,气温预报误差小,准确率高,对定时、定点、定量的精细化预报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应用自主开发的SDAF软件包,对系统的预报产品进行释用,研制了暴雨、空气质量、极端气温、干热风等预报方法。将多普勒雷达回波强度加入模式,改变模式水汽场,明显改进了预报。对径向速度反演降水系统内部风场进入中尺度模式进行了初步试验,得出了一些有益结论。  相似文献   
963.
In the subduction complex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western China, massive blueschist is cross-cut by an eclogite-facies major fluid conduit surrounded by a reaction zone which is mainly composed of omphacite and garnet. Petrological as well as geochemical evidence suggest that formation of the vein and the eclogitic selvage around the vein was caused by fluid infiltration under peak metamorphic conditions of 21 ± 1.5 kbar and 510 ± 30 °C. The combination of whole-rock with mineral trace-element data as well as mass-balance calculations indicate that substantial differences exist between the unaltered host rock and the part of the system which was altered by fluid-rock interaction. These differences include: (1) depletion of mainly large-ion lithophile elements (LILE) and Li of up to 60% relative to their concentrations in the unaltered host rock; (2) an extreme enrichment of CaO (∼115%), Sr and Pb (>300%) in the altered parts of the vein-wall-rock system; (3) redistribution of heavy rare earth elements (HREE) from partly replaced rutile and recrystallized titanite in the blueschist-eclogite transition zone into newly grown garnet rims in the eclogitic selvage around the vein; (4) transformation of high Nb/Ta rutile into low Nb/Ta titanite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preferred mobilization of Nb over Ta; and (5) decoupling of Zr and Hf from Nb and Ta; the latter are depleted by ∼30% relative to the unaltered blueschist host rock whereas the former are depleted by only ∼10%. The prerequisit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Ca-poor blueschist (6-7 wt.% CaO) into Ca-rich eclogite (up to 13 wt.% CaO) was the infiltration of a Ca-rich fluid. The release of trace elements can be attributed to partitioning of these elements into the passing fluid phase during dissolution-reprecipitation processes in the course of eclogitization. The reactivity of the precursor mineral assemblage and the chemical gradients between the reacting and passing fluid of the conduit are mainly responsible for trace-element mobilization in the studied samples. The suite of trace elements released upon fluid-induced eclogitization of the reactive wall-rock resembles that in island arc magmas showing strong enrichment of LIL elements, strong depletions in HFS elements and intermediate concentrations of REE.  相似文献   
964.
刘志强  陈宣华  刘刚  周琦  冯军 《地质学报》2010,84(6):927-938
LITHOPROBE是加拿大的国家级地球科学研究计划。选择10个典型剖面,每个都不同程度地代表了加拿大典型的地质特征或具全球意义的重要构造过程。时间上其地质演化跨越了40多亿年漫长的地质年代。通过地震深反射技术为先锋的以及多种不同学科的综合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如证实3.0Ga前即发生与板块构造有关的作用,对古老岩石圈板块碰撞和新地壳形成过程进行了重大修正,揭示了若干大型矿集区的深部控矿构造的反射影像,使加拿大的地球科学研究走到世界的前列,本文拟通过较系统介绍LITHOPROBE,为我国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5.
前言     
  相似文献   
966.
芳烃化合物是烃源岩和原油中非常重要的有机族组分,与饱和烃一样含有丰富的地球化学信息。应用GC-MS能检测到的芳烃化合物可分为常规多环芳烃、含NSO杂环芳烃、芳香甾萜烷及脱羟基维生素E。它们的一些参数可作为母质来源、热成熟度、沉积环境和油气运移判识的有效指标,是饱和烃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补充和佐证,对油气勘探与开发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但生物降解、混源油等因素会影响这些参数的正确性。应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仪(GC×GC-TOF)对生物降解油芳烃中的鼓包化合物UCM(unresolve dcomple xmixtures)进行探索性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也将是今后芳烃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967.
我国西南地区斑岩矿床区域成矿环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对我国西南地区斑岩Cu(-Mo-Au)矿床形成的区域成矿环境进行了总结研究。我国西南地区斑岩矿床,构造上位于全球特提斯斑岩成矿带东段,与青藏高原演化密切相关,形成于青藏高原演化不同阶段。我国西南地区斑岩矿床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古近纪和中新世等4个时期。斑岩矿床形成的区域成矿环境具有多样性,包括俯冲造山岛弧、同碰撞、后碰撞和大陆转换板块边界等四类构造环境。根据斑岩矿床成岩成矿时代和成矿环境,我国西南地区斑岩矿床可划分为义敦-中甸印支期斑岩成矿带、玉龙-马拉松多古近纪斑岩成矿带、丽江-金平古近纪斑岩成矿带、冈底斯古近纪-新近纪斑岩成矿带和班公湖-怒江燕山期斑岩成矿带等五个成矿带。与世界上多数斑岩矿床一样,我国西南地区斑岩矿床与区域深大走滑断裂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分布关系。  相似文献   
968.
速度分析是多波资料处理的核心问题之一,在高精度地震勘探的今天,建立在各向同性假设条件下的速度分析已经不能满足高精度勘探要求。这里以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具有垂直对称轴的横向各向同性(VTI)介质为基础,研究各向异性条件下P波和P~SV转换波旅行时公式,并进一步研究了P波和P~SV转换波速度分析的方法步骤,在此基础上用QT开发出一套各向异性介质多波速度分析的交互处理软件。用该方法及软件对理论资料和实际资料进行处理,取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验证了该方法及软件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69.
顾军  孙刚  彭锐  杨安志 《吉林地质》2010,29(4):35-38
小天平岭铜矿床是燕山期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沿向斜次级褶皱的轴部侵入大理岩、灰岩和安山质火山岩中,在侵入体周围的接触带形成以石榴石为主的矽卡岩型铜矿床。矿床成因符合矽卡岩铜矿的成矿规律,找矿标志明显,具有很大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970.
苏北平原MIS 3阶段海侵事件的沉积记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MIS 3阶段的气候与环境是古气候与古环境研究的热点,该阶段中国沿海地区的海侵过程是沿海平原环境演化的重要事件.根据苏北平原宝应By1钻孔的14C年代结果和沉积特征、微体生物组合特点,确认苏北平原MIS 3阶段存在明显的海侵事件,潮滩与泻湖相沉积层的厚度约7m,深度在By1 孔 19~26m,海相层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典型末次冰盛期的硬粘土层之下,14C年代在距今26~39ka之间,属于MIS 3阶段的沉积,岩芯沉积物的沉积构造以水平的薄层砂质粉砂沉积为主.沉积物中大量的海相有孔虫壳体在研究的岩芯段中是最丰富的;此外,还发现咸水环境下的Sinocytheridea impressa(Brady),Spinileberis pulchra与Spinileberis furuyaensis,Neomonoceratina chenae Zhao,Keijella bisanensis(Okubo)等形类壳体;该段岩芯中的植物残体、碳屑也很丰富,有机质含量丰富,显示比较封闭的弱动力环境,指示了潮滩、泻湖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