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134篇
测绘学   52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43篇
地质学   246篇
海洋学   82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5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海河流域蒸散发时空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蒸散发(ET)是水文能量循环和气候系统的关键环节,研究ET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响应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的驱动机制对于理清流域水资源和气候变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MOD16/ET数据集定量分析了海河流域2000-2014年ET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时序气温降水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定量探索了ET与气候因子的驱动力关系。结果表明:① 海河流域2000-2014年ET表现为较为显著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出北部和南部高、西北部和中东部低的分布特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多年ET呈林地>草地>耕地>其他类型的特征;② 2000-2014年海河流域年均ET波动范围为371.96~441.29 mm/a,多年ET的均值为398.69 mm/a,平均相对变化率为-0.41%,整体呈下降趋势;③ 多年月ET与气温和降水均呈单峰型周期性变化趋势,年内月ET呈单峰变化趋势;④ 春秋两季的ET与降水和气温的相关性明显高于其他季节,ET与气温和降水的平均相关系数是-0.17和0.37,表明降水对于ET的响应程度强于气温;⑤ 驱动分区结果表明海河流域ET受气候因子驱动的主要类型是降水驱动型和降水、气温共同驱动型;⑥ 海河流域耕地ET变化气候因子驱动模式主要是降水、气温共同驱动型;林地、草地的驱动模式主要气温驱动型和降水驱动型,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驱动模式主要是受其他因素驱动。该研究将对海河流域水资源开发管理和区域气候调节起到科学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2.
海洋生态系统净生产力 (net ecosystem production,NEP) 表示总初级生产力 (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 和呼吸作用 (respiration,R) 过程之间的差异,它对碳收支平衡、海洋生态系统营养状态乃至气候变化等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示意义。影响海洋 NEP 的因素有细菌、浮游生物、温度、太阳辐射、海冰融化、水团迁移、富营养有机质排放以及海水酸化等。目前计算 NEP 的方法可分为实验培养测定及数据模型计算两种。溶解氧培养法及同位素标记法等是经典的培养测定方法,但存在误差较大且重现性较差等问题。数据模型计算即借助养分质量平衡、响应面模型、O2/Ar 示踪等方法,通过将现场实测数据和生物地球化学模型结合,进行高时间分辨率的连续性观测,这也是目前测算 NEP 的主流应用手段。然而,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在 NEP 的研究设备、技术、测定方法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今后的研究重点将是建立 NEP 指标与表征海洋环境、气候变化之间的耦合关系以及 NEP 测定方法的改进,这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探索全球变化背景下海洋生态系统响应机制及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3.
长江口外陆架区埋藏古河道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量高分辨率单道地震和浅地层剖面资料显示长江口外的广大海域分布着大量埋藏古河道,据区域浅层地质特征及地震相特征,可把研究区埋藏古河道断面划分为对称、不对称和复式三种类型;河道内充填的沉积物复杂多样;古河道主要存在于晚更新世晚期沉积层中。60个古河道断面串联成长180km的古长江河系以及长64km的古舟山河和长近100km的古钱塘江河两条支流河道系。长江古河道宽深比较大,盛冰期时深切81~109m,河底纵比降为0.82×10-4,平均古流量约为535.24m3/s,最大断面的古流量为20433.72m3/s。按比降-河宽法判别,当时古长江河道为辫状分汊河型。  相似文献   
24.
长江口及邻近海区营养盐结构与限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研究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溶解无机氮(DIN=NO3-+NO2-+NH4+)、磷酸盐(PO43-)、硅酸盐(SiO32-)所表征的营养盐区域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在分析营养盐绝对限制情况的基础上,划分了潜在相对营养限制区域。结果表明,123°E以西近岸表层区域DIN/P比值全年均高于16,而Si/DIN除秋季外基本小于1,显示出长江冲淡水影响下"过量氮"的特征。春夏季河口锋面区(31°~32.5°N,122.5°~124°E)硅藻的大量生长可使DIN/P异常升高和Si/DIN异常降低。秋季研究区域北部DIN/P西低东高且Si/DIN西高东低是由于在高DIN、低PO43-的长江冲淡水影响下,近岸受相对低DIN、高SiO32-的苏北沿岸流南下入侵影响而被分割而成。冬季长江口门东北部存在的高DIN/P和低Si/DIN区则主要由于寡营养盐的黑潮水深入陆架,向东北输送的部分长江冲淡水和增强的苏北沿岸流共同作用造成DIN升高所致。利用Redfield比值进行了不同站位表层潜在相对营养限制情况的区分。近岸123°E以西受高DIN、SiO32-长江冲淡水影响,四季多呈现PO43-潜在相对限制,而在春夏季由于浮游植物的大量吸收PO43-,造成局部PO43-绝对限制及潜在相对限制。春夏季氮限(DIN潜在相对限制)一般发生在外海部分站位,但较为零散。秋季除了东南外海大部分站位外,受苏北沿岸流影响在长江口北部近岸也存在氮限。随着低DIN/P的黑潮表层水(KSW)的入侵加强,冬季外海氮限站位增多。硅限(SiO32-潜在相对限制)在夏季发生在赤潮高发区,而冬季南部存在较多硅限站位表明KSW中SiO32-相对较为缺乏。  相似文献   
25.
地基InSAR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基于地基SAR(GB-SAR)获取地表形变的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分辨率高、可实时监测,实现毫米级形变监测精度,为近距离滑坡实时监测与预警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本文首先以澜沧江某滑坡体为研究对象,在滑坡体对岸设立固定站点,按固定频率进行GB-SAR数据采集;然后通过先后两景影像形成干涉对,利用相干阈值方法提取相干点目标;最后利用形变模型提取滑坡体形变结果。研究表明,地基SAR可获得整个滑体形变边界、形变大小空间分布及时间变化历程,对滑坡体灾害实时监测非常有效,可为滑坡灾害监测及预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6.
此项研究是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在研究此课题以前,世界上采用的多光谱航空摄影机一直是小像幅的(大部分为6cmx6cm,代称为6MSP)。6MSP不能测图,分光“有害吸收”大,故图像质量差,且像幅小,飞行和后期加工量极大。本研究采用18cm×l8cm和23cm×23cm像幅航空摄影测量像机组成多光谱像机组,并设计了“截止滤光镜一特制感光胶片”组合的无“有害吸收”的分光系统,使本多光谱航空摄影像幅比6MSP加大了9倍和14.7倍,并能“一摄多用”,既能测图,又能进行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其图像因无“有害吸收”,分光质量高,可供目视判读,也可输入计算机进行准确地物分类解译。18-23MSP是一项有效的航空遥感技术。  相似文献   
27.
姜葵  刘祖荫 《地震研究》1989,12(4):285-299
1988年11月6日,在云南省澜沧、耿马相继发生了7.6级、7.2级地震。这次地震前曾经作过准确的中长期预报。在1985年完成1986年出版的南北地震带未来十年地震危险性研究报告和预测图中,澜沧、耿马地区就是两个圈定的7级危险区中的一个。1986年该报告正式上报云南省人民政府。1987年起该区域为我省的地震危险性监视区。1988年除加强监视外,我们还加强了一系列大震对策措施的准备工作。1988年8月该区地震活动增强,我局派出的现场考察组向当地政府作了汇报,并指出该区仍存在着严重的地震危险性。与此同时,省局科技人员对该区作出了一系列不同程度的短期预报,并向当地打了招呼,当地政府采取了一定的措施。遗憾未能作出临震预报。大震发生后,我局昆明遥测台网仅7分钟定了位置和震级,并报告了国家地震局和省政府,及时为抗震救灾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震后2.5小时,现场监测队伍就出发了。在大震现场仅三天内就作出了地震趋势判断,也较好地作出了强余震的预报,有力地组织了地震考察及地震知识宣传。这一系列的大震对策工作极大地推动了现场的抗震救灾工作,减轻了震灾的继续发生及其带来的巨大的心理和社会影响。整个澜沧—耿马地震的预报、速报及大震对策工作在国内外都是一次较高水平的科学实践,得到了中央慰问团及  相似文献   
28.
陈志明  于洁  侯奎 《地质科学》1982,(4):395-402
本文以中晚元古代宣龙式铁岩中的菱铁矿为例,讨论碎屑岩中菱铁矿的成因。 宣龙式铁岩产于中晚元古代串岭沟组。成层状,层位稳定,分布较广,西起怀安龙泉寺,东至承德小平台一线均有出露,其中尤以宣龙地区发育最好。 宣龙地区的菱铁矿矿层薄,数量少,往往与赤铁矿构成混合矿体。该区菱铁矿分布规律性明显。横向上,由西往东逐渐增多;纵向上,由下至上由分散状变成层状,与赤铁矿间互产出。  相似文献   
29.
硬壳覆盖条件下土壤冻融期水盐运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水泥硬壳覆盖后冻融期土壤温度、水分、盐分的变化规律,采用室内土柱试验,研究了冻融交替时期土壤中的水盐运动规律,试验表明,土壤水泥硬壳覆盖后土壤的冻结时间减少,冻结深度变浅;明显抑制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明显抑制土壤在融冻时期的土壤返盐,同时由于“冻层滞水”在春季的融化,有淋洗表层土壤盐分的作用,使土壤表层脱盐,土柱脱融试验进一步说明,土壤经冻融过程后,土壤中的水盐发生了重新分布。  相似文献   
30.
通过长期的观测数据分析与土地利用现状的对比 ,研究四川盆地中部丘陵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集水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结果表明 ,截流村土地利用自 6 0年代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 ,其中有林地增长约 30 % ,有林地分布在丘陵坡顶、陡坎和地边 ,与农田形成镶嵌格局 ,由此构成的农林复合系统有较好的水土保持能力 ,缓减了农村燃料、饲料、材料和肥料的不足 ,具有良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应 ,初步实现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