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7篇
  免费   480篇
  国内免费   792篇
测绘学   328篇
大气科学   313篇
地球物理   368篇
地质学   1303篇
海洋学   364篇
天文学   57篇
综合类   162篇
自然地理   264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99篇
  2021年   169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130篇
  2018年   122篇
  2017年   108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125篇
  2013年   177篇
  2012年   167篇
  2011年   170篇
  2010年   171篇
  2009年   164篇
  2008年   210篇
  2007年   181篇
  2006年   187篇
  2005年   170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根据2007~2009年7~9月渔汛期间我国鲐鱼灯光围网在东海的生产数据,利用海表温、叶绿素浓度、悬浮物浓度和透明度等遥感水质数据,分别将作业网次比例和单网次产量(CPUE)作为适应性指数,利用算术平均数(AM)和几何平均数(GM)分别建立基于海表温、叶绿素浓度、悬浮物浓度和透明度的综合栖息地指数模型。结果表明,AM栖息地指数模型和GM栖息地指数模型拟合效果较好(P<0.01),在HSI大于0.5的海域,2007~2009年7~9月平均作业网次比例在65%以上,各月平均CPUE均高于19.82 t/net。研究认为,AM模型稍优于GM模型。利用2010年7~9月生产数据及遥感水质数据对AM模型进行验证,分析认为,87%以上的作业网次和产量分布在HSI高于0.5的海域,CPUE为14~17 t/net,且较稳定,波动较小。研究认为,基于遥感水质数据的AM栖息地指数模型能较好地预测东海鲐鱼渔场。  相似文献   
992.
近30年来小兴安岭地区生物量变化及地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20世纪80年代、90年代、2000年以后三个时期的遥感数据和同期的森林资源清查样地数据为基础,应用遥感信息模型的方法,估算了小兴安岭地区森林生物量,并应用GIS和地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小兴安岭地区20世纪80年代、90年代、2000年以后三个时期的森林生物量时空变化、空间自相关性和异质性.结果表明:研究区的生物...  相似文献   
993.
城市规划实施的时空动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划实施评价是近年来中国城市规划领域的研究热点。已有研究主要侧重于以整个规划范围为研究对象,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比规划实施结果和发展现状的一致性,属于时空静态的针对规划实施结果的评价方法。但城市规划的实施效果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都具有异质性,而且城市扩展同时受到市场力量和政府因素的影响,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政府主导的制度性因素,并不是制约城市扩展的唯一因素。本文提出了基于Logistic回归和GIS的时空动态的规划实施评价方法,其在考虑实施结果的同时更侧重对规划实施过程的评估,考虑了城市扩展的框架下城市规划对空间控制的实施效果,并以北京市域1958、1973、1982、1992和2004年编制的五版城市总体规划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根据规划执行的时间跨度,将1947年至2008年分为5个时间阶段,分析各个阶段城市扩展的驱动因素,识别各版城市规划在不同阶段所起到的城市扩展促进作用。并以2004-2008年为例,以各个区(县)为子区域,探讨2004版总规在中心城市、近郊区和远郊区实施效果的空间变化,识别总规在城市扩展中的空间异质性,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含义。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建国后北京市城市规划的控制作用呈现出逐渐增强的趋势。远郊区县的规划作用效果明显高于近郊和中心地区。  相似文献   
994.
北京2008奥运赛场环境特征的GIS系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不同环境特征参数的空间和时间变化特征,利用2006年不同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的多源遥感数据和产品,对31个奥运场馆、公路自行车赛场和奥林匹克公园的建筑指数、水体指数、白天/夜间陆表温度以及植被指数特征进行了GIS系统分析,其结果:(1)31个奥运场馆的建筑时间、地理位置以及露天情况对其环境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筑指数、水体指数、白天/夜间的陆表温度以及植被指数均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故奥运场馆的绿化和赛事安排应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考虑。(2)公路自行车赛场和奥林匹克公园均表现出建筑指数较高,水体指数为负值的特征,而且夏季和秋季白天/夜间陆表温度较高。建议在奥林匹克公园适当增加一些水体以提高其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995.
云南洞穴金线鲃属鱼类(鲤科)一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记采于罗平县—地下河金线鲃属一新种,命名为瓦状角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tileihornesMao,Lu et Li,sp.nov。新种外形与犀角金线鲃S.rhinocerous Li et Tao(1994)相近,但新种无侧线鳞,角顶部分叉呈瓦状,腹鳍较长,后伸超过肛门或达到臀鳍起点可与之相区分。  相似文献   
996.
用1986-1995年的10年探空气象资料,在塔塔尔斯基模式下,计算了我国天语言台及候选台址所在的10个地区的Fried参数r0。给出了地面、900米、1500米、3000米、5000米各度上的r0年平均值。在3000米高度上冬季丽江视宁度最好,夏季酒泉最好,均达到相应季节定日4301米高度上视宁度水平。  相似文献   
997.
利用多波段同时性观测数据,研究了Blazar天体的近红外波段偏振与光学波段偏振的关系,发现两个波段的偏振度和偏振角之间都存在着很强的线性相关性.另外,两个波段的辐射流量也强烈相关.结果表明Blazr天体的近红外辐射主要来自于相对论电子的同步辐射,且与光学波段辐射来自于同一辐射区域.另外,利用2MASS数据还研究了近红外波段3个色指数J-H、H-K和J-K之间的相关性,发现J-H和H-K都与J-K强相关,但J-H与H-K之间没有相关性.最后研究了色指数-星等关系,表明在近红外波段Blazar天体变亮时谱形变平.  相似文献   
998.
利用地面降水观测、NCEP/NCAR FNL再分析、ECMWF模式预报场和FY-2H静止卫星TBB资料, 对2020年6月30日浙江省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 (1) 200 hPa南亚高压强高空辐散、中纬度低槽东移、副热带高压带状稳定的阻塞形势、江淮气旋后部下摆冷空气与暖湿气流交汇形成的冷式切变等共同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 (2)对流层中低层水汽通量向高空伸展、700 hPa正的垂直螺旋度中心都对暴雨落区有示踪作用, 高层正水汽通量散度强于低层负水汽通量散度, 垂直螺旋度和垂直速度中心几乎重合, 先低层强辐合后强垂直上升运动均为本次暴雨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水汽和动力条件; (3)暴雨发生在MPV、MPV1和MPV2为正负过渡的零值区, 为对流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相结合区域, θse线密集区与地面近乎垂直, 湿位涡的高值中心位于θse梯度最大处, 高空湿位涡下传触发了位势不稳定能量的释放, 引起大范围的强对流暴雨; (4) 850 hPa冷切变线附近的降水云团, 是由多个块状对流云团合并加强形成完整的带状积雨云团, 而上游不断有新生对流云团生成东移补充消散的老单体, 触发阶段对流云后向传播, 扰动发展阶段对流云团合并过程, 形成对流云串的“列车效应”。   相似文献   
999.
选用山东 123 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 2007—2019 年地面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短时强降水分布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其间共有 695 个短时强降水日、3 337 个短时强降水时次和 6 257 个短时强降水样本,基于排序法确定山东省极端短时强降水间值为 71.2 mm ? h-1,鲁东南地区间值最高,鲁中地区间值最低。2)各站年均发生 3.9 次短时强降水天气,鲁东南地区短时强降水和极端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最多,半岛地区短时强降水发生最少,鲁西南地区极端短时强降水发生最少。3)短时强降水集中出现在 6 月中旬至 8 月下旬,又以 8 月上旬最多。4)日变化显著,呈现典型 “双峰” 特征,主要集中在午后至傍晚,其次是后半夜;6 月中旬至 8 月下旬傍晚和后半夜发生短时强降水的可能性大,需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1950~2019年ERA5再分析数据,分析了极端干旱区边界层高度(Boundary Layer Height, BLH)和气候干湿因子(干燥度指数,Aridity Index, AI)的时空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BLH年均值为695 m,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特点,BLH在东部升高、西部降低。AI均值为0.03,以塔里木盆地、中心戈壁等地为低值中心向四周递增,AI在东部减小、西部增大。时间变化上,1950~1964年、1965~1993年、2010~2019年,BLH波动降低,AI波动增大,1993~2009年 BLH抬升、AI减小。不同下垫面不同时段两者变化80%的年份呈反位相;两者基本为负相关,其中西部绿洲下垫面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达到-0.79。随着东部BLH的抬升、西部BLH的降低,AI显示70年来极端干旱区的范围整体有向东移动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