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0篇
  免费   173篇
  国内免费   254篇
测绘学   118篇
大气科学   268篇
地球物理   118篇
地质学   278篇
海洋学   94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83篇
自然地理   10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2篇
  194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01.
北京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以惊人的速度、超常的规模,黍列国际大都会行列。但800年古都、风韵犹存;本文论述对东西长安街和南北中轴线空间布局的棋盘格局;地铁选线与设计的乡土特色,古树名木的历史见证与城市记忆,为读者解读北京城市建设现代化过程中,体现历史文化传承潜规则的精彩与和谐。  相似文献   
102.
In the present paper, inequalities stronger than Sundman's and the best possible zero velocity surfaces of the spatial 3-body problem first obtained by Saari (1987) are deduced using a modified vers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ed by Zare (1976). The notion of inertia ellipsoid is used to show the equivalence of the present authors' result to that of Saari's.  相似文献   
103.
以准同步的Terra/MODIS反演的气溶胶为辅助,采用FLAASH模型对2009-10-24鄱阳湖HJ-1A/B卫星CCD影像进行大气校正处理。结果表明,大气影响可以被有效去除,在水体遥感反射率较高的红、绿波段,大气校正精度较高,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3.4%和9.8%;而在水体遥感反射率较低的近红外、蓝波段,大气校正精度较低,这可能与波段不同的信噪比和陆地邻近像元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104.
余蓉  张小玲  李国平  高倩 《气象》2012,38(10):1207-1216
提要:应用1971—2000年华北、华中、华东各省1084个站的地面天气现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江南(31°N以南)、江淮和黄淮(31°~37°N)及黄河以北(37°N以北)雷暴、冰雹和雷暴大风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雷暴、冰雹、雷暴大风发生频率呈减少趋势。其中江南地区雷暴年代际递减更明显,黄河以北地区冰雹年代际递减最明显,而雷暴大风在三个区域的年代际递减均明显。雷暴大风常与冰雹伴随发生,高原和山地多于平原,高值区位于华北北部和内蒙古中部。对流性天气的减少与水汽和动力条件的减弱有关系。包含热力、动力和水汽条件的综合指数SWEAT无论在空间分布上,还是在30年的演变趋势上,均与对流性天气的分布和演变趋势表现出相似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5.
上甸子本底站气溶胶散射系数变化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上甸子大气成分本底站从2004~2006年的连续观测数据,分析了区域大气粒子光散射系数的变化特点,以了解本底地区大气气溶胶粒子的基本特征.卜甸子地区3年数据比较表明,散射系数平均水平较低,但在2006年有所升高,主要表现在受春季沙尘天气的影响,污染次数增多.其次,散射系数日变化规律表现为白大低夜间高,午后出现最低值,此变化与大气层结的日变化趋势一致.从季节变化看,冬季和春季的散射系数相对较低,而夏季和秋季的值较高,这与气象条件及内外源的影响都有关系.天气对粒子变化的影响表现为,晴天无云时的大气状况有利于污染物的重直输送,散射系数远远低于阴天时的数值.另一方面,风向对本底站粒子浓度影响也较明显.来自东北东方向的空气较干净,散射系数值通常较低,而西南西风向通常会引起散射系数值的增大,说明位于西南方向上的北京等城镇的污染输送对上甸子本底站的大气状况有一定影响.最后,通过拟和散射系数小时平均值出现频率曲线,对上甸子地区本底浓度值作了初步估算,其范围在10~20 Mm~(-1).  相似文献   
106.
During 8-9 July 2007,several successively developed rainstorms along the Meiyu front produced heavy rainfall in the Huaihe River Valley,which led to the most catastrophic flooding in this region since 1954.Through mesoscale analysis of both conventional and intensive observations from upper air and surface stations,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s,Doppler radars,and the FY-2C satellite,the current study examines the developing style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f the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MCSs)that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ainstorms.Ou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is event went through three phases.The first phase of the heavy rainfall(Phase Ⅰ)was caused by a meso-α-scale wind shear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during 0200-1700 BT(Beijing Time)8 July.Phase Ⅱ was characterized by a reduction in rain rate and the formation of a low-level vortex between 1700 BT 8 and 0200 BT 9 July.In Phase Ⅲ,the well-organized mature meso-α-scale low-level vortex brought about intensified rains during 0200-0800 BT 9 July.Satellite and raclar observations showed a backward development of MCSs(new convective cells were generated at the back of the system)in PhaseⅡ,a forward development in Phase Ⅲ,and a spiral organization of the convective lines in Phase Ⅱ.The heavy rainstorm systems were initiated continuously along a surface mesoscale dew-point front with a horizontal scale of~300 km(as part of the Meiyu front)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Huaihe River Valley near Fuyang City,Anhui Province and then gradually decaye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It is hypothesized that lifting by strong low-level convergence is sufficient to trigger convection in the high CAPE(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07.
Rossby波的下游效应引发我国高影响天气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陶诗言  卫捷  梁丰  张小玲 《气象》2010,36(7):81-93
对近几年和历史上著名的深槽型暴雨及台风暴雨的分析表明,欧亚高空急流中Rossby波能量频散而产生的下游发展效应,对东亚高空槽的形成与发展、登陆台风的路径与长生命史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沿急流传播的Rossby波能量使110°E附近形成深厚的低压系统或使原有西风槽发展加深,天气尺度强迫产生强上升运动则非常有利于中国东部出现暴雨过程。而当欧亚中高纬Rossby波活动的下游效应导致在40°N附近东亚地区对流层中、高层形成闭合高压,同时有西太平洋台风或热带风暴登陆中国,受大尺度环流场引导气流的影响,台风往往取西行或西北行路径。如果同时来自海上的季风涌强烈,将延长台风环流系统的生命史,产生大范围致洪暴雨。目前业务上使用的全球数值预报模式对Rossby波列的下游发展效应有一定的中期预报能力,建议在日常业务预报中关注亚洲高空急流中Rossby波能量传播过程中大形势的突变与调整。Hovmller图分析方法,是分析Rossby波列下游发展效应的一个简单、直观和有效的工具,可应用于日常业务预报分析中。  相似文献   
108.
登陆中国大陆、海南和台湾的热带气旋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首先,针对登陆中国热带气旋的登陆地点资料仅为地名的现状,利用1951-2004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资料和登陆中国热带气旋资料,研究制定了登陆资料信息化方案.该方案包括海岸线近似、登陆位置计算、其他特征量计算和误差订正4个方面.对资料信息化结果的分析表明:信息化登陆资料效果是良好的.在此基础上,对登陆中国热带气旋的基本气候特征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在大陆、海南和台湾登陆的3类热带气旋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登陆热带气旋频繁的地区为台湾东部沿海、福建至雷州半岛沿海和海南东部沿海;台湾东部沿海和浙江沿海部分地区是登陆热带气旋平均强度最大的地区,平均登陆强度达到台风级别,其中台湾南端的平均登陆强度为最强,达到强台风级别;5-11月为热带气旋登陆中国季节,集中期为7-9月,8月最多;登陆热带气旋的强度主要集中在热带低压-台风,尤其以强热带风暴和台风最多.对于全部大陆、海南和台湾三地,50多年来登陆热带气旋频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但只有登陆海南热带气旋的减少趋势是显著的;而所有登陆风暴(含以上强度)频数均无明显增多或减少趋势.总体而言,登陆大陆的TC最多、初旋最早、终旋最晚、登陆期最长;登陆海南的TC居中;而登陆台湾的TC最少、初旋最晚、终旋最早、登陆期最短.从登陆方式看,登陆一地的TC最多、登陆两地的TC次之,分别占总数的79.2%和20.6%,仅有1个TC登陆三地.在登陆两地的TC中,经台湾登陆大陆的TC频数最多、强度减弱最快,经海南登陆大陆的TC频数次之、强度减弱较慢,经大陆登陆海南的TC频数排行第3、强度减弱较快.  相似文献   
109.
综合极端气候指数的定义和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综合极端气候指数对于极端气候变化监测、整体认识区域极端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原因和影响,具有实际意义。根据中国常年极端气候特点和不同种类极端气候事件的经济社会影响,选取全国平均高温日数、低温日数、强降水日数、沙尘天气日数、大风日数、干旱面积百分率和登陆热带气旋频数等7种极端气候指标,定义两个综合极端气候指数,分别为7种极端气候指标简单(等值权重)合成的综合指数I和加权(差异权重)合成的综合指数II。综合指数II主要依据各种极端气候事件引发的灾害严重程度及其社会影响大小,分别确定其对应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和权重系数。分析结果表明:1956~2008年,综合指数I序列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中国地区常见的极端气候事件总体有不断减少、减弱的趋势;同期综合指数II序列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升降趋势变化,说明对中国地区具有重大经济和社会影响的极端气候事件频率总体上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就各个单项极端气候指数变化来看,全国平均年高温日数、强降水日数和干旱面积百分率呈上升趋势,但除高温日数外,其他指数趋势变化均不显著;全国平均年低温日数、沙尘天气日数和大风日数呈下降趋势,且趋势性均很显著;登陆中国大陆的热带气旋频数有所减少,但趋势不很明显。因此,在全球气候显著变暖的半个多世纪内,中国地区多数常见的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或者显著减少,或者变化不明显;而对全国经济和社会具有重大影响的主要极端气候事件,其频率总体上未见明显趋势变化。  相似文献   
110.
贺兰山东麓宁夏一次极值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宁夏业务化的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MM5输出产品,对2006年7月14日发生在贺兰山东麓宁夏的极值暴雨过程从降水特征、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强降水落区及物理量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表明:此次极值暴雨是在2006年第4号台风"碧利斯"与副热带高压系统的相互作用、中β尺度低值系统影响和地面静止锋的触发下爆发的。强降水落区位于200 hPa青藏高压前部西北气流辐散区与500 hPa西南气流、700 hPa西南或偏南低空急流、850 hPa偏东气流三股气流辐合区相重叠区,中β尺度低值系统的右前侧与湿焓平流最强的区域。对流层高层干冷空气下侵是强降水的主要触发机制之一。非地转湿Q矢量与强降水落区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对短时强降水天气具有较好的描述能力和预报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