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7篇
  免费   137篇
  国内免费   154篇
测绘学   84篇
大气科学   210篇
地球物理   85篇
地质学   180篇
海洋学   34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8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7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21.
基于GIS的滑坡监测信息管理与分析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振君  邓建辉  闵弘 《岩土力学》2004,25(11):1739-1743
滑坡监测的信息量非常庞大,而传统的滑坡监测信息管理系统都是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的管理、查询和分析,处理空间信息就显得力不从心。采用MO(Map Objects)集成开发的基于GIS的滑坡监测信息管理与分析系统,把滑坡的空间信息和监测信息通过GIS技术联系起来,实现系统管理、快速查询和多种可视化分析。系统不依赖任何GIS平台,可独立运行,并可根据具体的滑坡和监测项目定制,保证了系统的通用性,为滑坡灾害研究提供了系统的工具。介绍了该系统的结构设计和实现方法,并以三峡库区泄滩滑坡为例,介绍了该系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2.
针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安全隐患,从地理信息系统安全的结构层次分析入手,从网络安全、系统安全、数据安全和用户权限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地理信息系统安全隐患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3.
在山东半岛北部近海海域进行了多条剖面的声波探测,初步查明了蓬莱-威海断裂带的基本活动特征.该断裂带由一系列北西走向的次级断层组成,主体在长岛至大竹岛之间的海域,多数断层以正断兼有走滑运动为主,部分断层具有逆冲运动性质.断裂带在第四纪活动明显,以北东向桃村-东陡山断裂在海域的延伸段为界,蓬莱-威海断裂带可分为两段:长岛-烟台段和烟台-威海段.西段长岛-烟台段为晚更新世活动段,多数次级断层上断点埋深位于海底以下30m,明显错断了中更新世地层,部分断层明显错断了晚更新世早期地层,有些断层达到晚更新世地层中部,但没有发现全新世地层错动现象.东段烟台-威海段为中更新世活动段,没有发现晚更新世地层错断现象.蓬莱-威海断裂带对历史地震和现代小震活动具有明显控制作用,其中1548年7级地震发生于断裂带西段,1948年6级地震发生于断裂带东段.蓬莱-威海断裂带与北东向断裂交汇区是中强地震发生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24.
柯坪塔格断裂西段古地震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柯坪塔格断裂位于西南天山柯坪塔格推覆构造的最前缘,以皮羌断裂为界分成东西两段。在柯坪塔格断裂西段开挖了6个规模较大的探槽,6个探槽都揭露出断层,但其中3个探槽的古地震事件不清晰,另外3个探槽有古地震遗迹。通过分析研究,共确定了全新世以来的4次古地震事件:第1次古地震事件发生于距今约12ka,第2次事件发生于距今约8·6ka,第3次事件大致发生于距今约5ka,第4次事件发生于距今(1·73±0.15)ka以来,很可能是1961年西克尔6·8级地震。这4次古地震事件具有约3~5ka的准周期重复特征。天山南麓有5~6排推覆体,每排推覆体的前缘都发育活动逆断裂,它们向下收敛于寒武系底部的滑脱面,因此,天山南麓的地震破裂非常复杂,这4次古地震事件的震级、发震构造等问题都有待于今后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5.
为了解云南短时强降水发生前本地化中尺度WRF(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模式输出结果的物理量特征及其对短时强降水预报的作用,使用WRF模式对2016年云南主汛期(6—8月)5次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模拟,利用模式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计算5次过程中85个样本在短时强降水发生前6 h水汽类、动力类及不稳定条件类的部分物理量值,使用箱线图分析各物理量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短时强降水的关系,应用经验累积分布函数图确定各物理量的阈值。研究表明,水汽类物理量样本数据值分布较为集中,随着短时强降水的临近数值逐渐增大;动力类的6 km垂直风切变中位数值及平均值随时间变化很小,所有时次的6 km垂直风切变阈值均低于12 m/s,表明短时强降水发生前有弱垂直风切变;不稳定条件类中对流有效位能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较大,对短时强降水无指示意义;LI指数、K指数和700 hPa假相当位温样本数据离散度较小,其中K指数中位数值、平均值及阈值的上下限在短时强降水发生前1 h有显著增大的特征,且数据集中度达到最高,大的K指数值与短时强降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使用物理量阈值推算短时强降水落点的方法对云南本地化WRF模式短时强降水的预报性能有改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6.
鄱阳湖水面蒸发量的计算与变化趋势分析(1955-2004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闵骞  刘影 《湖泊科学》2006,18(5):452-457
利用器测折算法与气候模式法,分别计算鄱阳湖周围康山、棠荫、都昌、星子、湖口5站的单站水面蒸发量,以5站两种方法计算值的平均值代表鄱阳湖大湖面的水面蒸发量,求得鄱阳湖1955-2004年各月的水面蒸发量和蒸发水量,结果为:多年平均年蒸发量1081.2 mm.年蒸发水量27.06×10~8 m~3.对年、月水面蒸发量在近50年来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表明除5月份外,其他各月蒸发量和年蒸发量均呈逐渐减少趋势,年蒸发量平均每年减小2.79 mm,年蒸发水量平均减少0.05×10~8 m~3,对湖区水资源持续利用和湖泊环境将产生明显影响.对水面蒸发量递减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7.
目的】面对日益增加的夏季电力气象服务用户需求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明确用户需求的优先顺序,为有序改善产品提供参考。【方法】利用Kano模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受试者对各项需求点的反馈,并计算B系数和W系数,绘制B-W象限图,得到17个需求点的需求类型和优先级排序。【结果】17个需求点可分为基本型(6个,35%)、期望型(4个,24%)、魅力型(4个,24%)和无差异型(3个,18%)4种类型。基本型最多,无差异型最少,各类型间界限较清晰。各需求点优先级顺序较明确,即用户首先要求产品应准时、内容完整和节点透明,其次要求产品应具备较高的准确率和个性化水平,最后要求产品的美观模块化程度便于高效地抽取使用并及时得到专家支持,而产品是否处于商用化阶段和是否有特色的优先级最差。但值得关注的是D16特色产品的需求点被视为魅力型需求的票数高达20票(共50票),接近归类于魅力型需求(21票)。【结论】应以智能化业务系统建设和提升专家支持服务水平为工作核心来满足用户需求。  相似文献   
128.
盐湖卤水锂资源占全球锂矿总储量的78%,是全球最重要的一种锂矿床类型。研究并总结了全球盐湖卤水型锂矿床的分布特征、物质来源以及成矿规律,并提出了盐湖卤水型锂矿床成矿模型。研究发现,卤水型锂矿床的形成均受控于新构造运动、封闭-半封闭的低洼汇水盆地以及极端干旱的气候条件等因素,所有卤水型锂矿床均与新生代地质水热活动有密切关联,成矿物质特别是锂元素主要来源于火山喷发岩,经热泉水、温泉水以及大气降水等的水-岩作用后迁移富集。  相似文献   
129.
深入探讨了柴达木盆地盐湖区土壤黑碳分布及土气交换特征。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总黑碳含量范围为0.50~6.79 g/kg,平均值达到1.64 g/kg;土壤烟炱组分黑碳含量范围为0.50~4.75 g/kg,平均值达到1.144 g/kg;气溶胶黑碳含量范围为0.34~4.92μg/m~3,平均值达到0.98μg/m~3。柴达木盆地盐湖区盐湖资源的大量开采和工业化生产等可能造成该地区黑碳大量排放。盐湖区土壤黑碳稳定碳同位素值(δ~(13)C_(BC))在-25.33‰~-23.46‰之间变化,平均值为-24.21‰,表明该地区土壤黑碳来源可能受C_3植物和化石燃料来源的共同影响。首次运用逃逸系数探讨了柴达木盆地盐湖区黑碳土气交换行为,结果表明研究区黑碳土气交换行为确实存在,但存在一定程度的模拟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30.
Based on the observed surface suspended matter in the East China Sea in February 2007 and June 2015, an empirical model was established using L1 b's band 4 data to retrieve surface suspended matter from the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e Spectroradiometer Terra imagery. The square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s 0.8358, and the root mean square error is 0.4285 mg L-1. The model reflects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urface suspended matter in the inner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 In this paper, the satellite images of the study area were retrieved in January from 2001 to 2015, and the monthly distribution of surface suspended matter were obtained. The inter-annual distribution of the study area is similar,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surface suspended matter is higher near the shore than offshore. A large amount of surface suspended matter is transported southeas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Zhejiang and Fujian coastal current and Taiwan warm current. Only a small amount of surface suspension can reach the Kuroshio area. The surface suspended matter concentration changes obviously near the estuary because of the effect of differences in the flux of the Yangtze River. Meanwhile, winter monsoon, temperature front, El Ni?o events, and other factors affect the distribution of surface suspended matter in 100 m isobath to coastal water but minimally influence the distribution in 100 m isobath to deep s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