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2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66篇
测绘学   73篇
大气科学   56篇
地球物理   62篇
地质学   265篇
海洋学   64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37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本文主要基于东昆仑造山带、秦岭造山带、兴蒙造山带、阿尔泰造山带、燕山造山带以及华南过铝花岗岩带等花岗岩类形成的研究成果,讨论中国大陆内几个造山带的花岗岩类形成与大陆地壳生长方式和过程,我们的初步认识是:软流圈(对流地幔)的热和物质向大陆的输入(input)是大陆地壳生长和再改造的根本.大陆地壳的形成演化和再改造(reworking)主要通过岩浆作用完成,岩浆的形成、运移和定位是大陆地壳生长的基本过程.幔源玄武质岩浆底侵(underplating)于大陆地壳底部和内侵(intraplating)于地壳内部,是软流圈注入大陆的基本形式.造山带镁铁质下地壳的拆沉作用是致使陆壳总组成为中性火成岩(安山岩和闪长岩,或粗面安山岩和二长岩质的)的主要原因.收缩挤压构造作用使陆壳加厚达≥50 km,是诱发镁铁质下地壳拆沉作用的必需条件.火成岩构造组合及其时间序列是识别大陆地壳从软流圈地幔中分出,直至最终形成的过程的关键记录.  相似文献   
102.
鲁东地区前寒武纪侵入岩其侵入活动集中于新太古代和新元古代,均遭受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和韧性剪切带的改造,形成一套花岗质片麻岩类。新太古代早期TTG质花岗岩分布于胶北隆起区莱州一栖霞一带,经受了区域变质作用,形成一套灰色片麻岩,锆石内核SHRIMPU—Pb年龄2726—2707Ma基本代表岩浆结晶年龄,锆石变质边为2500Ma;古元古代侵入岩——莱州基性一超基性岩组合形成于1900~1850Ma左右,锆石SHRIMPU—Pb年龄(1852±9)Ma,(1868±11)Ma;新元古代侵入岩主要为花岗闪长质-二长花岗质片麻岩,出露于胶南-威海造山带,锆石U~Pb定年结果集中为892~605Ma,其中荣成超单元锆石SHRIMPU—Pb年龄720~780Ma。中生代侵入岩以花岗岩类为主,集中出露于半岛北部和东南沿海一带。燕山早期侵入岩文登超单元、垛崮山超单元、玲珑超单元锆石SHRIMPU—Pb同位素年龄值集中在167~150Ma;燕山晚期侵入岩大店超单元锆石SHRIMPU~Pb年龄120±4Ma,崂山超单元锆石SHRIMPU~Pb同位素年龄值为(120±2)~(114±2)Ma。  相似文献   
103.
通过对赣江河漫滩剖面沉积物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中OCPs和PCBs沉积记录进行研究,确定赣江流域有机污染历史。根据其浓度变化,进行了分子地层学的划分,其中在26~46 cm层段都存在HCHs、DDTs和PCBs的高浓度残留量,并且DDTs高浓度残留量则延续的更长。整个剖面中OCPs和PCBs残留量属于非污染状态,但应注意其重新被释放到环境中的风险。POPs分子沉积记录与赣江流域使用历史记录相一致,从而具有一定研究近现代沉积物的年代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4.
蜀南地区茅口组为一套沉积稳定的巨厚层生物碎屑灰岩,基质致密性脆。中二叠世末的东吴运动使蜀南地区茅口组顶部发育古风化壳岩溶,古岩溶地区水系控制着古岩溶的发育和演化。在研究古地貌恢复方法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区地层特征和区域构造背景,采用印模法进行古地貌恢复,进而研究了古岩溶地区的水系发育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风化壳表面侵蚀溶蚀特征、沉积物性质、地貌组合形态、钻井和地震资料,把研究区划分为岩溶台地、岩溶陡坡、岩溶缓坡及岩溶盆地4种二级地貌单元和溶丘洼地、岩溶槽谷、峰林平原等10种三级地貌单元,进一步分析了各种地貌单元的岩溶特征,为下一步的储集层预测提供了有利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5.
新疆和硕县包尔图一带地处中天山中段,花岗岩十分发育。包尔图北侧的乌苏通沟岩体属于北天山,为一套中酸性侵入岩,矿物组合显示其为典型的钙碱性火山弧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高场强元素,是洋壳俯冲导致的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和上地壳同化混染的产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结果为(358.9±3.5)Ma,说明乌苏通沟岩体形成于泥盆纪末—早石炭世早期,是北天山洋向中天山陆块之下俯冲的产物,且是泥盆纪俯冲事件的最新地质记录。包尔图南侧的红山岩体属于南天山,是一套酸性侵入岩,矿物共生组合显示出钙碱性同碰撞花岗岩的特征,岩相学特征显示岩浆混合的典型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Ta、Nb不同程度的贫化,说明该侵入体是陆壳增厚的产物,代表了一次重要的陆壳垂直生长事件,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结果为(295.8±1.2)Ma,说明红山岩体侵位于石炭纪末—早二叠世早期。包尔图一带花岗岩分别记录了南、北天山2次重要的地质事件,为研究天山地区的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6.
针对目前遥感水系提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学形态学的遥感影像水系提取方法。该方法在光谱模式识别提取水体信息的基础上,利用数学形态学方法将提取的水体结果进行断线连接、去噪及细化等处理,从而得到连续的水系。以Landsat ETM+影像为例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提取连续、完整的水系;且提取的水系精度与现势性均优于国家测绘局发布的1∶25万数字线划图(DLG)水系。  相似文献   
107.
根据气象行业标准,研究利用黔南州各乡镇两要素气象站点获取的信息和T213预报场资料,通过对降水、气温、湿度和风速等气象因子对森林火险贡献度数学模型的统计,实现对各乡镇森林火险气象等级的实时监测和预报。同时建立客户端应用共享平台,为森林火险部署预防和决策指挥提供气象科学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8.
川北阆中—南部地区长兴组储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川盆地北部阆中—南部(地名)区块处于川中隆起与川北坳陷的斜坡部位,具有优越的成藏条件。运用钻井岩心观察、岩屑描述、铸体薄片观察、压汞分析、地球物理资料解释等分析手段,对研究区长兴组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发育有利的沉积相带为开阔台地相台内滩亚相及台缘礁滩沉积,储层岩石类型以生物灰岩、砂屑灰岩、泥晶灰岩为主;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孔、洞、缝均有,粒间孔、体腔孔为研究区储层主要的孔隙类型;喉道普遍狭窄,喉道类型主要是微喉,少量细喉;平均孔隙度为1.16%,平均渗透率为0.5415×10-3μm2,属特低孔特低渗致密储层;长兴组储层呈现低频、弱振幅、杂乱反射的地震响应特征,测井信息反映含气储层具有两低一高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9.
江西鄱阳湖地区土壤酸化与人为源氮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西鄱阳湖地区是我国土壤酸化严重的地区之一,对比研究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与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发现,研究区土壤酸化趋势严重,强酸性土壤占研究区面积比例由58.22%上升到78.44%;赣江、抚河水系入湖区和饶河流域表层土壤酸化明显。研究区因施肥、大气干湿沉降和灌溉输入到农田的氮素分别为123.84 kg.hm-.2a-1、74.13 kg.hm-.2a-1、11.02 kg.hm-.2a-1。研究区因人为氮带入农田的H+为18.67 kmol.hm-.2a-1。化肥氮是引起土壤酸化的主控因素,氮沉降也是影响土壤酸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土壤pH与氮含量呈较差负相关,说明土壤中的有机氮对土壤酸化作用有限,增施有机肥和复合肥,适当减少氮肥,特别是铵态氮肥的比例,可以补充盐基物质的相对不足,达到缓解土壤酸化的作用。土壤pH与钙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适量增施含钙物质可以有效地防止表层土壤酸度降低。  相似文献   
110.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whether a combination of biochemical, histopathological and toxicogenomic data could be used as a valuable tool for the assessment of biological risk associated with pollutants within the Tamar River and Estuary, S.W. England, U.K. Accordingly, biochemical and histopathological biomarkers (protein carbonyls, lipofuscin, neutral lipids, lysosomal stability [N-acetyl-β-hexosaminidase and neutral red], lysosomal volume, fer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 [FRAP] and malonaldehyde [MDA]) and gene expression profiles were assessed in 5 sites from the Tamar River and Estuary (Neal Point, Town Quay, Wilcove, Cremyll Ferry and Whitsand; and a reference site, Trebarwith Strand, N. Cornwall). PAHs were measured in mussel tissue and sediment and metals were measured in mussel tissue only. Data from the biomarkers was integrated into a Mussel Expert System (MES) model to produce a simple assessment of mussel stress. Clear gradients of mussel toxicity were identified by the biomarkers (with the exception of neutral lipids) with the highest impacted animals found furthest up the Tamar, whilst the MES was unable to identify a gradient of effect. Gene expression profiles also indicated a gradient of stress with the greatest number of significantly up- or down- regulated genes found at the uppermost 2 sites. The MES did, however, determine that mussels from all sites, except the reference site, were highly stressed; a conclusion that could not be inferred from the biomarker data alon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MES is a valuable tool that permits integr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complex sets of biomarker data by identifying the biological meaning of biomarker chan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