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79篇
  免费   980篇
  国内免费   1094篇
测绘学   223篇
大气科学   1146篇
地球物理   1457篇
地质学   2392篇
海洋学   457篇
天文学   266篇
综合类   486篇
自然地理   626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233篇
  2021年   279篇
  2020年   219篇
  2019年   249篇
  2018年   289篇
  2017年   275篇
  2016年   286篇
  2015年   236篇
  2014年   283篇
  2013年   290篇
  2012年   297篇
  2011年   293篇
  2010年   290篇
  2009年   296篇
  2008年   257篇
  2007年   250篇
  2006年   174篇
  2005年   189篇
  2004年   149篇
  2003年   117篇
  2002年   127篇
  2001年   131篇
  2000年   161篇
  1999年   245篇
  1998年   186篇
  1997年   191篇
  1996年   173篇
  1995年   155篇
  1994年   108篇
  1993年   127篇
  1992年   82篇
  1991年   57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4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1958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41.
根据矿床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磁异常与金矿体的关系,地球化学异常及其垂向分带规律,归纳出矿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模式和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42.
蚀变岩中物质迁移的定量计算:以锡矿山锑矿床为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解庆林  马东升 《地质论评》1997,43(1):106-112
本文提出了确定沉积岩蚀变作用过程中的不活动组分的方法,并以锡矿山锑矿床为例,定量计算了蚀变岩中各组分的带入带出量,研究表明:锡矿山锑矿硅化过程中TiO2和Al2O3为不活动组;SiO2,K2O,Na2O及锑,硫,坤,汞,铅和钡为带入组分;而CaO,MgO,Fe2O3,MnO及铜,锌为带出组分,锑,钡,硫,SiO2和CaO有较大的带进或带出量,锡矿山锑矿床矿石矿物为单一辉锑矿可能是由于矿液中缺少其它  相似文献   
143.
由震源机制和地震波各向异性探讨青藏高原岩石圈变形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吕庆田  许志琴 《地质论评》1997,43(4):337-346
本文据青藏高原天然地震震源参数和地震波各向异性资料,讨论了高原岩圈不同圈层的变形特性。  相似文献   
144.
福建沙县地区早白垩世火山岩成因及构造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阐述了沙县地区早白垩世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论证了中性与酸性火山岩的成因及物质来源,认为二者为不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其岩浆物质来源于壳幔混源区,为省内双峰式火两端员岩石间成因关系的分析研究提供了新的例征。  相似文献   
145.
综合利用岩心分析、测井及动态开发资料研究了扶余油田西一、二区北的剩余油分布规律,所研制的油田中、高含水期确定小层剩余油分布图,解决了油田开发中的动态预测小层剩余油分布的难题,并且对1982年和1992年底的剩余油分布规律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6.
马瑾指出,应把研究我国地震的思路从以断层为中心转变为以活动块体为中心.张培震等把我国大陆及邻区的活动地块划分为两级:Ⅰ级为活动地块区,有青藏等6个;Ⅱ级为活动地块,有拉萨等20余个.我们试图从块体中心论的思想出发,以Ⅱ级活动地块为框架,分析我国大陆近期成组强震发生的构造和震源机制特征.为保持工作的连续和有可比性,我们仍延续李钦祖等采用的选取资料的方法.由于哈佛大学提供的CMT(矩张量)解1976年仅有少量结果,从1977年起才比较完整,所以,我们从1977年起开始研究.1977~2003年我国的强震(西部M≥7,东部M≥6)大致可划分为9个组.  相似文献   
147.
地震重现时间间隔的分布规律研究对于短期和中长期地震预测、地震灾害预防和救援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如果能够确定地震重现时间间隔的概率密度函数(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pdf),则在统计学的意义上,能够对地震再次发生的概率进行评估和预测.在地震重现时间间隔的pdf研究中,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判断某个pdf是否能够有效地描述地震重现时间间隔分布特征.作者提出利用特征地震重现时间间隔数据的变化系数(COV)与其偏度(S),变化系数与其峰度(K)的相关关系对所选择的pdf的适用性进行判别.研究表明,常用的一些概率密度函数(对数正态分布、gamma分布、Weibull分布和指数分布)并不合适作为描述特征地震的重现时间间隔分布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48.
本文建立了比较精细的川滇地区三维有限元模型,数值模拟了川滇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的强震活动对于其他活动断裂潜在强震孕育进程的加卸载效应.  相似文献   
149.
利用地震短临阶段孕震区内普遍出现的大气-地面增温异常来进行短临地震预测,是近年来我国地震科技工作者进行短临地震预测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对地面增温异常的监测多数是通过分析气象卫星云图的热红外辐射异常来实现的.而气象卫星星载辐射计测到的是各种下垫面(包括海面、陆面和云顶)的红外波段辐射特征和强度.所以,当孕震区上空有较厚的云层时,云图资料就无法反应该地区地面增温现象,自然也就无法用于地震预测.根据我们对我国东部1988~1999年期间里氏5.0级以上地震的GMS卫星云图分析,有多于50%的GMS云图资料因为孕震区有云而无法用于我们的研究.因此,尽管15年来的研究和试报实践证明,用卫星红外异常作地震短临预测是很有发展前途的新武器,但单用卫星红外云图还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为了弥补气象卫星资料云图上述的不足,本研究中心,自2003年5月开始引入了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该资料多用于气候分析,而将它用于地震短临预测的研究,在国内外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150.
根据Ms≥6.0大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有地震带和地震区之分.中国境内既有纵贯南北缘经度分布并把我国地震活动分隔成东西两部分的南北地震带,也有横穿北纬40左右呈东西向分布的阴山、燕山地震带,以及呈片状展布的东北深震区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