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95篇
  免费   1917篇
  国内免费   2730篇
测绘学   1397篇
大气科学   1181篇
地球物理   1770篇
地质学   4813篇
海洋学   1605篇
天文学   232篇
综合类   709篇
自然地理   1235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188篇
  2022年   515篇
  2021年   665篇
  2020年   525篇
  2019年   644篇
  2018年   557篇
  2017年   490篇
  2016年   533篇
  2015年   643篇
  2014年   594篇
  2013年   749篇
  2012年   760篇
  2011年   723篇
  2010年   682篇
  2009年   674篇
  2008年   715篇
  2007年   603篇
  2006年   582篇
  2005年   378篇
  2004年   306篇
  2003年   225篇
  2002年   225篇
  2001年   224篇
  2000年   178篇
  1999年   111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7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79年   7篇
  1968年   2篇
  1966年   2篇
  1964年   2篇
  1958年   7篇
  1957年   5篇
  1954年   5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41.
周边对一国地区稳定、经济发展等影响重大,中国也一直奉行“邻国是首要”的外交战略,推行“睦邻、富邻、安邻”的邻国政策.主要分析中国及其周边国家贸易网络,在经济依赖度分析等基础上,借助社会网络分析工具进行程度中心性分析、结构同型分析等一系列分析,从而对中国及其周边国家贸易网络进行多方面解剖.结果表明: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不平等的经济依赖度;贸易网络存在较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中国在周边贸易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影响力不断上升.研究表明,地缘政治研究中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可以实现空间关系的网络化和网络关系的空间化,深化对地缘环境的认识.  相似文献   
942.
李瑶  潘竟虎 《干旱区地理》2015,38(1):111-119
在ENVI和GIS支持下,提出了基于Landsat 8遥感影像的地温反演劈窗算法,提取兰州市中心城区地表温度。利用FNEA和混合光谱分解法确定了兰州市中心城区的城市热岛中心、不透水面和植被盖度,分析了城市热岛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地表温度与下垫面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基于Landsat 8数据地温反演的劈窗算法是可行的。兰州中心城区的高温区分布较集中,地表温度与植被呈较强的负相关,与不透水面呈不显著的正相关,与其他非光合物质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43.
融雪期雪层融雪水的运移及流出过程模拟乃是国际冰雪水文学研究的难点之一,准确模拟融雪水的出流过程对于春季融雪型洪水的预报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EM50、农业小环境监测仪和一些常规监测手段,获取了典型融雪期雪层的雪粒径、雪深及日气温数据,利用Excel、DPS、Arcgis及SPSS等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并采用回归分析对融雪水的出流条件进行了建模分析,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对模拟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积温可作为融雪水外流的参考性指标,用于融雪水外流过程的预测分析;雪粒径和雪深都与融雪水外流积温条件存在显著相关性,且相关系数0.96;逐步回归可以很好地模拟融雪水外流的积温条件,模拟的误差仅为124.5℃·min,时间误差为15 min,模拟效果良好。该研究对于进一步探讨融雪期雪层融雪水的出流规律、开展雪层融雪水运移过程的数值模拟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44.
准确地探明冰盖物质平衡状况,对于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海平面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自IPCC AR4(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报告)以来,极地冰盖物质平衡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总结并对比了用卫星测高(雷达测高和激光测高)、物质收支测量和重力测量等方法得到的冰盖物质平衡评估结果,综述了冰盖数值模拟研究在预测冰盖未来的变化趋势以及由此对海平面造成的影响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并立足于中国当前的极地冰盖物质平衡研究现状,提出了该研究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945.
2013年5月,在乌梁素海湿地的明水区、湖中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区、人工芦苇区(弃耕26 a)和弃耕芦苇区(弃耕3 a),采集0~40 cm深度的土壤(或沉积物)样品,研究土壤的有机碳组成[颗粒有机碳(POC)和矿质结合有机碳(MOC)]和碳储量。乌梁素海明水区的平均水深1~3 m,生长着沉水植物;湖中芦苇区水深约1 m,自然生长着野生芦苇,常年淹水;弃耕芦苇区为2011年农田退耕后形成的芦苇沼泽,季节性淹水;人工芦苇区的芦苇于1988年种植,季节性淹水。结果表明,明水区和湖中芦苇区表层土壤(0~10 cm深度)的总有机碳含量(15 g/kg)明显高于弃耕芦苇区[(2.60±0.33)g/kg]和人工芦苇区[(6.29±0.75)g/kg]。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人工芦苇区、明水区和湖中芦苇区土壤的总有机碳(TOC)含量都在减少。弃耕芦苇区各深度土壤的总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都相对最低。湖中芦苇区表层土壤的颗粒有机碳含量[(6.96±3.02)g/kg]最高,并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其颗粒有机碳含量减少最快。除弃耕芦苇区外,其他采样区土壤(沉积物)的矿质结合有机碳含量都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且在10~20 cm深度变化最明显,与颗粒有机碳含量垂直变化相似。明水区沉积物的颗粒有机碳含量占总有机碳含量的比例相对较低,表明其碳库最稳定。各采样区土壤(沉积物)不同组分有机碳含量与有机氮含量显著线性相关,TOC/TON、POC/PON和MOC/MON平均值分别为11.0、12.8和10.2。明水区沉积物总有机碳的储量最高(3.93 kg/m2),其次为湖中芦苇区(3.48 kg/m2)和人工芦苇区(3.18 kg/m2),弃耕芦苇区土壤总有机碳的储量仅为1.87 kg/m2。各采样区土壤(沉积物)的矿质结合有机碳储量都占较大比例,分别为80.2%(明水区)、67.9%(湖中芦苇区)、78.3%(人工芦苇区)和68.8%(弃耕芦苇区)。如果沼泽化导致明水区退化为芦苇沼泽,乌梁素海湿地的碳库损失将达到0.45 kg/m2。  相似文献   
946.
Frost heave is an upward swelling of soil during cryogenic conditions in cold regions. It is caused by the accumulation of ice crystals in subgrade soil, which grow upwards when freezing temperatures penetrate into the subgrade. This study establishes the allowable soil subgrade frost heave based on the roughness standard of asphalt pavement in China, and aims to balance the pavement design and frost heave resistance of subgrades in cold regions. We formulated a mechanical model of pavement supported by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of differential frost heave, based on the elastic layered system theory. The differential soil subgrade frost heave was modeled as a sinusoidal function, and the allowable frost heave and the roughness index were modeled as the displacement boundaries for the top and bottom of the pavement structure. Then the allowable frost heave was back-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roughness standard.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allowable frost heave depends on the pavement structure, material properties, the highway grade, and other factors.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the actual soil subgrade frost heave is lower than the allowable frost heave, pavement structures and materials need to be selected and designed carefully. The numerical method proposed here can be applied to establish the frost heave resistance of subgrade when the pavement structure and materials are determined.  相似文献   
947.
方圣辉  张熠  潘励 《测绘通报》2015,(6):127-130
国家精品课程"遥感原理与方法"是遥感科学与技术大学本科的专业必修课,随着遥感技术发展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逐渐深入,遥感科学与技术学科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了使学生能够灵活使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如结合我国测绘卫星的最新动态讲述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能够大大拓宽学生视野,从课堂教学、课后作业、课间实习和课程考试等方面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高密度实验教学环节的设置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等。实践证明,教学改革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从而得到了师生的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948.
人工建设用地(包括建筑物、道路、广场等社会服务设施)的识别一直是用来监测地区发展速度的一个有效途径。针对目前在人工建设用地识别领域中对在建建筑物的忽视问题,利用中性集、均值漂移以及绿度因子等概念将在建建设用地信息进行增强,进而将其成功识别出来。实验证明,该方法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人工建设用地识别是可行的。通过分析2009—2013年期间北川新城的建设工地面积及分布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北川新城在2010—2013年期间完工面积占2009—2010年新建工程总面积的98.17%,在北川新城拓展区又新建0.6 km2的工程,施工迅速,为受灾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居住和生活保障。  相似文献   
949.
洪俊  姚文光  张晶  张辉善  吕鹏瑞  杨博 《地质学报》2015,89(9):1618-1628
新特提斯缝合带中的铬铁矿带是全球最重要的豆荚状铬铁矿成矿带之一,尤其是新特提斯缝合带中段,即穆斯林巴赫-科希斯坦-雅鲁藏布江一带,自东向西发育罗布莎、马拉坎德、穆斯林巴赫等若干大型铬铁矿床。本文系统总结和梳理新特提斯缝合带中段蛇绿岩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典型豆荚状铬铁矿的矿床特征、赋存规律和控矿因素。研究表明,蛇绿岩形成时代主体为中侏罗世—晚白垩世,自东向西大致呈逐渐变新的趋势,构造侵位的时代相近,为古新世—始新世;马拉坎德、瓦济里斯坦、穆斯林巴赫及贝拉铬铁矿,与罗布莎矿床相似,均属于富铬型铬铁矿,产于SSZ相关构造背景下,显示良好的岩相分带,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提出下一步找矿方向是针对成矿条件优越的蛇绿岩,解析层序剖面,识别纯橄岩与方辉橄榄岩的岩相分带,确定有利赋矿岩相。  相似文献   
950.
Jilin Province in NE China lies on the eastern edge of the Xing–Meng Orogenic Belt. Mineral exploration in this area has resulted in the discovery of numerous large, medium, and small sized Cu, Mo, Au, and Co deposit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both the porphyry and skarn types Cu deposits of the region, we examined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posits and applied zircon U–Pb and molybdenite Re–Os isotope dating to constrain the age of the mineralization. The Binghugou Cu deposit yields a zircon U–Pb age for quartz diorite of 128.1 ± 1.6 Ma; the Chang'anpu Cu deposit yields a zircon U–Pb age for granite porphyry of 117.0 ± 1.4 Ma; the Ermi Cu deposit yields a zircon U–Pb age for granite porphyry of 96.8 ± 1.1 Ma; the Tongshan Cu deposit yields molybdenite Re–Os model ages of 128.7 to 130.2 Ma, an isochron age of 129.0 ± 1.6 Ma, and a weighted mean model age of 129.2 ± 0.7 Ma; and the Tianhexing Cu deposit yields molybdenite Re–Os model ages of 113.9 to 115.2 Ma, an isochron age of 114.7 ± 1.2 Ma, and a weighted mean model age of 114.7 ± 0.7 Ma. The new ages, combined with existing geochronology data, show that intense porphyry and skarn types Cu mineralization was coeval with Cretaceous magmatism. The geotectonic processes responsible for the genesis of the Cu mineralization were probably related to lithospheric thinning. By analyzing the accumulated molybdenite Re–Os, zircon U–Pb, and Ar–Ar ages for NE China,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u deposits formed during multiple events coinciding with periods of magmatic activity. We have identified five phases of mineralization: early Paleozoic (~476 Ma), late Paleozoic (286.5–273.6 Ma), early Mesozoic (~228.7 Ma), Jurassic (194.8–137.1 Ma), and Cretaceous (131.2–96.8 Ma). Although Cu deposits formed during each phase, most of the Cu mineralization occurred during the Cretaceo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