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70篇
  免费   805篇
  国内免费   1292篇
测绘学   606篇
大气科学   482篇
地球物理   586篇
地质学   2380篇
海洋学   526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279篇
自然地理   488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92篇
  2022年   220篇
  2021年   257篇
  2020年   224篇
  2019年   230篇
  2018年   203篇
  2017年   208篇
  2016年   188篇
  2015年   207篇
  2014年   197篇
  2013年   240篇
  2012年   293篇
  2011年   289篇
  2010年   294篇
  2009年   283篇
  2008年   295篇
  2007年   312篇
  2006年   298篇
  2005年   247篇
  2004年   171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121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21.
The net surface snow accumulation on the Antarctic ice sheet is determined by a combination of precipitation, sublimation and wind redistribution. We present a one-year record of hourly snow-height measurements at LGB69 (70°50'S, 77°04'E, 1850 m a.s.l.). east side of Lambert Glacier basin (LGB), and 4 year record at G3 (70°53'S, 69°52'E, 84 m a.s.l.), Amery Ice Shelf (AIS). The measurements were made with ultrasonic sensors mounted on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s installed at two sites. The snow accumulation at LGB69 is approximately 70 cm. Throughout the winter, between April and September, there was little change in surface snow height (SSH) at the two sites. The negative SSH change is due to densification at LGB69, and is due to both ablation and densification at G3. The strongest accumulation at two sites occurred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October and March (accounting for 101.6% at LGB69), with four episodic increasing events occurring during 2002 for LGB69, and eight events during 1999-2002 for G  相似文献   
122.
Anthropogenic influence, mainly due to urban and industrial activities and traffic exhaust, may affect urban topsoil via atmospheric contamination and solid wast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measurements were conducted on 21 urban topsoil samples from the city of Xuzhou, China. High intensities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were detected in the majority of the samples. SEM analysis shows that magnetic minerals are in the form of spherules and mainly due to anthropogenic inputs. The heavy metals Pb, Cu, Zn, Se, Sc, Mo, Fe, and Bi show strong correlations with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Ag, Ba, Cd, Ni, Cr, Sb, and Sn, on the other hand, show a weak correlation with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Whereas, of these metals studied, only Hg h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he susceptibility. The Tomlinson pollution load index (PLI) also show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he susceptibility (χ). The present study shows that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is a fast, inexpensive, and non-destructive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and mapping of contaminated soils.  相似文献   
123.
天津地区表土PAHs含量的多尺度空间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应用因子克立格分析方法,分析了天津表土16种PAHs之间多尺度空间结构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天津表土PAHs在空间上可以划分三种尺度:块金尺度(0~5km),小空间尺度(5~10km)和大空间尺度(10~50km)。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16种PAHs之间表现出不同的空间相关性,具有空间尺度相关性。这种空间尺度相关性,是由于不同的空间污染过程造成的,有助于下一步的多尺度空间污染源的判断和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的识别。  相似文献   
124.
从土地利用转移类型、空间格局变化定量分析、动态变化预测模型等方面分析近20年都安土地利用变化,进而对其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结论:都安各乡(镇)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与恶化在很大程度取决于裸岩地扩展与收缩,土地利用时空变化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区域差异有很大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5.
浅水地震勘探对于了解近海底地质构造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被广泛用于油气开发、近岸工程等领域。表面多次波的存在干扰了有效波信息,影响了资料品质,造成解释假象,如何有效地压制多次波,已成为浅水地震勘探中的关键问题。表面多次波衰减方法(SRME)是一种去除海面相关多次波效果较好的技术方法,但是,一般认为SRME技术并不适合于浅水区域。分析了SRME去除多次波的基本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海洋高分辨率浅水区域多次波的去除。实际处理效果表明,使用SRME技术处理后的叠加剖面多次波去除效果明显,剖面基底清楚,断面清晰。通过对SRME技术应用于浅水区域的探讨,证实了SRME技术在海洋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浅水区域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6.
利用广西及邻区2014~2017年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系统分析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其与2017-07-15广西南丹MS4.0地震的关系,并结合GPS观测数据与地震地质调查成果,探讨区域重力场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机理。结果表明:1)南丹MS4.0地震前后,震区附近重力异常变化与主干断裂关系密切,反映沿控震断裂在2014~2017年间发生了引起地表重力变化效应的地壳变形和构造活动;2)差分重力图像表明,南丹MS4.0地震前重力变化为“局部重力异常→四象限重力异常→重力反向变化发震”的过程;3)重力变化与GPS 观测反映的水平运动表明,南丹MS4.0地震位于重力四象限分布中心部位及面压缩峰值附近,证明重力场和形变场动态变化对中强地震地点预测具有指示意义;4)天峨-南丹-环江一带是重力变化最剧烈地区,亦是水平形变面压缩过渡带,同时位于莫霍面等深线强烈变化地段、ML3.0地震围空区、沿主断裂存在的低b值异常区。结合地震活动图像、定点前兆观测异常综合分析认为,该地区仍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7.
128.
本研究建立了一个栉孔扇贝精巢组织细胞的原代培养体系,鉴定了原代细胞的功能基因表达特征。结果显示,原代培养体系中的精巢细胞以圆形细胞为主,直径为4~11μm,其在体外已存活9个月以上。使用栉孔扇贝vasa基因(生殖细胞标记基因)的地高辛RNA探针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约98%的原代细胞呈阳性。利用免疫组化技术鉴定了栉孔扇贝SCP3、KLF4、PIWI、C-MYC、SOX9和SOX17在这些细胞中的表达特征,发现这些靶蛋白在精巢原代细胞中的表达特征与栉孔扇贝精巢中的细胞定位基本一致。上述结果表明,本实验所获得的原代细胞以生殖细胞为主,它们保留了栉孔扇贝雄性生殖细胞原有的基因表达特征,可以用于贝类精子发生和性别相关的功能基因研究。  相似文献   
129.
海洋微塑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俊豪  梁荣宁  秦伟 《海洋通报》2019,38(6):601-612
海洋微塑料污染目前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近年来海洋微塑料检测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简要总结了微塑料样品采集及处理方法,并从检测方法的角度系统综述了近些年来微塑料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涉及目视分析法、光谱法(如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和拉曼光谱法)、热分析法以及其他分析方法等(如质谱法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联用法)。本文简要评价了各类检测方法的优缺点,以期为海洋微塑料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并探讨了未来海洋微塑料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0.
铜藻(Sargassum horneri)是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的暖温带性海藻,是我国海藻场的重要组成物种之一,对于海洋环境、渔业资源具有重要支撑作用。除底栖生活外,铜藻可营漂浮生活。气囊和生殖托是铜藻适应漂浮生活的重要结构,但是二者与漂浮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尚研究有限。本文对漂浮铜藻和底栖铜藻气囊、生殖托的数量以及主要形态学特征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漂浮铜藻气囊体积显著小于底栖铜藻(P0.01),漂浮铜藻生殖托个数远少于底栖铜藻(P0.01),推测铜藻为了适应漂浮生境,其漂浮能力和有性生殖能力已经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