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6篇
  免费   557篇
  国内免费   850篇
测绘学   418篇
大气科学   305篇
地球物理   385篇
地质学   1451篇
海洋学   541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187篇
自然地理   333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144篇
  2021年   192篇
  2020年   133篇
  2019年   168篇
  2018年   157篇
  2017年   149篇
  2016年   127篇
  2015年   147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87篇
  2012年   207篇
  2011年   227篇
  2010年   200篇
  2009年   205篇
  2008年   162篇
  2007年   179篇
  2006年   196篇
  2005年   143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81.
针对传统三维WebGIS系统通常需要安装浏览器插件且存在前期开发效率低、系统后期可维护性差的问题,本文提出利用Cesium三维地球框架结合Vue前端框架开发三维WebGIS的思路.系统通过Vue组织代码进行组件式开发,以天地图在线影像服务和本地发布的地形服务为数据源,利用Cesium构建三维场景,将"祁连山—阿尔金山"专题地图集在此三维场景上叠加显示,同时提供测量、等高线填充和坡度坡向分析等功能.结果表明,系统具有开发周期短、后期可维护性高、操作方便、界面流畅的特点,并且能立体、直观、全方位角度展示专题地图.研究结果不仅能满足第二次青藏科考的需要,还能服务于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和其他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982.
基于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土地影响因子单元级别划分方法——路径距离分析法,该方法综合考虑了地形起伏和河流等"障碍",增加了"桥头堡"效应,提高了影响因子单元定级的合理性,同时免去了传统方法中的修正体系,极大提高了土地定级的效率.并以陕西省延安市某县城区土地定级为例,利用特尔斐法确定影响因子和各因子的权重,利用ArcGIS的路径距离分析法划分影响因子的单元级别,通过多因素综合法叠加得出土地定级图.实验表明,路径距离分析法的土地定级更加合理,可用于城镇基准地价评估.  相似文献   
983.
华夏陆块早古生代沉积记录对于了解华南陆块在Gondwana超大陆演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广东省中山市神湾地区下寒武统八村群开展了锆石年代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八村群变泥质粉砂岩的碎屑锆石年龄可分为4034~3122 Ma、2765~2250 Ma、1765~1443 Ma、1126~901 Ma、884~773 Ma以及595~547 Ma六组,其中最年轻的一组碎屑锆石加权平均年龄将该地层的最大沉积时间限定在551±4 Ma。锆石的Hf同位素特征则指示八村群沉积物源可能以古老地壳物质再循环为主,伴少量初生地壳物质。八村群变粉砂岩和变泥岩样品的化学风化指数(CIA)和成分成熟度(ICV)分别为79. 8~86. 4和0. 39~0. 87,均表明源区经历了相对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元素地球化学结果显示,八村群样品强烈富集不相容元素,而亏损Ni、Cr和Co等,指示八村群源区可能以活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下的长英质岩石为主。综合对比八村群与世界其他陆块同时期沉积地层的碎屑锆石年龄组成,本文认为八村群代表了新元古代晚期至早古生代早期Gondwana超大陆聚合过程中造山作用的沉积响应,支持华夏陆块位于Gondwana超大陆北缘,靠近北印度板块和羌塘地体,是该超大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84.
高光谱红外传感器高精度在轨光谱定标是红外遥感定量反演及应用的重要前提。本文针对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Atmospheric Infrared Sounder)的观测数据,分析传感器等效入瞳亮温与大气透过率光谱中的吸收线特征,基于NODD和包络线去除的光谱归一化处理,融合多种光谱匹配算法构建非线性代价函数,提出了一种无需地表实测数据支持的高光谱红外传感器光谱定标方法。与JPL官方定标结果相比,中心频率定标精度优于0.0154 cm-1,中心频率及半峰全宽的偏移量分别在±0.02 cm-1及±0.1 cm-1以内,相对偏移量分别在0.2%—1.9%与0.5%—12.0%。最后,本文详细分析了大气上行辐射、下垫面类型及空间采样点数量对定标算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5.
岷江双线特大桥高边坡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兰铁路岷江双线特大桥高边坡位于岷江地震带,该区域属于高烈度地震强震频发区,降雨量大且集中,不良地质分布广,在复杂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极其容易引起边坡滑坡。在研究现场工程地质情况的基础上,利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三维边坡模型,进行天然、降雨、地震及降雨-地震耦合工况下的稳定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天然工况下安全系数为1.318,边坡处于稳定状态;降雨工况下,随降雨量的增加,雨水入渗和加载作用增强,位移高值区逐步扩大并逐渐向坡脚延伸,25 mm/d、35 mm/d及45 mm/d降雨条件下的安全系数分别为1.001、0.932、0.912;地震工况下边坡不稳定,坡腰中上部位移与加速度最大,为易滑坡区域;降雨-地震耦合工况下,坡腰中上部极其不稳定,且随降雨量增加,滑体位移及加速度均增大。  相似文献   
986.
为进一步方便XY-44A型岩心钻机进行大倾角及垂直孔钻进,在调研国产系列钻塔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双变幅油缸起塔,带钢索斜拉、天车滑轮平移结构及液压副卷扬的塔机一体钻机。塔架底部与钻机直接相连,顶部装有天车和斜拉钢索架,操作简单、方便,进一步拓宽了立轴式岩心钻机的使用性能,提高了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987.
针对四川盆地北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硅质砾岩外表单调的物理特性和物源难以明确区分的问题,利用阴极发光技术对米仓山—大巴山前缘9条须家河组砾岩剖面中采集的砂砾岩和胶结物共计36块样品,127片薄片进行砾石和砂级碎屑组分详细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须家河组硅质砾岩中石英质砾石主要有两种阴极发光类型:1以紫光、蓝光为主,变化于蓝-紫、红-紫之间,占40.2%~84.5%,平均为67.97%,其中紫色光占3.2%~13.04%,红色光占3.8%~13%,蓝色光占16.7%~33.3%,蓝紫色光占8.7%~37.5%,紫红色光占17.5%~22.6%,主要来自于岩浆岩(1%~15%),变质岩(40%~80%),主要分布于万源-南江一带;2不发光,占15.49%~59.79%,平均为32.03%,主要来自于沉积-成岩成因的石英(燧石),主要分布于旺苍-金溪,呈现出由东到西递减的趋势。揭示须家河组硅质砾石尽管成分单一,但其硅质来源具有明显的差异,来源于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等不同的母源。综合分析认为四川盆地北部须家河组砾岩沉积时期存在三大源岩体系,具有明显的多源性。秦岭造山带是川北地区须家河组的主要物源供给区。研究结果亦证明,阴极发光分析方法可作为沉积岩物源分析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88.
藏东类乌齐地区吉塘岩群的构造地层解析及主要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塘岩群沿藏东他念他翁—紫曲—吉塘一线分布,主要由片岩、片麻岩和糜棱岩组成构造岩片集合体,变形强烈,同位素年龄自古元古代—晚古生代,有必要进行解体。通过近年来的填图、测制剖面和同位素年龄的测定,并参考前人的资料及综合对比研究,对吉塘岩群(现藏东他念他翁变质杂岩体)进行了解体,将其分解为前奥陶纪—中三叠世类乌齐片麻岩套和前石炭纪吉塘岩群(>340 Ma)2套地质体。然后将类乌齐片麻岩套划分为5个构造岩石地层单元:前奥陶纪查秋赛岩组(438.2±3.6)~700.0 Ma、早二叠世都拉扎片麻岩单元(282.1±0.91)Ma、晚二叠世加压玛片麻岩单元(254.0±8.0)Ma、早三叠纪世加隆片麻岩单元(246.3±0.8)Ma、中三叠世宁达片麻岩单元(227.0±0.6)Ma。吉塘岩群的解体是该区地层研究的重要进展,有助于藏东基础地质研究。  相似文献   
989.
作者野外调查发现的广东阳西福湖岭剖面,自上而下呈云母石英片岩→斑点状和条纹状混合岩→条带状混合岩→混合花岗岩(或"脏花岗岩")的连续分带,且不同类型岩石具有不同变形特征,为研究壳内熔融和花岗岩浆形成及大陆流变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自然实例。初步测年结果表明,混合岩和花岗岩均形成于415~445 Ma之间,为加里东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0.
本文将造山作用分为地槽褶皱造山和地台(克拉通)活化造山两种类型,并认为两者均起因于板块的汇聚过程。地槽造山是洋壳向陆壳的转换过程,其标志是地槽沉积物初次熔融形成的、以TTG为主的"不成熟花岗岩"产生。板块俯冲过程的能量转换,导致大陆岩石圈内能升高,包括TTG在内的基底地槽构造层的再次熔融(重熔),产生再生或重熔岩浆形成活化造山期的"成熟花岗岩";壳内重熔岩浆层形成和增厚最终导致大陆克拉通发生大规模压缩变形(活化造山)。造山作用的多幕性和花岗岩活动多期性,以及上老下新的花岗岩"层序",被认为主要与板块俯冲过程的能量转换速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