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6篇
  免费   707篇
  国内免费   995篇
测绘学   564篇
大气科学   461篇
地球物理   634篇
地质学   1832篇
海洋学   454篇
天文学   35篇
综合类   238篇
自然地理   380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200篇
  2021年   239篇
  2020年   161篇
  2019年   234篇
  2018年   179篇
  2017年   158篇
  2016年   176篇
  2015年   211篇
  2014年   201篇
  2013年   235篇
  2012年   248篇
  2011年   278篇
  2010年   261篇
  2009年   231篇
  2008年   246篇
  2007年   210篇
  2006年   216篇
  2005年   161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4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Li  Baoni  Xiong  Lihua  Zhang  Quan  Chen  Shilei  Yang  Han  Guo  Shuhui 《Natural Hazards》2022,113(1):577-613
Natural Hazards - Land use/cover change (LUCC) affects regional climate not only through its direct changes of land surface properties, but also through its further modifications of...  相似文献   
992.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国唯一冬季存在长期积雪的沙漠,在此特殊地理环境下,沙漠及周边区域冬季雪深和边界层高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和相互关系尚未明确。本文利用1980—2019年SMMR(Scanning Multichannel Microwave Radiometer)、SSM/I(Special Sensor Microwave/Imager)、SSMI/S(Special Sensor Microwave Imager/Sounder)被动微波遥感雪深数据、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雪深观测数据和ERA5再分析资料(the Fifth Generation ECMWF Reanalysis)边界层高度数据,分析了沙漠及周边区域冬季雪深和边界层高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与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及周边区域冬季雪深年均值为8.45 cm,整体呈现东北部和南部积雪较深,其他区域积雪较浅并呈现出由沙漠中心区域向四周逐渐减少的特点,雪深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及其东北、南边的邻近区域呈升高趋势,剩余地区呈下降趋势。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及周边区域冬季边界层高度年均值为105.54 m,呈现东南部和西北部高,中心沙漠区域、东北部、西南部较低的特点,边界层高度在沙漠及周边区域升高而其他区域降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冬季雪深和大气边界层高度时空变化整体呈负相关,其中93.17%以上的沙漠区域呈负相关,平均相关系数为-0.32,最大相关系数绝对值为-0.58,空间相关系数为-0.42(P<0.05)。  相似文献   
993.
砂卵石地层具有地层结构松散、透水性高、粘聚力小、自稳能力差等特点,往往为工程施工带来许多难题。为了更好地研究砂卵石地层非开挖顶管施工时地表的沉降规律及相应的控制措施,以成都市华阳、万安、正兴片区雨污水管网W31-W32顶管段为研究对象,采用工法比较、数值模拟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适用于砂卵石地层地表沉降的控制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在砂卵石地层中,采用袖阀管注浆加固管周土体与高压旋喷桩加固洞门的措施是合理有效的,加固后地表沉降量相较于未加固时降低了48.1%,洞门处的地表沉降量降低了51.1%,满足了地表沉降控制要求,验证了地层加固措施的效果,可为后续类似的非开挖顶管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94.
区域钻场数据监测对地质钻探过程的控制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为解决当前大多数钻探过程状态监测系统存在的钻孔数据单一、数据互联不通以及缺乏远程便携式监测软件等问题,结合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开发一款基于Android的地质钻探过程状态监测App。该App整体采用模型-视图-演示器架构进行设计,具有实时监测、历史曲线趋势分析等一系列功能。在辽宁丹东3000 m科学钻探工程现场投入使用,取得了良好的状态监测效果。该App可实时获取钻进过程状态信息,并及时提醒专家进行操作调节与决策,为地质钻探施工提供很大的便利。  相似文献   
995.
为厘清保水剂和生物炭对紫色土保水性的影响,通过室内土柱实验,设置添加保水剂和生物炭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吸水倍数、土壤水分蒸发率及保水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改良措施均可提高紫色土的吸水倍数,保水剂对紫色土吸水倍数的提升比生物炭更加显著。施用保水剂可适当延缓紫色土的水分蒸发速率,然而施用生物炭则会促进紫色土水分的蒸发。绝大多数处理与空白对照(control check,CK)相比都能够不同程度改善紫色土的保水能力,而且高含量配比处理的改良效果明显优于低含量配比的处理,其中P2B2(03%的保水剂和30%的生物炭)处理可以使紫色土的保水性能达到最高。保水剂与生物炭利于低热河谷区紫色土的水分改良。本研究可为低热河谷区紫色土的水分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6.
为查明公路边坡滑面分布情况,采用瞬态面波和对称四极电测深法进行综合物探勘察,成功识别出滑动面以及潜在滑面位置、形态和范围,再结合钻孔,得出滑坡体地质剖面,高效准确的为滑坡处治设计提供了基础资料。工程实例应用表明,瞬态面波成像在滑动面以及潜在滑面识别中准确直观,且可以提供波速参数;电测深法能够提供不同地质体的电阻率参数,可以对瞬态面波进行有效补充;两种方法互相结合,可以较大限度的降低物探多解性,结合少量钻孔,能提供较为准确的滑坡体地质剖面,可在公路不稳定斜坡探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7.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能源与资源保障,地球深部资源与能源极其丰富。“向地球深部进军”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资源勘查开发技术、经济效益成本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必然发展趋势。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提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为满足能源、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需求,加大清洁能源勘探开发力度、提高碳封存能力、强化地质储能研究等显得尤为重要。深部水文地质作用与此息息相关,亟待重视和加强研究。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学科发展历程与热点焦点问题的综合对比研究,对深部地下水分布与循环理论研究、深部地下水地质作用下地热与锂资源成藏、深部地热-干热岩与页岩气等清洁能源开发、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封存、地质储能等方面涉及的深部水文地质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了分析总结,认为深部水文地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地下水循环动力机制、物质能量转换过程、水岩相互作用、成热成藏机理和勘查监测技术精准度等方面尚需深入系统的研究,而储层非均质性刻画、热源机制、深部资源能源可持续开发技术、人工干预下深部资源环境演变特征、水力压裂诱发地震以及断层对流体触发的敏感性和触发过程演变等是未来应给予重点关注的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998.
勘查地球化学找矿工作的重点在于正确解译地球化学数据,以便从冗杂的地质信息中精准提取与成矿有关的异常信息,指导找矿研究。然而,地球化学数据属于成分数据,具有闭合效应,只有对数据进行正确的预处理才能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还原元素真实的空间分布。本文在阿舍勒铜锌矿区外围南侧区域共收集1009件地表原生晕样品,对样品中的13种微量元素进行测试,并对原始数据、对数及ilr变换后的数据进行EDA分析,对比数据空间分布及内部结构特征。运用(稳健)主成分分析,结合成分数据双标图及第一主成分点位图,解译三类数据指示的元素组合与成矿信息之间的关联。随后运用多重分形滤波技术,对以ilr变换为基础的稳健主成分得分数据分解元素组合异常和背景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经过对数及ilr变换后的数据相比原始数据空间尺度更均匀,数据近似正态分布;②三类数据双标图表明,仅ilr变换后的数据消除了“闭合效应”,且其第一主成分元素分组揭示了研究区铜矿化与铅锌多金属矿化组合;以对数变换与ilr变换为基础的第一主成分点位图表明,后者主成分得分异常能够较好指示研究区地质找矿信息;③结合研究区地质找矿信息、元素组合异常及背景空间分布特征,最终圈定3个有利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999.
The Aqishan lead-zinc deposit,located in the Jueluotag metallogenic belt of eastern Tianshan,Xinjiang,Northwest China,has a stratiform occurrence in the marine volcanic tuff of the Yamansu Formation.The ore body has a typical double-layer structure,having a stratified,stratoid,lenticular upper part and a veined,stockwork-like lower part.The occurrence of the upper orebody is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the volcanic tuff wall rock.The ore minerals are mainly chalcopyrite,pyrite,sphalerite,galena and magnetite,the altered minerals mainly being silicified,such as sericite,chlorite,epidote,garnet.The garnetized skarn,being stratiform and stratoid,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upper part of the orebody.Geological observations show that the limestone in the ore-bearing Yamansu Formation is not marbleized and skarnized.Spatially,it is associated with the ferromanganese deposits in the marine volcanic rocks of the Yamansu Formation.These geological features reflect the likelihood that the Aqishan lead-zinc deposit is a hydrothermal exhalation sedimentary deposit.The results from the EPMA show that the garnet is mainly composed of grossular-andradite series,contents being in a range of 34.791-37.8%SiO2,32.493-34.274%CaO,8.454-27.275%FeO,0.012-15.293%Al2O3,0.351-1.413%MnO,and lower values of 0.013-1.057%TiO2.The content of SiO2 vs.CaO and FeO vs.Al2O3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The results of ICP-MS analysis for the garnet show that the REE pattern is oblique to right in general.The total amount of rare earth elements is relatively low,ΣREE=71.045-826.52 ppm,which is relatively enriched for LREE and depleted for HREE.LREE/HREE=8.66-4157.75,LaN/YbN=23.51-984.34,with obvious positive Eu and Ce anomalies(δEu=2.27-76.15,δCe=0.94-1.85).This result is similar to the REE characteristics of ore-bearing rhyolite volcanic rocks,showing that the garnet was formed in an oxidizing environment and affected by clear hydrothermal activity.The U-Pb isotopic dating of garnet by fs-LA-HR-ICP-MS gives an age of 316.3±4.4 Ma(MSWD=1.4),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formation time of the Yamansu Formation.According to the study of deposit characteristics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this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 Aqishan lead-zinc deposit is a hydrothermal exhalation sedimentary deposit,the garnet being caused by hydrothermal exhalative sedimentation.  相似文献   
1000.
Leng  Yangyang  Kong  Xiangzhao  He  Junyi  Xing  Aiguo  Zhang  Yanbo  Wang  Quan 《Landslides》2022,19(6):1421-1433
Landslides - On July 10, 2020, a catastrophic landslide with a slope angle of only 8° occurred in the red-bed series strata in Qianxi, Guizhou, southwestern China, due to prolonged rainfa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