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64篇
  免费   1277篇
  国内免费   1748篇
测绘学   709篇
大气科学   1248篇
地球物理   1212篇
地质学   3555篇
海洋学   884篇
天文学   176篇
综合类   559篇
自然地理   846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41篇
  2022年   379篇
  2021年   390篇
  2020年   344篇
  2019年   388篇
  2018年   411篇
  2017年   359篇
  2016年   375篇
  2015年   353篇
  2014年   385篇
  2013年   388篇
  2012年   380篇
  2011年   387篇
  2010年   389篇
  2009年   360篇
  2008年   332篇
  2007年   322篇
  2006年   243篇
  2005年   223篇
  2004年   218篇
  2003年   240篇
  2002年   380篇
  2001年   329篇
  2000年   259篇
  1999年   249篇
  1998年   135篇
  1997年   114篇
  1996年   108篇
  1995年   105篇
  1994年   93篇
  1993年   84篇
  1992年   76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中国柑橘生产空间变迁及其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运用产业集中度、探索性数据分析(ESDA)、产业重心模型、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对中国柑橘生产空间演变特征,以及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978-2015年中国柑橘生产空间呈现扩张态势,可分为急剧增长期(1978-1991年)、低速增长期(1992-2000年)、稳步增长期(2001-2015年)。中国柑橘生产空间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中南地区、华东地区,具有“北冷南热”的空间结构。柑橘生产空间在省域尺度上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特征,呈现显著的地理集聚现象,且集聚呈现先急剧下降,其后再波动上升的变化过程。自2000年起,生产空间重心持续性向西南向迁移,“西移南扩”的迁移趋势明显。中国柑橘生产空间从最初的自然驱动,逐步转向为“自然-社会”驱动。自然资源禀赋决定着中国柑橘生产的基础空间,社会经济因素是柑橘生产空间变迁的重要原因。在市场区位因素中,道路运输、水果消费对柑橘生产空间存在显著的正向效应,路网密度提高,提升了产区的经济区位,居民收入的提高扩大了柑橘消费需求,因此每提高1%,柑橘面积分别增加0.192%和0.107%。在生产要素中,劳动力投入、水利灌溉对柑橘生产空间存在正向效应,每提高1%,柑橘面积分别增加0.934%和0.094%。在社会经济因素中,非农就业机会引起的农村劳动力流失,对柑橘生产空间存在强烈的负向效应,每提高1%,柑橘面积减少1.365%。科技进步带来的新品种、新技术对柑橘生产空间存在正向效应,每提高1%,柑橘面积增加0.058%。人均粮食占有量的直接效应为负向效应,间接效应为正向效应,意味着在分配有限土地资源的博弈中,本地土地首先要满足粮食安全,因此抑制柑橘面积增加。而邻近地区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提高,通过粮食流通能够满足本地粮食安全,促进柑橘面积增加。  相似文献   
972.
土地利用变化受到地形地貌、自然环境、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等的影响,预测其未来情景对政策调整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元胞自动机模型是模拟和预测不同规划政策下土地利用变化的常用方法。本文基于GlobeLand30数据集,利用浙中城市群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校准FLUS模型,并模拟2010年土地利用格局,其总体精度、Kappa系数和图形优化(FOM)分别为89.74%、82.69%和29.86%。采用马尔可夫链预测2030年各类型土地总量,利用FLUS预测一般条件下(常规情景)和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站点影响下(轨交情景)浙中城市群未来土地格局。结果表明,在5 km范围内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对建设用地增长影响较大,在该区域轨交情景比常规情景面积增加45.25 km^2、且主要发生在城市边缘区。建设用地扩张主要通过侵占优质农田实现,轨交情景5 km范围内农田转化为建设用地比常规情景增加33.34 km^2,建设用地扩张强度高于常规情景,其中最低扩张强度以上占比高于常规情景3.70%。景观指数表明,2种情景中林地、草地和水域格局具有较高相似性。本研究表明,综合使用FLUS、遥感、GIS等技术方法,能够准确模拟和预测不同规划条件下未来土地利用格局,并为规划和政策调整提供高可信空间数据。  相似文献   
973.
Pacific saury(Cololabis saira)is usually sold as whole fish in wholesale markets,or in its gutted form which is easy for consumers to cook in retail markets.In order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gutting on the shelf life of Pacific saury during refrigerated storage and reveal the microbial community,fish samples grouped into(I)whole fish and(II)gutted fish were analyzed periodically for sensory,biochemical and micro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and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technology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microbiota.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ensory score for the gutted fish became unacceptable on day 8,while the whole fish score remained acceptable for 10 days.The 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value of the gutted fish reached 30 mg N(100 g)^-1 on day 6,while that of the whole samples surpassed 30 mg N(100 g)^-1 on day 10.The 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value of the gutted fish got close to 5.0 mg kg^-1 on day 10,while that of the whole samples surpassed 5.0 mg kg^-1 on day 14.The aerobic plate colony counts(APCs)for the gutted and whole Pacific saury reached 7.0 log10 CFUg^-1 on days 6 and 10,respectively.Organoleptic,biochemical and microbiological analyses revealed that shelf-lives should be 6–8 days for gutted fish and 10 days for whole fish.Microbiota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gutting partly changed the initial microbiota,but didn't alter the dominant bacteria during storage.When the fish were spoiled,high proportion of Pseudomonadaceae was detected in both groups.  相似文献   
974.
In recent years, China has implemented several measures to improve air quality. The Beijing-Tianjin-Hebei(BTH)region is one area that has suffered from the most serious air pollution in China and has undergone huge changes in air quality in the past few years. How to scientifically assess these change processes remain the key issue in further improving the air quality over this region in the future. To evaluate the changes in major air pollutant emissions over this region, this paper employs ens...  相似文献   
975.
This study assesses the performance of three high-resolution regional numerical models in predicting hourly rainfall over Hainan Island from April to October for the years from 2020 to 2022. The rainfall amount, frequency,intensity, duration, and diurnal cycle are examined through zoning evalu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Guangdong Rapid Update Assimilation Numerical Forecast System(CMA-GD) tends to forecast a higher occurrence of light precipitation. It un...  相似文献   
976.
测绘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高校应对当前社会用人企业的人才需求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概念,而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是高等院校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以本校的测绘专业为例,提出了课程内容设置依据以及新的课程实施方式,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研究。  相似文献   
977.
针对资源三号卫星姿态角常差导致的多光谱影像定位精度降低的问题,该文在构建多光谱影像严格几何定位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运用罗德里格矩阵建立姿态角常差检校方法;根据少量地面控制点求出姿态角常差构成的偏置矩阵后,使影像定位精度得到显著提高。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78.
面向高光谱图像分类的半监督空谱判别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侯榜焕  王锟  姚敏立  贾维敏  王榕 《测绘学报》2017,46(9):1098-1106
为充分利用高光谱图像蕴藏的空间信息提升分类精度,提出了面向高光谱图像分类的半监督空谱判别分析(S3 DA)算法。考虑高光谱图像数据集的空间一致性,首先利用少量标记样本定义类内散度矩阵,保存数据集同类像元的光谱近邻结构;再利用无标记样本定义空间近邻像元散度矩阵,揭示像元间的空间近邻结构和地物的空间分布结构信息。S3 DA既保持数据集在光谱域的可分性,又保存了无标记样本蕴藏的空间域近邻结构,增强了同类像元和空间近邻像元在投影子空间的聚集性,从而提升分类性能。在PaviaU和Indian Pines数据集的试验表明,总体分类精度分别达到81.50%和71.77%。与传统的光谱方法比较,该算法能有效提升高光谱图像数据集的地物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979.
基于2009年与2014年深圳市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分析其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及其空间布局,有利于实现区域土地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运用多种指标及模型从土地利用的综合程度、组合类型和各地类区位意义3个方面来分析深圳市10区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交通用地、城镇工矿用地、耕地面积有所增加,但总体变化不大,趋势放缓,各区之间存在一定差异;组合类型上表现为整体功能较弱、类型数少,各区组合多包含城镇及工矿用地与林地,分布集中连片,主导着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程度变化上,整体综合指数较高并有所增加,表明利用程度高且处于持续发展中,但各区之间程度高低不一;区位意义在各区域地类上表现也不尽相同且变化不大。结论:研究区域土地供需矛盾仍十分突出,人多地少态势明显,区域间土地利用结构存在明显分异规律,区域发展协调性不够,利用布局有待优化。  相似文献   
980.
智协飞  田笑  朱丹  宋斌  侯美夷 《大气科学》2017,41(5):999-1009
根据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客观判定和追踪方法,研究了1948~2013年欧亚地区冬季温带反气旋的年代际气候变化的活动特征。结果发现,反气旋的高频分布区也是反气旋气候变化最大的区域,其中蒙古高原和伊朗高原的反气旋最活跃。反气旋的频数和强度既有长期趋势也有年代际变化。蒙古高原和伊朗高原的反气旋频数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反气旋频数具有2~6年和16~30年周期,且具有变频特征。EOF分解发现蒙古高原和伊朗高原的反气旋频数分布均在较高纬度和较低纬度地区呈现显著相反的偶子极态分布形式。蒙古高原的反气旋强度的变化基本可以体现欧亚大陆反气旋强度的变化。反气旋分布和强度的年代际变化可以用对流层低层经向温度梯度表示的斜压锋的位置和强度的年代际变化来解释,但斜压锋对欧亚反气旋的影响具有区域性。蒙古高原的反气旋在1960~1975年50°N以北较多,1990~2005年50°N以南较多的偶极子态变化与80°~120°E区域的斜压锋纬度位置自55°N南移到45°N有密切关系,30°~80°E区域的斜压锋纬度位置变化不能单独解释伊朗高原反气旋偶极子态年代际变化。自21世纪00年代中期斜压锋偏强对反气旋强度偏强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