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09篇
  免费   1099篇
  国内免费   1661篇
测绘学   660篇
大气科学   1155篇
地球物理   1370篇
地质学   3095篇
海洋学   965篇
天文学   181篇
综合类   547篇
自然地理   896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199篇
  2021年   264篇
  2020年   177篇
  2019年   262篇
  2018年   289篇
  2017年   243篇
  2016年   339篇
  2015年   320篇
  2014年   368篇
  2013年   399篇
  2012年   437篇
  2011年   429篇
  2010年   412篇
  2009年   411篇
  2008年   376篇
  2007年   436篇
  2006年   341篇
  2005年   345篇
  2004年   318篇
  2003年   252篇
  2002年   399篇
  2001年   334篇
  2000年   272篇
  1999年   244篇
  1998年   136篇
  1997年   129篇
  1996年   102篇
  1995年   108篇
  1994年   87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2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前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仍很肤浅,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对于地球动力学问题仍在探索过程中,Science杂志2005年公布的125个重大科学问题中的第10个问题是“地球内部是如何运行的”,提出地球动力来源还尚未解决。 2017年出版的《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认为板块构造理论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该学说依然存在其形成以来就存在的难题,即板块动力、板块起源及板块上陆三大问题,驱动板块运动的动力机制是最为重要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讨会分两个环节,一是主要观点报告环节,二是讨论争鸣环节。 在报告环节,涉及动力机制的主要有5位报告人,分别阐述了他们的主要观点。梁光河提出了新大陆漂移说,通过大量证据分析认为传统的海底扩张驱动大陆漂移的模式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地质和地球物理观测事实说明持续推动大陆漂移的动力不是海底的持续扩张,而是大陆板块后下方持续的岩浆上涌推动大陆板块向前漂移,那是一个自发的连锁反应。万天丰认为传统的海底扩张传送带模式很难解释大陆板块漂移速度远远大于地幔对流速度这个问题,提出了陨击说。陨石撞击诱发地幔底劈推动大陆板块运动这个新的驱动模式。唐春安提出了地球龟裂说,认为地球内部热能的积累与释放,使得地质历史上岩石圈地幔具有冷热交替的周期。毛小平分析认为,目前所提出的地球动力中,只有周向应力具有足够数量级的应力,可以推动板块运动;周向应力在岩石圈薄弱处释放从而产生地壳相对运动;长期以来解释不了的“地壳异常压力”其实就是周向应力,而可独立于重力的构造力、碰撞力并不存在。 在讨论争鸣环节,大家针对地壳运动的动力来源自由发言。梁光河指出万天丰提出的陨石撞击可以较好地解释超大陆裂解的初始动力,但不同意陨石撞击可以提供持续的大陆漂移的动力,以印度板块的北漂为例,因为地幔的巨大黏滞阻力,需要无数个陨石定点撞击印度板块后面才可能持续推动印度板块漂移。唐春安提出地球的锅盖效应,因此上地幔具有冷热周期,在热周期地壳才会大规模漂移,按照力学机制,大洋中脊和转换断层不可能是海底扩张产生的,应该是大陆漂移拉开产生的断裂系统。最后杨巍然总结发言,认为陨石撞击是一个重要因素,地球上的构造运动都可以归结为开合运动,海底扩张和大陆漂移都是存在的,地体构造也是科学的。研讨会取得的共识是:大陆的确存在大规模水平运动,传统的地幔对流传送带驱动模式存在很多与观测事实不符的问题,需要重新认识驱动机制和驱动力的问题,对板块俯冲问题多数持怀疑甚至反对的观点。其驱动力应该来自重力和地球内部热力,但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仍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92.
本文根据矿石特征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重庆秀山小茶园一带锰矿床含锰岩系的物质来源、沉积环境和成因。该含锰岩系赋存于南华系大塘坡组一段。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主成矿元素Mn与Al_2O_3、SiO_2呈明显负相关,与MgO、CaO呈明显正相关,Ag、As、Sb平均含量明显偏高,显示研究区含锰岩系为热水沉积成因;Co/Zn-(Co+Ni+Cu)图解、(Co+Ni+Mn)×10-Fe-Mn图解和Y×P_2O_5图解均显示该含锰岩系具有热水沉积的特征;HREE亏损,LREE富集,且Eu负异常的特征,以及δCe值,暗示该区锰矿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区;V/Cr和V/(V+Ni)值指示含锰岩系形成于厌氧和缺氧环境。  相似文献   
993.
Bastnäsite is the end member of a large group of carbonate–fluoride minerals with the common formula (REE) CO3F·CaCO3. This group is generally widespread and, despite never occurring in large quantities, represents the major economic light rare earth element (LREE) mineral in deposits related to carbonatite and alkaline intrusions. Since bastnäsite is easily altered and commonly contains inclusions of earlier‐crystallised minerals, in situ analysis is considered the most suitable method to measure its U‐Th‐Pb and Sr‐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sis and laser ablation (multi‐collector)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 of forty‐six bastnäsite samples from LREE deposits in China, Pakistan, Sweden, Mongolia, USA, Malawi and Madagascar indicate that this mineral typically has high Th and LREE and moderate U and Sr contents. Analysis of an in‐house bastnäsite reference material (K‐9) demonstrated that precise and accurate U‐Th‐Pb ages could be obtained after common Pb correction. Moreover, the Th‐Pb age with its high precision is preferable to the U‐Pb age because most bastnäsites have relatively high Th rather than U contents. These results will have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the genesis of endogenous ore deposits and formation processes related to metallogenic geochronology research.  相似文献   
994.
城市下垫面空气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分析近10年北京325m气象塔常年观测资料,研究城市化发展对城市大气边界层动力学结构和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零平面位移总体是逐年递增的.气象塔西南方向的高层建筑群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逐渐建成,在SW方向,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零平面位移在90年代增加明显,增加的幅度1997年和1999年之间较大,这一点与气象塔西南方向城市化的加快相符合.而在NE、SE和NW方向,从1987年到1994年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零平面位移增加明显,1994年以后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995.
亚澳中低纬度区域暴雨天气系统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跨越南北半球的亚澳季风区内的暴雨等灾害天气系统为主要讨论内容,分析了影响这一地区的环流和天气系统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这对深入了解该区域内季风的影响和降水系统的机理提供了帮助.同时,对于预报的改进也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996.
实证研究中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运用潜力备受质疑。论文选取美国14家国家历史遗址公园为例,采用旅游研究中较少使用的四参数Logistic模型结合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三次函数、高斯多峰分析法拟合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研究发现:四参数Logistic模型结合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三次函数能较好地拟合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利用四参数Logistic曲线的上弯点、拐点、下弯点能定量的划分出旅游地的起步探索、发展、巩固、停滞阶段,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三次函数能拟合旅游地的衰退或复兴阶段,这回答了学者们对生命周期阶段难以定量划分的质疑。根据旅游地停滞期之后的发展趋势还能归纳出该类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类型;高斯多峰分析法将旅游地的生命周期拟合成一个个波动的高斯峰,更大程度上保留了旅游地演进的波动特征;将高斯多峰分析法与四参数Logistic模型结合起来,不仅能定量划分旅游地的生命周期阶段,还能准确地描述在生命周期阶段内的波动情况,甚至分析各生命周期阶段对整个生命周期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97.
西南印度洋63.5°E热液区是在超慢速扩张洋脊发现的首个超镁铁质岩热液系统。对取自该区的热液硫化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分析,矿物学分析结果表明:该热液区硫化物为富Fe型高温硫化物,且经历了较深程度的氧化蚀变,大量中间态的Fe氧化物充填在硫化物矿物间的孔隙及内部解理中;这些硫化物相以白铁矿为主,其次是等轴古巴矿和少量铜蓝,缺乏黄铁矿、闪锌矿。据推断,该区的热液成矿作用分为4个阶段:低温白铁矿阶段→高温等轴古巴矿阶段→自形白铁矿阶段→后期海底风化阶段(少量铜蓝以及大量的Fe的羟氧化物)。与之相对应,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硫化物的Fe含量较高(31.57%~44.59%),Cu含量次之(0.16%~7.24%),而Zn含量普遍较低(0.01%~0.11%);微量元素较为富集Co(328×10-6~2 400×10-6)和Mn(48.5×10-6~1 730×10-6)。该区硫化物中较高含量的Fe、Co与超镁铁质岩热液系统相似,明显高于镁铁质岩热液系统。独特的热液硫化物矿物学特征和元素组成可能与该区普遍出露的地幔岩、橄榄岩蛇纹石化作用以及拆离断层的广泛发育的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998.
Ye  Yuyao  Wang  Changjian  Zhang  Hong’ou  Yang  Ji  Liu  Zhengqian  Wu  Kangmin  Deng  Yingbin 《地理学报(英文版)》2020,30(12):1985-2001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 Population migration, especially population inflow from epidemic areas, is a key source of the risk related to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epidemic....  相似文献   
999.
浮游动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也是海洋食物链的主要环节。为科学保护和评价海洋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文章基于2016年春、秋季宁德市东部海域的相关调查结果,采用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以及去趋势对应分析法和冗余分析法,分析浮游动物群落及其与温度、pH值、溶解氧、无机氮、无机磷和化学需氧量6个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春、秋季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12类67种,季节和站位差异不大,均以水母类、桡足类和浮游幼虫为主;共出现优势种18种,春、秋季分别以桡足类和水母类为主,相同优势种仅有2种;3种指数分布无明显季节差异,但秋季指数总体较高;春、秋季浮游动物种类分别与各水环境因子呈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其中温度是影响浮游动物种类的最主要水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000.
We present optical luminosity functions(LFs) of galaxies in the~(0.1) g,~(0.1) r,~(0.1) i bands, calculated using data in~40 deg~2 sky area of the LAMOST Complete Spectroscopic Survey of Pointing Area(LaCoSSPAr) in the Southern Galactic Cap. Redshifts for galaxies brighter than r = 18.1 were obtained mainly with LAMOST. In each band, LFs derived using both parametric and non-parametric 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s agree well with each other. In the0.1 r band, our fitting parameters of the Schechter function are φ_*=(1.65 ± 0.36) × 10~(-2) h~3 Mpc~(-3), M_*=-20.69 ± 0.06 mag and α =-1.12 ± 0.08,which agree with previous studies. Separate LFs are also derived for emission line galaxies and absorption line galaxies. The LFs of absorption line galaxies show a dip at~(0.1) r ~18.5 and can be fitted well by a double-Gaussian function, suggesting a bimodality in passive galax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