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测绘学   2篇
地质学   1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前,岩浆岩的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的分类均根据SiO2的含量,但这种单一含量判别标准并不严谨,含量经常与分类不完全对应。使用TraceElem 1.0软件对各种岩浆岩进行逐步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研究,据此认为超基性岩由MgO和FeO组成的因子确定,基性岩则由P2O5、Fe2O3、TiO2、CaO、MnO组成的因子确定,中性岩由Na2O和Al2O3组成的因子确定,酸性岩由K2O和SiO2组成的因子确定。岩浆岩的分类宜以SiO2为主、以MgO和CaO为辅,尤其要引入MgO。在SiO2含量相同的情况下,MgO、CaO含量越高,基性程度越强。基于这一分析结果,提出一种新的酸度指数(ADI)计算方法,即ADI=w(SiO2)-0.75w(MgO)-0.23w(CaO),ADI<38.0%为超基性岩,在38.0%~52.0%之间为基性岩,在52.0%~62.5%之间为中性岩,>62.5%为酸性岩。  相似文献   
2.
目前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仍很肤浅,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对于地球动力学问题仍在探索过程中,Science杂志2005年公布的125个重大科学问题中的第10个问题是“地球内部是如何运行的”,提出地球动力来源还尚未解决。 2017年出版的《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认为板块构造理论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该学说依然存在其形成以来就存在的难题,即板块动力、板块起源及板块上陆三大问题,驱动板块运动的动力机制是最为重要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讨会分两个环节,一是主要观点报告环节,二是讨论争鸣环节。 在报告环节,涉及动力机制的主要有5位报告人,分别阐述了他们的主要观点。梁光河提出了新大陆漂移说,通过大量证据分析认为传统的海底扩张驱动大陆漂移的模式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地质和地球物理观测事实说明持续推动大陆漂移的动力不是海底的持续扩张,而是大陆板块后下方持续的岩浆上涌推动大陆板块向前漂移,那是一个自发的连锁反应。万天丰认为传统的海底扩张传送带模式很难解释大陆板块漂移速度远远大于地幔对流速度这个问题,提出了陨击说。陨石撞击诱发地幔底劈推动大陆板块运动这个新的驱动模式。唐春安提出了地球龟裂说,认为地球内部热能的积累与释放,使得地质历史上岩石圈地幔具有冷热交替的周期。毛小平分析认为,目前所提出的地球动力中,只有周向应力具有足够数量级的应力,可以推动板块运动;周向应力在岩石圈薄弱处释放从而产生地壳相对运动;长期以来解释不了的“地壳异常压力”其实就是周向应力,而可独立于重力的构造力、碰撞力并不存在。 在讨论争鸣环节,大家针对地壳运动的动力来源自由发言。梁光河指出万天丰提出的陨石撞击可以较好地解释超大陆裂解的初始动力,但不同意陨石撞击可以提供持续的大陆漂移的动力,以印度板块的北漂为例,因为地幔的巨大黏滞阻力,需要无数个陨石定点撞击印度板块后面才可能持续推动印度板块漂移。唐春安提出地球的锅盖效应,因此上地幔具有冷热周期,在热周期地壳才会大规模漂移,按照力学机制,大洋中脊和转换断层不可能是海底扩张产生的,应该是大陆漂移拉开产生的断裂系统。最后杨巍然总结发言,认为陨石撞击是一个重要因素,地球上的构造运动都可以归结为开合运动,海底扩张和大陆漂移都是存在的,地体构造也是科学的。研讨会取得的共识是:大陆的确存在大规模水平运动,传统的地幔对流传送带驱动模式存在很多与观测事实不符的问题,需要重新认识驱动机制和驱动力的问题,对板块俯冲问题多数持怀疑甚至反对的观点。其驱动力应该来自重力和地球内部热力,但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仍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内蒙古西乌皡穆沁旗和青海沱沱河等地不同基性火成岩的稀土特征研究,形成了主要依据重稀土特征的高度相似来判断火成岩样品是否同源的观点,这点特别适合于中基性的岩石,而对于酸性岩石则常常轻稀土和重稀土都是基本平行或者重合的。这一稀土特征有利于以后更好地判断火成岩的同源性。此外,后期的蚀变及风化也对同源火成岩(尤其是基性岩)的轻稀土影响较大,这点也要求尽量以重稀土特征相似来判断岩石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三维模型不同构建方式的优缺点,探讨了三维场景模型地理要素的取舍问题,以及利用DLG数据快速构建城市三维模型的方法,并对城市复杂结构地物的快速建模及与场景的融合也进行了研究。最后以赣州市老城区为例,进行了城市三维场景的快速构建,结果证实,DLG数据快速构建三维模型效率高,渲染速度快,成本低,精度相对高。  相似文献   
5.
利用跨平台的Qt开发平台,使用C++语言开发的地球化学及勘探元素分析软件,可运行在Windows、Unix或者Linux等多种操作系统上,主要内容包括元素正态分布特征研究,稀土分布特征、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对应分析、典型相关分析、逐步判别分析等,另外还有元素对比值特征,利用这些特征寻找矿化信息,确定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将微量元素与有关氧化物结合分析岩石的形成大地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6.
王炎  丁卫平 《北京测绘》2013,(4):83-85,62
高层建筑施工中的沉降观测,能够有效的对施工过程进行监控,并通过采用合理的变形监测方法及程序进行观测,对实施过程的测量数据进行分析,了解沉降原因并制定对策以避免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一手资料。本文结合赣州市政中心北区办公楼进行沉降观测方案设计的工作实践,介绍了高层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设计的过程和方法,重点阐述了观测技术要求和线路的确定、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及观测内容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7.
地质模型建立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但比较准确可靠的方法还是利用地震和测井方法,通过对测井和地震数据的有机组合,编制了一个测井和地震综合解释的软件,使深度域和时间域的数据结合显示在一个剖面图中,克服了测井和地震各自的局限,也利用测井相的判别分析和地层的马尔科夫性质,利用相关算法进行地层旋回,地层柱等的自动生成,减少人为认识的误差,也消除地层沉积时的随机干扰,为测井地震解释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厚覆盖区地下地质模型所依靠的数据主要是地震和测井资料,但地震数据反映范围广而分辨率低,测井数据则分辨率高而反映范围小,如何有效地将两者组合利用,克服各自不足是论证的重点,说明了用数据树的形式组织所有井与地震地质等数据,并能同时生成和编辑多口井的合成地震记录,来确定不同井的深时关系,为把不同域的地震数据和测井数据融合显示建立基础,提供了实时修改子波的频率和相位来做合成记录的功能,也有反射系数与子波的分布褶积等最新的方法,以慢镜头的形式说明合成记录的形成过程。这些功能的应用,给用户确定正确的地下速度场提供了先进的手段,为地质模型建立提供了先进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依照"层控构造"观点,地球演化过程中,上地壳顶部最先出现断裂,而后在重力和水平力共同作用下发展成上地壳正断层。其中水平力来自于地球的自转速度变化等因素,后来正断层继续演化成盆-山系。此过程使含"H-A-C-O-N-S"即幔汁的地幔流体进入地壳表层,形成油气和盐类。盆-山系的断隆山如果受到后来陨星逆向或顺向撞击所派生的经向或纬向惯性力强烈挤压,促使断隆山利用断陷盆地侧向应变空间进行仰冲,形成仰冲型冲叠造山带。此过程由于产生了负压作用,使盆-山系形成时已经隆升的地幔流体再次上涌,导致幔汁进一步聚集,从而形成更多油气和盐类。利用这一理论分析了松辽盆地油气和鄂尔多斯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库车盆地、准噶尔盆地的油气形成机制,并预测了罗布泊和塔里木的石油和盐类矿产,也解释了云南安宁盐矿下部伴生的油气显示,从而对油气的有机成因提出了挑战,认为无机成因是油气成因中更重要的原因,也提出了油气勘探的三位一体新概念:玄武岩-油气-盐类。  相似文献   
10.
Petrochem1.0岩石化学软件与同类软件相比,有操作简便(左键选数据,右键菜单选功能项),尤其是依据鼠标在不同区域弹出不同的岩性进一步详细定名的对话窗更是其他软件所没有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内容也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