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50篇
测绘学   33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87篇
海洋学   20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通过构建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研究了冻融循环对青藏高原腹地北麓河的高寒沼泽草甸和高寒沙化草原两种不同生态系统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结果表明: α-、 β-、 γ- 和δ-变形菌门(α-、 β-、 γ- 和δ-Proteobacteria)、 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 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 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为两个生态系统土壤共有的细菌类群, 其中, 变形菌门、 酸杆菌门及浮霉菌门细菌为研究区域优势菌, 而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高寒沼泽草甸土壤所特有, 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细菌是高寒沙化草原土壤特有的细菌类群, 表明青藏高原腹地两种生态系统土壤具有丰富的细菌多样性. 冻融循环会降低区域土壤的细菌多样性, 随冻融循环, 高寒沼泽草甸和高寒沙化草原生态系统土壤放线菌门丰度均呈现下降趋势, 但大部分细菌随冻融循环的变化在两种生态类型中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 结果说明冻融循环对于不同生态系统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既存在相似性, 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2.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特大地震不仅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本文根据黄龙钙华景观退化的人为和自然影响机理研究获得的部分高分辨率和高精度水文地球化学监测数据分析发现,大地震通过诱导控制黄龙源泉的深源断裂活动对源泉的水文地球化学产生了显著影响,主要表现为地震后泉流量、水温、电导率和CO2分压升高,反映出地震增加了地下向地表的水、热、钙离子和CO2通量。然而,地震对从泉水中沉积的钙华景观的后续影响以及汶川地震造成深源CO2向大气CO2释放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的监测评估。   相似文献   
23.
前人对林西县上二叠统林西组和扎鲁特旗陶海营子组进行过长期研究,发现较多淡水双壳类和植物化石,而叶肢介化石仅在陶海营子组有所发现。本次研究在内蒙古林西县官地剖面林西组的中上部首次发现叶肢介化石,经初步鉴定为林西黄河叶肢介(新种)等3个属种。叶肢介化石的发现为林西组时代的进一步确定、地层对比和古地理重建提供了可靠的化石依据,具有重要的地层学和古地理古构造学意义。  相似文献   
24.
本文利用基于余弦变换的匹配滤波技术对中国东北地区布格重力异常进行了分离.根据分离的剩余场异常特征,以黑河-齐齐哈尔-白城断裂带和佳木斯-伊通断裂带为分界线,把东北地区分布的主要盆地划分为西部盆地、中部盆地和东部盆地.指出研究区主要盆地的构造样式与剩余场相关的正负异常圈闭呈现一一对应的关系,其地质边界范围与剩余场反应的边...  相似文献   
25.
2009年8月,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扎鲁特旗陶海营子重新测制了上二叠统陶海营子组剖面。自下而上共发现3层叶肢介(包括2层李氏叶肢介类Leaid化石),经鉴定为单脊型与双脊型的新种类。在中国,二叠纪的李氏叶肢介类(Leaid)化石前人仅在甘肃肃南县上二叠统肃南组发现过,计2属3种[1],其后一直未见报道。这类化石在大兴安岭地区的发现,填补了该时期中国东部李氏叶肢介类(Leaid)分布的空白,为该时期地层的区域对比和时代确定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证据,具有重要的地层意义。同时,为进一步探讨它们的分布、迁徙、古生态、生物地理区系等增加了实际材料,具有古地理和古构造学上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6.
汶川地震余震序列的地震各向异性   总被引:35,自引:17,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震源区及周边地震台站记录的余震序列资料,使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法,分析了汶川地震发震构造龙门山断裂带及周边地区的地壳各向异性特征,推断了地壳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大致以安县为界,位于龙门山北东段的台站快剪切波的偏振方向为北东向,与断裂带走向一致;而位于龙门山西南段的台站快剪切波的偏振方向为北西向,与断裂带走向垂直;这个特征同样揭示出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逆冲、北东段带有明显走滑性质的特征.研究还显示,靠近龙门山与鲜水河、安宁河小江断裂交汇区附近的台站快剪切波的偏振方向表现比较离散,这可能是由震源区局部的复杂地质构造引起,与该地区复杂的主压应力方向特点一致.  相似文献   
27.
临潼-长安断裂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潼—长安断裂是渭河盆地内部骊山凸起和西安凹陷之间一条重要的分界性断裂,前人研究表明该断裂在全新世有强烈活动。通过对该地区钻孔资料的收集整理、跨断裂阶地测量分析以及晚更新世古土壤标志层错距的量测,分析了早更新世后期以来断裂的活动性特征,认为临潼-长安断裂在中更新统以前有过强烈活动,中更新世以来断裂活动性明显减弱,活动形式表现为张裂或小的位错。  相似文献   
28.
地壳介质剪切波分裂研究的部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龄雪  高原 《地震》2008,28(2):65-73
剪切波穿过各向异性介质传播时会发生分裂现象,而在地壳中产生各向异性的主要因素是大量充满液体的定向排列的微裂隙。通过剪切波分裂参数可以研究地壳介质的特性、地壳应力状态及应力场的变化,并可用于地震预测。利用地壳介质各向异性特征研究断层性质也是一个新的动向。  相似文献   
29.
太行山山前断裂西南段地壳介质各向异性特征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晶  高原  石玉涛  太龄雪 《地震》2008,28(2):115-122
根据太行山山前断裂西南端, 包括石家庄及其周边地区的位于太行隆起与华北盆地两大地质构造单元交汇处的构造环境复杂情况。 该文应用SAM分析方法与首都圈近4年(2002年1月至2005年8月)的观测数据, 分析该区地壳介质各向异性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 太行山山前断裂西南端快剪切波平均偏振方向与华北区域最大主压应力场方向一致, 是区域应力环境的较好描述。 该区慢剪切波平均时间延迟比较首都圈西北部和东南部均较小。 区内台站的快剪切偏振方向既受到区域构造背景应力环境的作用, 又受到局部的NNE向构造带的制约, 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井径(JNX)台站的剪切波分裂参数与紧邻台站有明显不同, 其原因有待更多数据加以补充并做细致讨论。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