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32篇
  免费   2152篇
  国内免费   3270篇
测绘学   1254篇
大气科学   1438篇
地球物理   1768篇
地质学   5716篇
海洋学   1482篇
天文学   325篇
综合类   745篇
自然地理   1126篇
  2024年   62篇
  2023年   189篇
  2022年   523篇
  2021年   614篇
  2020年   503篇
  2019年   533篇
  2018年   489篇
  2017年   484篇
  2016年   506篇
  2015年   595篇
  2014年   560篇
  2013年   638篇
  2012年   723篇
  2011年   797篇
  2010年   689篇
  2009年   690篇
  2008年   649篇
  2007年   704篇
  2006年   626篇
  2005年   497篇
  2004年   399篇
  2003年   322篇
  2002年   349篇
  2001年   349篇
  2000年   240篇
  1999年   174篇
  1998年   103篇
  1997年   130篇
  1996年   98篇
  1995年   80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9篇
  1979年   10篇
  1977年   7篇
  1975年   10篇
  1973年   7篇
  1957年   7篇
  1954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8 毫秒
961.
针对目前农业大数据平台地理要素纳入不足、研究尺度受限、搜索功能相对薄弱等问题,本文充分发挥了测绘部门自然地理要素数据精细、农业遥感监测数据精准、野外全景采样数据完整的优势,基于ElasticSearch搜索引擎,利用网络技术、电子地图技术与空间数据库技术设计并实现了全文检索的农业地理信息大数据平台,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精确地展示数据信息内容,为农业大数据的规律寻找、价值挖掘与有效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962.
探索和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切实满足行业高素质人才需求、服务国家及地方经济建设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本文以兰州交通大学测绘学科为例,对测绘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分析:1)系统剖析兰州交通大学测绘类专业实践课程内容设置、跨度6年的应届毕业生生源及就业流向趋势,总结了现有条件下人才培养的不足与局限;2)针对上述问题,尝试构建5个"3"模式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与示范中心建设、多层次学科技能竞赛体系与专业认证、国际视野引导四个专业建设的发展模式,力求培养学生专业方面的通识能力、就业渠道及行业方面扩展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3)立足扎根西部和面向铁路交通行业特色办学背景,力图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多学科交叉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以期为"川藏铁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建设提供科技和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963.
精灵4 RTK无人机搭载的相机配备1英寸2000万像素,支持0—90°俯仰角拍摄,可满足地理国情遥感解译样本拍摄要求.基于精灵4 RTK无人机拍摄遥感解译样本,不但可以解决不可到达区域样本拍摄问题,而且能自定义飞行拍摄模式,实现了遥感解译样本拍摄自动化、智能化,丰富了遥感解译样本数据的获取手段,大大提高了遥感解译样本采集效率.本文基于无人机拍摄技术,结合遥感解译样本数据采集中的应用场景,提出了一种便携、智能的遥感解译样本采集方法,可为地理国情监测遥感解译样本采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64.
基于矢量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CA),对深圳市城市土地利用变更模拟中的邻域影响力进行了讨论,选取矢量密度因子及矢量邻域索引构建邻域影响力函数.根据深圳市路网数据及相关参数权重,计算地块通达度及发展为居住或生产用地的适宜度,同时结合政府规划的土地利用分区状态进行土地利用变更的模拟.使用Kappa系数对模拟结果与实际数据的一致性进行评估,评估结果表明,邻域距离半径为50 m时结合邻域影响力函数能获得比较好的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965.
966.
967.
To improve regional and intercontinental correlation of the uppermost Devonian–lowermost Carboniferous, we examined the conodont faunas and carbon isotopic records of the Tangbagou Formation in the Qilinzhai section, southern Guizhou, South China. The Tangbagou Formation is a succession of mixed carbonate–siliciclastic rocks that accumulated on a shallow‐water platform under normal marine conditions. Seven conodont zones for shallow‐water biofacies in South China, the Cl. gilwernensis–Cl. unicornis Zone, the Po. spicatus Zone, the Si. homosimplex Zone, the Si. sinensis Zone, the Si. eurylobata Zone, the Ps. multistriatus Zone and the Po. co. porcatus Zone in ascending order, are recognized in the Tangbagou Formation. Although apparently limited in its value for global correlation, this conodont zonation is more applicable to shallow‐water biofacies in South China. Carbonate samples have yielded carbon isotopic signatures consistent with those recorded in Euroamerica sections, in particular showing four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1) the peak values of Hangenberg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 (HICE) during the latest Devonian, (2) a minor positive shift (P1) in the Si. homosimplex Zone during the early Tournaisian, (3) a second minor positive shift (P2) in the Si. sinensis Zone and (4) the middle Tournaisian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 (TICE)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Tangbagou Formation. The similarity in peak values (~5.5‰) and magnitude of TICE for the Qilinzhai and Belgian sections indicates that the Euro‐asia δ13Ccarb trends may reflect the changes in global mean ocean δ13CDIC, rather than having been overprinted by local carbon cycling. Integration of conodont biostratigraphy and δ13C stratigraphy provides a powerful tool for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Copyright © 201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68.
华东地区月平均气温统计降尺度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红霞  汤剑平 《气象科学》2015,35(6):760-768
用中国地面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气温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别使用基于多元线性回归(MLR)和3种主成分分析(PCA)的统计降尺度方法,对1959-2008年的华东地区的月平均气温分两个时段进行统计降尺度分析并加以检验,比较了不同降尺度方法的结果。结果表明:对于华东地区气温的统计降尺度预报,基于MLR的统计降尺度方法相对于3种PCA方法而言,对单站年际变化模拟方面有一定优势。PCA方法应用于统计降尺度时,预报因子的区域选择是影响统计降尺度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温度进行统计降尺度分析时,预报因子中包含温度因子是非常必要的;所试验的4种降尺度方法,对各站点多年平均情况的模拟要好于对区域平均的年际变化的模拟。  相似文献   
969.
热气候指数评价中国南方城市夏季舒适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南方14个城市1981-2013年6-9月的逐日气象资料,根据生物环境特点,制定了基于通用热气候指数的新评价方法,对中国南方城市夏季舒适度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南方城市的高温不舒适天数近33 a来以3.4 d/10a的速度增加,并有5 a震荡周期。舒适度排名显示,体感温度最高的4个城市分别为重庆、福州、南昌和长沙,杭州与重庆的体感舒适度下降速率较快。对比高温不舒适天数和高温日数发现,两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证明了高温不舒适度与气温关系的密切性。同时,由于热气候指标计算要素的多重考虑,结果与高温日数存在一些差异,但其更具有一定参考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70.
气溶胶对雷暴云起电以及闪电发生率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利用二维耦合气溶胶模块的雷暴云起电模式,结合一次南京雷暴个例,进行250 m分辨率雷暴云起电模拟实验,探讨了气溶胶浓度对雷暴云空间电荷分布以及闪电发生率的影响。在这个气溶胶模块中,假定一个三模态的气溶胶对数分布,考虑了气溶胶活化过程。结果显示:(1)随着气溶胶浓度增大,雷暴云电荷结构保持为三极型。(2)当气溶胶浓度从50 cm-3增加至1000 cm-3时,水成物粒子浓度上升,雷暴云电荷量和闪电发生率增加明显。(3)气溶胶浓度在1000~3000 cm-3范围时,云水竞争限制了冰晶的增长,导致雷暴云上部主正电荷堆电荷量降低。云滴和霰粒子浓度缓慢上升促进中部主负电荷堆和底部次正电荷堆电荷量继续增大。闪电发生率保持稳定。(4)当气溶胶浓度大于3000 cm-3时,水成物粒子浓度稳定,云内的电荷量以及闪电发生率保持为一定量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