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18篇
  免费   1714篇
  国内免费   2286篇
测绘学   1139篇
大气科学   1187篇
地球物理   1636篇
地质学   4403篇
海洋学   1242篇
天文学   278篇
综合类   769篇
自然地理   1064篇
  2024年   61篇
  2023年   166篇
  2022年   544篇
  2021年   583篇
  2020年   480篇
  2019年   523篇
  2018年   540篇
  2017年   503篇
  2016年   556篇
  2015年   526篇
  2014年   559篇
  2013年   623篇
  2012年   615篇
  2011年   593篇
  2010年   551篇
  2009年   508篇
  2008年   477篇
  2007年   446篇
  2006年   430篇
  2005年   348篇
  2004年   240篇
  2003年   226篇
  2002年   184篇
  2001年   195篇
  2000年   161篇
  1999年   201篇
  1998年   122篇
  1997年   113篇
  1996年   94篇
  1995年   92篇
  1994年   80篇
  1993年   74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7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3篇
  1965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31.
山东半岛南部一次沿海强降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和雷达探测等资料,对2012年9月21日山东半岛南部沿海强降雨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强降雨是在500hPa第1个西风槽过后第2个西风槽逼近的过程中产生的,850hPa以下为偏南的向岸风,且风速随时间增大,形成偏南的超低空急流,持续地向沿海输送水汽和能量,造成水汽辐合、湿度增大、对流有效位能升高。产生强降雨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条件远小于内陆地区。2在向岸的超低空急流的左侧产生中小尺度的涡旋和辐合上升,海岸地形抬升作用使得上升运动加强,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造成强降水。3在雷达回波中,小尺度的对流单体沿海岸线向西南方向发展,后期在日照附近的沿海形成弓状回波,向东南海区移动。  相似文献   
932.
北京一次积层混合云系结构和水分收支的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陶玥  李军霞  党娟  李宏宇  孙晶 《大气科学》2015,39(3):445-460
本文利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CAMS)中尺度云分辨模式对2007年10月的一次积层混合云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模拟结果结合实测资料, 研究了积层混合云系的宏微观结构和降水特征, 并分析了云系的水分收支及降水效率。结果表明:积层混合云是导致此次北京降水的主要云型;积层混合云降水分布不均匀, 云系中微物理量的水平和垂直分布都不均匀, 具有混合相云的云物理结构。冷云降水过程占主导地位, 雪的融化对雨水的形成贡献最大。北京区域降水过程的主要水汽源地为黄海海面及蒙古国, 两支气流在陕西北部汇合后的西南气流将水汽输送到华北地区, 北京区域以外, 水汽和水凝物主要从西边界和南边界输送到域内。北京区域降水主要时段内, 水物质通量在水平方向上为净流入。对北京区域水汽、水凝物和总水物质的水分收支各项的估算表明, 水物质基本达到平衡。北京区域从2007年10月5日20时至6日14时, 总水成物降水效率、凝结率、凝华率及总水凝物降水效率分别为5.6%、4.77%、4.19%、44.9%。  相似文献   
933.
Based on combined Cloud Sat/CALIPSO detections, the seasonal occurrence of deep convective clouds(DCCs) over the midlatitude North Pacific(NP) and cyclonic activity in winter were compared. In winter, DCCs are more frequent over the central NP, from approximately 30°N to 45°N, than over other regions. The high frequencies are roughly equal to those occurring in this region in summer. Most of these DCCs have cloud tops above a 12 km altitude, and the highest top is approximately 15 km. These wintertime marine DCCs commonly occur during surface circulation conditions of low pressure, high temperature, strong meridional wind, and high relative humidity. Further, the maximum probability of DCCs,according to the high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as found in the region 10°–20° east and 5°–10° south of the center of the cyclones. The poten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DCCs and cyclones regarding their relative locations and circulation conditions was also identified by a case study. Deep clouds were generated in the warm conveyor belt by strong updrafts from baroclinic flows. The updrafts intensified when latent heat was released during the adjustment of the cyclone circulation current.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dynamics of cyclones are the primary energy source for DCCs over the NP in winter.  相似文献   
934.
935.
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对一次后向传播雷暴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敏  戴建华  袁招洪  陶岚 《气象学报》2015,73(2):247-262
利用常规观测、雷达和加密自动站资料,对2013年9月13日上海地区的一次以后向传播为主要特征、伴有强降水和大风的强对流过程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等技术,对其形成的环境条件及后向传播机制进行了研究。由于上海连续多日处在副热带高压(副高)西北侧边缘,具备了充足的水汽和较强的不稳定条件,地面辐合线在上海北部触发了初始对流,其出流与地面风场的辐合在西南侧不断触发出新的对流单体,出现了与引导气流相反、指向西南方向的雷暴传播矢量,当单体的新生传播速率大于引导流速率时,雷暴整体产生了与引导气流相反的后向移动。针对该后向传播机制的研究表明:对流单体强下沉运动形成的阵风锋在其西南方向与环境西南风辐合,并与该处原有的地面辐合线碰撞造成更强烈的上升气流,触发新的单体生成,新单体发展成熟后产生强降水和强下沉运动,加强和维持了其西南侧的阵风锋,使得阵风锋向西南方向推进并继续触发新单体生成;风场反演的垂直运动分布和演变也显示了多个对流单体从东北向西南依次表现出消散、成熟和新生阶段的特征。因此,本次过程中形成了"雷暴单体新生发展—成熟后缓慢东北向移动—产生强降水、下沉运动和大风在其西南侧触发新单体"的循环;向西南方向推进的地面阵风锋与原有的地面辐合线共同形成了雷暴西南侧局地锋生区,与新生对流区的位置一致,是该次过程后向传播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36.
利用近50年新疆天山南北坡乌拉斯台河和乌鲁木齐河流域不同气象站点气温资料,对比分析了天山南北坡的气温变化趋势、入春与入夏时间、气温年极值、气温年较差及冬季逆温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天山南北坡显著升温时间约为1997年,北坡的乌鲁木齐气温增加趋势最大,为0.402℃·(10a)-1;南坡的库尔勒比乌鲁木齐入春、入夏早,乌鲁木齐主要入春、入夏时间分别为4月和6月,而库尔勒分别为3月和5月;北坡比南坡入春连续5天平均气温约高1℃,而两者入夏连续5天的平均气温接近;天山南北坡年最高气温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年平均最高气温随海拔的升高逐渐降低,而年最低气温的变化南北坡表现不一致,并且南北坡各站点的气温年较差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少;1月北坡逆温层的厚度大于南坡,北坡逆温层小渠子和蔡家湖的气温差变化趋势为-0.208℃·(10a)-1,南坡逆温层巴伦台和和静的气温差变化趋势为0.236℃·(10a)-1。  相似文献   
937.
TSI3563型积分式浊度计是一种性能出色的气溶胶散射系数观测仪器,然而由于仪器设计所固有的限制,TSI3563型浊度计观测结果包含有角度截断和非朗伯体光源两项系统性误差,会使观测结果较真值偏小10%左右。因此,需要对TSI3563型浊度计的观测结果进行校正才能得到较为精确的散射系数观测值。该研究利用2009年华北平原HaChi气溶胶外场观测数据测试了现有校正方法,结果显示,传统的校正方法在我国华北平原这样的高气溶胶污染地区并不适用。为此,提出一种改进的校正方法,利用同时观测的PM1和PM10数据,在校正方案中加入超微米粒子体积比这一参量,对于不同体积比采用不同的校正函数。利用实际观测数据检验后发现,改进方法的校正效果相对于传统方法有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938.
2007年12月南京六次雨雾过程宏、微观结构演变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2007年冬季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对雾的综合观测资料,包括能见度仪、雨滴谱仪、雾滴谱仪、宽范围颗粒粒径谱仪(WPS)观测资料,并结合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再分析资料,分析2007年12月南京六次雨雾过程的宏、微观结构演变特征。结果显示:(1)南京2007年12月的六次雨雾过程主要是受天气系统的影响,以雨中雾为主,最低能见度均大于250 m。雨雾多出现在偏东气流的作用下,南京地区先发生弱降水,空气近饱和,随后受到来自北方的弱冷空气影响,水汽凝结,雾形成。(2)雨雾发生前贴地层多有逆温,雨雾过程中2 m高度与地表温度差由正转为负,逆温消失。但900 hPa以下,雨雾发生前和过程中,都少有逆温层,雨雾结束后均无逆温结构。雨雾前中低层有云,云状为高积云Ac或高层云As及层积云Sc或碎雨云Fn,低云高0.3~2.5 km,雨雾过程中,600 hPa以下都是饱和层,多伴有Fn,低云高度明显下降,雨雾过后,近饱和层仍然有可能存在。雨雾前900 hPa附近有明显的风切变。(3)雨雾形成初期,大粒子(粒子直径D≥10 μm)和小粒子(1 μm相似文献   
939.
In this paper, from a Hamiltonian point of view, the nonlinear optimal control problems are transformed into nonlinear two-point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and a symplectic adaptive algorithm based on the dual variational principle is proposed for solving the nonlinear two-point boundary value problem. The state and the costate variables within a time interval are approximated by using the Lagrange polynomial and the costate variables at two ends of the time interval are taken as independent variables. Then, based on the dual variational principle, the nonlinear two-point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are replaced by a system of nonlinear equations which can preserve the symplectic structure of the nonlinear optimal control problem. Furthermore, the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of the proposed symplectic algorithm is improved by using the adaptive multi-level iteration idea.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algorithm is tested by the problems of Astrodynamics, such as the optimal orbital rendezvous problem and the optimal orbit transfer between halo orbits.  相似文献   
940.
We calculate the properties of static strange stars using a quark model with chiral mass scaling.The results are characterized by a large maximum mass (~ 1.6 M) and radius (~10 km).Together with a broad collection of modern neutron star models,we discuss some recent astrophysical observational data that could shed new light on the possible presence of strange quark matter in compact stars.We conclude that none of the present astrophysical observations can prove or confute the existence of strange sta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