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9篇
  免费   488篇
  国内免费   792篇
测绘学   420篇
大气科学   329篇
地球物理   435篇
地质学   1264篇
海洋学   317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146篇
自然地理   171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113篇
  2021年   128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127篇
  2018年   109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119篇
  2015年   145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152篇
  2012年   168篇
  2011年   176篇
  2010年   184篇
  2009年   153篇
  2008年   174篇
  2007年   192篇
  2006年   176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2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201.
基于立体相机成像模型并结合相机参数对嫦娥三号导航相机3维测图能力进行分析,利用摄影测量原理和误差传播定律对巡视器30 m范围内的DEM精度进行了理论分析,推导出导航相机立体影像获得的采样点精度公式,并绘制了DEM的平面精度图和高程精度图;同时使用多线程技术开发了基于导航相机立体影像的地形快速重建算法,利用多线程技术完成影像的特征匹配和密集匹配,并通过分块内插生成DEM。该技术应用于嫦娥三号任务中,有力地支持了嫦娥三号遥操作路径规划相关任务。  相似文献   
202.
203.
南海北部神狐区域海底的高丰度水合物储层与生物成因为主的甲烷气源表明该区域很可能是一种特殊的复合型海洋水合物系统,其成藏动力学机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澄清。建立了一个耦合沉积层地质属性-流体流动过程-水合物反应动力学的传输-反应模型,区别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水合物形成(分解)动力学过程:(1)在通常情况下溶解甲烷和游离气共同形成水合物,(2)特殊情况下游离气直接生成水合物,结果表明在神狐海域热力学环境下游离气形成水合物速度比溶解甲烷快约4倍,气体含量和动力学常数比值越大生成水合物越快,而对比水合物分布的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表明该区域水合物储层聚集和产状很可能受到了其他地质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4.
江西朱溪超大型矽卡岩铜钨矿的重大找矿突破,确定了"南钨北铜"格局被打破,建立了"南钨北扩"的新格局,成矿相关岩浆岩的时代及构造属性的研究是分析"南钨北扩"科学问题的关键。朱溪铜钨矿区分布数条煌斑岩脉,在时空上与铜钨矿床有关。本文在详细野外调查、岩心编录和岩矿鉴定的基础上,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LA-ICP-MS)对朱溪铜钨矿区的煌斑岩进行锆石U-Pb法同位素精确测年,获得两组岩浆锆石年龄:其中一组锆石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856±10)Ma(MSWD=0.22),另一组锆石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60.3±2.1)Ma(MSWD=0.17)。分析研究认为:第一组年龄(856±10)Ma代表了新元古代早期华南古洋壳俯冲消减及杨子陆块与华夏陆块碰撞的岩浆作用;第二组年龄(160.3±2.1)Ma代表了晚侏罗世早期岩浆侵位事件,是在早侏罗世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之下俯冲消减的背景下,导致早期岩石发生重熔,在燕山期侵位成岩,与朱溪所在的塔前—赋春成矿带内的成矿作用时间接近。本工作对煌斑岩同位素年代学的研究,为研究朱溪铜钨矿的成矿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5.
生物降解作用对烷基萘异构体分布的影响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受到溢油污染的海滩上采集不同时间序列的石油样品,对芳烃组分烷基萘中的三甲基萘和四甲基萘各异构体的生物降解过程响应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揭示,三甲基萘比四甲基萘更易被生物降解,其中1,2,7-三甲基萘、2,3,6-三甲基萘、2,3,6,7-四甲基萘、1,2,3,7-四甲基萘和1,3,5,7-四甲基萘等异构体具有相对较高的生物降解效率,与最近 Ostojié等利用理论模型计算所给出的降解序列十分一致,进一步证实了烷基萘在表生环境中的降解主要受控于异构体萘环上取代基的数量和位置。研究结果对于表生环境中萘系物类多环芳烃污染的生物修复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6.
钟长汀  邓晋福  万渝生  涂伟萍 《岩石学报》2014,30(11):3172-3188
内蒙古大青山地区沿固阳-武川断裂带南侧发现一条古元古代花岗岩岩带,由石英闪长岩-闪长岩-角闪二长花岗岩组合构成.本文对其中典型代表厂汉脑包石英闪长岩、常福龙闪长岩和口子村角闪二长花岗岩进行了锆石定年和地球化学研究.地球化学上,石英闪长岩具有埃达克质花岗岩的特点,为低硅埃达克质花岗岩;大部分闪长岩具有赞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部分具Closepet花岗岩特征;角闪二长花岗岩则全部具有Closepet花岗岩特征.根据锆石SHRIMP U-Pb定年,它们形成于2416~2435Ma之间,并遭受古元古代晚期构造热事件改造.表明在该区古元古代早期真正意义的板块构造已起作用,从岩浆演化的角度说明前寒武纪构造体制发生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207.
高水压下岩体裂纹扩展的渗流-断裂耦合机制与数值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延林  彭青阳  万文 《岩土力学》2014,299(2):556-564
采用渗流力学、断裂力学理论结合Monte Carlo方法描述岩体裂纹的随机分布,研究高水压作用下岩体原生裂纹的变形和翼形裂纹的萌生、扩展、贯通的渗流-断裂耦合作用机制,建立高水压作用下岩体裂纹的渗流-断裂耦合数学模型,给出该数学模型的求解策略与方法,在Fortran95平台下开发高水压下岩体裂纹扩展的渗流-断裂耦合分析程序HWFSC.for。高水压下岩体裂纹扩展的渗流-断裂耦合体现在岩体裂纹网络和渗流初始条件都随渗流时步变化。对高压注水岩体裂纹扩展过程进行渗流-断裂耦合分析。结果表明,高压注水条件下,岩体裂纹扩展存在起动水压力,当水压力大于起动水压力时,裂纹尖端开始萌生翼形裂纹,随着裂纹水压力的增加,翼形裂纹扩展,进而与其他裂纹搭接贯通,停止扩展。渗流-断裂耦合分析考虑了裂纹动、静水压力对裂纹产生的法向扩张效应及翼形裂纹的扩展而形成新的渗流通道两方面的影响,连通裂纹数随渗流的发展而增加。岩体裂纹的渗流-断裂耦合分析,能较真实地再现岩体裂纹的水力劈裂现象,描述岩体裂纹的扩展、贯通过程及与之相耦合的渗流响应。  相似文献   
208.
Based on the palynological data from Well Ta-19-36 and Well Ta-19-37 in the Ta'nan Sag, and Well Ta-22-1 and Well Ta-21-1 in the Bayin Gobi Sag, a spore-pollen assemblage from the Damoguaihe Formation is named as Cicatricosisporites minutaestriatus- Aequitriradites spinulosus-Protopinus sp. assemblage in the Tamutsag Basin, Mongolia. The assemblage is characterized by abundant gymnosperm pollen and diverse fern spores, counted 46.35%–65.57% and 34.43%–52.58% in percentage respectively. Among the gymnosperm pollen, Pinuspollenites sp.(2.66%–16.94%), Protopinus sp.(0–11.38%) and Protopicea sp.(0–10.81%) are dominant; and Alisporites sp., Cerebropollenites sp., Podocarpidites sp., and Abietineaepollenites sp. are common. Some important elements, such as Chasmatosporites sp., Callialasporites prominulus, Parvisaccites sp., Parcisporites sp., Jiaohepollis cf. annulatus, J. bellus, J. verus, Polycingulatisporites sp., Schizaeoisporites certus, Classopollis annulatus are seen. Within the fern spores, Osmundacidites wellamanii(0.85%–4.93%), Appendicisporites sp.(0–4.45%), Baculatisporites comaumensis(0.80%–2.87%), Cicatricosisporites sp.(0.51%–2.66%), C. minor(0–2.14%), Foraminisporis asymmetricus(0–2.40%), Aequitriradites sp.(0– 2.19%) and Cyathidites minor(0–2.13%) are dominant; and some specie of Densoisporites, Cooksonites, Impardecispora, Pilosisporites, Schizaeosprites, Fixisporites, Leptolepidites, Trilobosporites, Kuylisporites, Klukisporites, Hsuisporites, Couperisporites, Maculatisporites are seen. The angiosperm pollen are rare in the assemblage, characterized by Clavatipollenites sp.(0–0.80%) and Songipollis sp.(0–0.27%). The geological age of the Damoguaihe Formation is assigned to Hauterivian – Barremian of Early Cretaceous according to the palynological data,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re existed a lot of diverse spores of the family Schizaeaceae and prosperous gymnosperm saccat pollen which the corpus and sacci are differentiated completely, and the presence of early angiosperm pollen of Clavatipollenites. However, the zircon U-Pb isotopic dating of the volcanic rocks in the Nantun Formation indicated that the overlying strata of the Nantun Formation, i.e. the Damoguaihe Formation must be younger than 127.0±2.0–137.9±1.5 Ma.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palynological data. Furthermore, the vegetation reconstructed on the palynological data of the Damoguaihe Formation is conifer forest with shrubs and grassland, belonging to the semi-humid or humid middle to south subtropical climate. Moreover, three new species, namely Biretisporites punctatus sp. nov., Chasmatosporites reticulates sp. nov. and Concentrisporites contractus sp. nov. are described here.  相似文献   
209.
1470—2008年中国西北干旱地区旱涝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西北干旱地区的旱涝变化规律对于区域抗旱减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立区域综合旱涝指数模型,利用西北4省区19个站点的旱涝等级序列,建立区域综合旱涝指数序列。发现区域在1470—2008年间呈现出干旱频发的态势,且区域内的西部比东部、高海拔地区较低海拔地区更易发生干旱灾害。利用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处理区域综合旱涝指数序列,发现区域综合旱涝指数变化存在2.5年、7.5年、13.1年、25.7年、77.0年和134.8年等准周期变化。且近539年来,西北干旱地区区域综合旱涝指数呈减小趋势,未来区域干旱综合强度有减轻态势。  相似文献   
210.
安頔  胡映洁  万勇 《地理研究》2022,41(9):2465-2481
深化城市网络空间特征的认识,科学测度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对推进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城市网络和网络外部性两种研究视角,基于网络分析和空间计量方法,使用互联网大数据构建信息网络、企业网络、人口网络三种流要素城市网络,对中国336个地级以上行政单元的网络空间异质性、经济增长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网络联系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呈现出“中心-外围”特点,形成全国范围和省域、城市群范围两种尺度下的空间结构,表现出兼具择优选择与地理邻近的复杂特征;网络关联下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和负向溢出效应,反映出网络外部性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对比实体空间溢出效应表现出地理邻近关系下的相似性,以及跨越省级边界的差异性;对于全国范围下的网络关联矩阵,使用对称化和标准化处理更为合适,表明省域和城市群是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